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中产阶级的诱惑

7.8 / 47,226人    102分鐘

導演: 路易斯布紐爾
編劇: 路易斯布紐爾 尚克勞凱立瑞
演員: 費爾南多雷伊 Paul Frankeur 黛芬賽麗格 宓樂歐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宇文搬書

2011-11-25 01:39:39

布努艾爾的魅力


法國「新浪潮」導演埃里克•侯麥於2004年執導的《三重間諜》,是一部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政治驚悚片。主人公前沙皇將軍菲歐多帶著妻子移居巴黎後,過著神秘的生活,他同時服務於蘇聯的白軍、紅軍以及德國的納粹軍。如果不熟悉西班牙內戰的背景,面對演員饒有興緻、不無弦外之音的對白,只會覺得味同嚼蠟,索然無味。筆者不得不把看完該片的這份耐心歸功於被譽為「超現實主義電影之父」的路易斯•布努艾爾(Luis Bunuel)。內戰期間布努艾爾在巴黎所從事的工作之一便是搜集情報,傳送官署文件。在此,筆者並不試圖就感興趣的兩位導演——侯麥和布努艾爾——撰寫一篇比對文章。我至多不過是想對布努艾爾晚年的一部影片作些零散的評論,以便能夠點明我對該片的喜愛。

熱春光一陣冰涼

路易斯•布努艾爾•波爾托雷斯,1900年2月22日誕生於西班牙東北部阿拉貢省的卡蘭達鎮。當地的神秘民俗和他童年體驗到的荒蕪、怪異、殘忍成為其藝術生命結構的重要元素。為了使父親高興,17歲的布努艾爾來到馬德里學習工程師課程。在馬德里大學生公寓裡,他結識了幾位頗有才氣的同學,其中便有著名詩人費德里克•加西亞•洛爾伽和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前者讓他發現了文學的魅力,而後者則成為他早期藝術上重要的合作夥伴。
1925年他來到電影的誕生地——法國巴黎,並在那裡創作了兩部舉世公認的超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作——《一條安達魯狗》(1929)和《黃金時代》(1930)。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布努埃爾的作品充滿了對宗教體制腐朽和資產階級墮落的無情批判,他因此飽受統治階級的排斥和迫害。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專政上台之後,布努埃爾被迫前往美國紐約工作,幾年後定居墨西哥並在當地拍攝了《被遺忘的人們》、《毀滅天使》等影片。1964年後,布努埃爾將工作地遷移至電影氣氛濃厚的法國,《白日美人》、《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等經典即是這個時期的代表。1976年,七十六歲高齡的布努埃爾重歸故土,在西班牙拍攝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慾望的隱晦目的》。
在他後期的作品中,《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以下簡稱《資》)堪稱翹楚,它不僅體現了布努艾爾對命運的荒誕性、慾望的不確定性和人物的神秘性的思考,而且還在其中注入了社會學的觀念。該片於1972年獲得了第4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法國梅里愛獎。
影片主人公拉斐爾是一個虛構的南美國家米蘭達共和國大使。表面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暗地裡卻利用外交官的特殊身份與朋友一起販毒、走私。大使的朋友主要有德維諾夫婦、塞內夏爾夫婦以及德維諾夫人的妹妹弗羅倫莎,他們都是典型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影片以大使拉斐爾及其好友多次相約到塞內夏爾夫婦家赴宴為線索,然而,由於種種意外使得這頓渴望已久的聚餐屢屢落空。起初是緣於客人記錯了宴請日期,而不得不到附近的小酒店進餐,怎料恰逢該店正在為他們剛去世的店主守靈,計劃再次落空。另一次聚餐則由於塞內夏爾夫婦貪戀床笫之歡而臨時取消……總之,這頓飯被無限地懸擱了,直到影片最後, 當美味佳饌齊備之時, 又碰上了軍事演習, 門外衝進來一隊演習的士兵。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說:「我們不斷地想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但又永遠為自己的激情與感覺所禁錮。」在布努艾爾的影片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角色試圖為其慾望找尋出路,卻苦覓無門,進而陷入困境之中。在《黃金時代》中,情侶難成眷屬;在《毀滅天使》中,聚餐後無法脫離公寓;在《資》中,則是費盡心機聚餐未遂。

在夢幻影像的彼岸

布努艾爾的電影,充滿了古怪的道具、詭異的人物、荒誕的事件、纏繞不清的夢境。在《資》中他更是紛繁往復地使用夢與故事相套迭的敘事手法,把一個個生活片段組接起來, 大使、中校、中尉、主教等人物也隨著這些片斷交替隱現。布努艾爾毫無疑是位夢幻大師,尤其在《資》中,當夢境在故事中出現時,觀眾並不知道其中的人物在做夢。如中校允諾設宴款待大家後,接下來的場景便是赴宴,正當賓客大口朵頤之時,牆壁竟變成一道帷幕被拉來,讓人如置身舞台,台下觀眾一片譁然。
牽涉到夢的電影可謂恆河沙數,筆者較為服膺的還有希區柯克的《愛德華大夫》(1945)、伯格曼的《野草莓》(1957)、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1962)、費里尼的《八部半》(1963)、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2001)、楊•史雲梅耶的《夢魘瘋人院》(2005)……執20世紀50年代法國「新小說派」牛耳的阿蘭•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作為「左岸派」主力幹將,他的作品也會給人一種身處夢境的幻覺。觀看由他編劇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就像跟隨主人公進入了一個輪迴般的夢境。而由他執導的《穿越歐洲的特快列車》以其戲中戲的套層結構方式,在敘事和故事兩個層面之間自由往返,同樣營造了夢幻般的感覺。
不要以為筆者接下來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關於釋夢的理論來對電影中的夢境進行解析。剛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了一些與夢有關的影片,現在,我必須強調布努艾爾並不喜歡別人用精神分析法來解釋他的影片,「我認為精神分析法就像對社會某個階層,對某種類型的人進行的保守療法,而我絕不屬於這個階層。」羅伯-格里耶也曾在《電影觀念和我的創作》中指明:「弗洛伊德讓病人講夢,這已經是第一層失真了。夢是很難講的。實際上,我以為這是無法講清的。夢的口述免不了許多重複、矛盾、遺漏。從夢到口述,然後是第三階段—筆錄,這就產生了第二次失真,弗洛伊德根據口述材料寫出文字材料,這必然更狹隘、更不充分。他對病人的潛意識的研究就是以自己的筆錄為依據。他以為,文字敘述與原來的夢是完全同一的……我以為,在意識中確實存在著語言結構,但是也有很多類似畫面的元素。因此,有志於研究人類思維的人應當寫小說,也拍電影。」

反熵

關於布努艾爾的文章不可勝數,為了突出這個極端矛盾的導演的各方面特點,這些文章把他描述為一個矛盾的混合體。他被刻畫成同時兼為無神論者和天主教徒,是共產黨員又是無政府主義者,消極遁世又歡快樂天、多愁善感又暴躁乖戾、非理性又理智之上,集法國和西班牙性格於一身。然而他對關於自己的文章均淡然處之甚至不屑一顧。「我一直設法在多種多樣的矛盾中生活,根本沒想去處理和解決它們,它們是我的一部份,是我所珍惜的一切根本捉摸不定的東西的一個部份。」
王小波曾從熱力學的角度,將他的寫作看成是個反熵的過程。「熵」(entropy)最初是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出的一個反映自發過程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參量。熱力學第二定律根據大量觀察結果總結出來的規律之一是在孤立系統中,實際發生的過程總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加原理。熵增加的過程是導向混亂無序的過程,熵是混亂和無序的度量,熵值越大,混亂無序的程度越大。反熵則是逆其道行之,屬反常現象,簡單地講就是「費力不討好」。由此觀之,撰寫本文即是反熵的過程,它註定被布努艾爾冷落。

2009年05月01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