電影訊息
倭寇的蹤跡--The Sword Identity

倭寇的踪迹/TheSwordIdentity

5.4 / 692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于承惠 宋洋 趙圓圓 馬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莫的冷

2011-11-23 23:45:31

徐浩峰的電影


一部很難去定義的電影,一是因其個性與突破,二是因其稀缺。但影片濃郁的個人風格依然可自成一系。片名《倭寇的蹤跡》乍看有些難懂,卻是貫穿影片的情節和混弄劇中人的一大懸念,而英文名中的 identity 則是所有人的核心訴求。這兩部份一個支撐起了影片的架構,如分別用如影和如響,這兩種防禦時應對策略,去對付高手,為劇中追逐倭寇的人設置迷障。另一個則是偽倭寇自身的迷障,為能使戚家軍自創的武術絕學繁衍於民間,執意要得到正統的認可。
有趣的是,導演給予觀眾的是全息視角,因而,這兩種迷障,便都暴露無疑。整個影片也如棋局般展開,剩下的機趣便是觀看雙方在各自局中的自持與努力。
因而,電影的獨特性便在於此。徐浩峰的電影,是散點透視,把每種人物的特點加以誇大後,放置在各自的情景區間,卻走不出,看不開。像極了當代的畫派。
徐浩峰中的武更像是術,修為之術,修心之術,識人之術。然後在一招之間,果斷勝負。這一招之間,也正是對如影和如響武力強大的解釋。除此之外,我們看到的打鬥過程中卻是在晃著虛招,蹊蹺,凌亂,甚至過於無厘頭。武術呈現為一種空的狀態。整部電影安靜的放大著人物的情態與動作,在戲劇、滑稽中全然釋放出導演的思考空間。
回到導演,從電影評論開始,便關注起徐浩峰來,少有人能把學術論文寫得很精妙好看,化理論為無形,並把文化品判、歷史脈絡揉入敘事分析,他是在批評電影,也是在講創作,也是在寫自己。部落格上時而是金剛經,時而是武俠美人,時而是和回憶搭界的截圖蒙太奇,外加一份份小幽默,十足的現代文人做派。
小時總質疑,為何寄情家國的詩人往往是政治上的流放者,後來明白,空有熱情並不能成事。看片前,未敢有過高期待,畢竟幸運兒太少。此次電影,導演、編劇、武術指導加身,徐浩峰的個人風格決定著成敗。幸而電影本色未減,除卻那聒噪的三姐妹。再看此片時,腦中回想起當初趴電腦看導演影評的種種,相印成趣,樂從中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