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弓箭之戰--War of the Arrows

最终兵器弓/弓箭之战(台)/最强武器弓

7.2 / 9,839人    South Korea:122分鐘 | South Korea:128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金韓旻
編劇: 金韓旻
演員: 朴海日 柳承龍 文彩元 李漢威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n

2011-11-25 05:50:04

丙子胡亂, 朝鮮的弓, 滿洲的弓


弓箭在東方冷兵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是蒙古人、女真人等遊牧民族的強大武器,同時作為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唯一的武力技藝,深受廣大書生的青睞,亂世年代,無數個武力智力英雄都因弓箭喪命或殘疾。直到槍炮出現為止,日本戰國時代死傷者最多的也都是被箭射的。

而朝鮮半島因為山勢險惡,所以半島上的國家們自然也發展了依靠山勢射箭守城的戰術,朝鮮弓箭自然也就跟著一起發達了。

然而,儘管是這麼重要的弓箭,在古裝片中弓箭的待遇一直不大好,永遠都是在刀劍的陰影下,從來沒當過主角。因為首先弓箭沒有刀劍帥,拍攝難度也相對更大,拍的不好就能給人部落土著民咻咻放箭打獵的挫感。電影中的弓箭,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飽受中國觀眾罵名的,對秦朝箭陣刻畫的衝擊力是史無前例的。當然,英雄的主角兵器終歸還是刀劍槍。

現在,以弓箭為主題,想要還弓箭一個名頭。片子的一切,也都是圍繞著弓箭的。

但這個標題讓人很無語,這麼科幻這麼漫畫這麼最終兵器彼女的標題放在嚴肅古裝片上,完全不搭調。可能是為了方便宣傳而更改的,因為原定的片名是,在片中出現的標題也是。韓文中的弓,跟「活」同音,所以片中主角阿南就說:「我的弓不為殺人。」
事實上,他的弓是為了讓家人活下去的弓,這就是片子想要說的,非常簡單明了。


片子的故事也很簡單,劇情沒什麼好說的,但丙子胡亂對朝鮮的影響,值得一說。

丙子胡亂最神奇的是雙方人口的差距。當時朝鮮人口有1100萬人左右,反觀女真族則只有50萬,清軍中的漢人也五十萬左右,加上蒙人和俘虜、下等人,總共不過兩百多萬。這麼懸殊的人口差距,朝鮮被單方面蹂躪,實在奇特。代表戰役是雙嶺戰役,清國三百騎兵大破朝鮮四萬守軍。

朝鮮一開始瞧不起女真族,奉明朝為天朝國。但第十五代朝鮮王光海君推行中立外交,跟明朝和後金都保持友好關係。而這個中立政策,讓嚮往明朝的大臣們都受不了,甚至支持光海君的北派大臣們也無法接受這一點,因為大家都是儒生。

「胡人在跟老大哥打仗,我們為什麼要隔岸觀火呢。」

於是,這就直接成為了仁祖把光海君廢掉的大義名分。
這種普遍瀰漫在朝鮮的中華崇拜觀念,是因為首先朝鮮是儒家漢字文化圈國家,其次是對先進文化大國的嚮往,所以朝鮮對中華的崇拜,在情感上非常強烈。

仁祖登上王位後,朝鮮就改變方向,開始推行親明排金的政策。朝鮮積極援助出徵收復遼東的明軍,讓金感覺前狼後虎,很不好打,就有必要征服朝鮮以除後患。
於是,後金三萬兵馬出征朝鮮,名分是:」為被廢的前朝鮮王光海君報仇「,就把仁祖打服了。打嬴後的要求是,不得再使用明朝的年號「天啟」,朝鮮後金兩國結盟為兄弟國,而後撤軍。這是1627年的事,稱為丁卯胡亂。

後來,後金改稱大清後要求修改兩國關係,從兄弟變為君臣,要朝鮮給自己上貢。朝鮮就怒了,低等胡人竟自稱天朝,跟胡人結盟兄弟已經夠丟臉了,現在還要認主,這不能答應。打!
不料,備戰詔書被清國使節截住,結果一到冬天結冰,滿漢矇混族編成的十萬清軍直接踏河過境,而且一路直接南下,兵貴神速,十日之內抵達了漢城。這是1636年的事。

所以,片中清兵入侵時朝鮮人民還其樂融融的辦婚禮雖然看起來不合理,但也是情有可原的。清兵太快了,而且因為倭亂和起義,在清兵的進軍路線雷根本沒有靠譜的部隊守著,所以大家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輸了。


清兵進擊時掠奪一遍,出來時繞個道,再掠奪一遍⋯⋯被俘的平民有五十萬人。朝鮮被強暴後還得上貢,這就是丙子胡亂,1637年結束。


最悲催的是女真族以前原本是給朝鮮上貢的。

但是,仔細看丙子胡亂,大環境裡朝鮮被蹂躪也不是說明所有局部戰也跟著沒出息,比如南漢山城的攻城戰里,清軍拉來荷蘭的紅夷砲攻城,朝鮮方用天字銃筒狙擊將大炮打爆,算是很精彩了。

還有清軍也付出了一些小小的代價,清太宗的駙馬揚古利等幾位大將領被火槍狙殺。這段細節,相信也成為了片中皇子被殺的原型吧。但皇子的名字竟然設定成大名鼎鼎的多爾袞,不知道導演是怎麼想的。



一個丁卯胡亂就得跟胡人訂下兄弟之約,手下變成了兄弟,再來一個丙子胡亂,人家就變成了老大,被人菊暴後得給人上貢⋯⋯當時的朝鮮人民倍受精神上的衝擊。而且,這件事的另一個影響是,朝鮮被迫斷絕了跟開國以來一直往來的明朝的關係,認了清朝為天朝國。當明朝的附屬國(諸侯國),對朝鮮是有利的。因為朝鮮實行外王內帝,所以作為附屬國並不影響內政統治,而且有外侵內亂時還可以得到明朝的援助,比如壬辰倭亂。向明朝上貢的話,明朝還會下賜,比上貢的金額還會多上一些,也有了特產交流等作用,這叫「朝貢貿易」。所以,朝鮮跟明朝的關係也很好,朝鮮本來就崇拜明朝,也得到了利益,而明朝則得到了面子和安穩。

甚至,朝鮮還一年到頭閒著沒事就派使節去明朝上貢,明朝還得硬著頭皮給下賜,讓明朝感到很頭疼,後來還叫朝鮮上貢不要太頻繁。

不過向清朝上貢,清朝可不講究這些,沒有多少下賜,這上貢的物資和財寶也是天文數字,達到明朝的三倍,那些賦稅當然也就是由朝鮮百姓承擔了。直到滿清入關後,這上貢才變的正常化,跟明朝時期沒多少差別了。

而朝鮮被征服以後,也並不是打從心底服了清朝,
比如以前派使節去明朝叫「朝天」,是去朝拜天子,引入先進文明。後來派使節到清朝則貶稱為「燕行」(燕京的燕),去看看胡人是怎麼發展的這麼厲害,學點先進東西回來。心態不一樣。

孝宗登位後,「北伐論」的呼聲也變得高漲,因為朝鮮認為,滿人儘管入主中原,但並不是正統文明,是野蠻文明,只有繼承漢唐文化才是正統文明。北伐的名分自然也是「把胡人趕出去,為明朝報仇,恢復中華」,可見中華對於朝鮮儒者的意義有多大。當然,北伐根本就沒有實現,可行性也幾乎是零。




綜上所述,儘管丙子胡亂時期的朝鮮是站在明朝那邊的,
但是對歷史不熟悉的人會在情感上偏向於滿清,
畢竟清朝是中國上一個朝代,所以一看影片簡介就說韓國人又意淫之類的,這都很正常。


被清國俘虜到滿洲的五十萬朝鮮難民,多數都沒能回到朝鮮。影片結束時,字幕上說「朝鮮政府沒有為這些被俘難民的歸鄉做任何努力」,其實這是很大的謬誤,而且這段字幕本身就是畫蛇添足。
戰爭結束後,要贖回難民需要贖金,有錢人是沒問題,但平民百姓就沒辦法了。所以朝鮮政府還特地騰出一筆預算和相關負責人,去滿洲贖回了貧窮的難民,當然只能是一部份人,畢竟朝鮮財力有限,回不去的,就只能回不去了。

以上是丙子胡亂大致的情況。在歷史考證方面,我不知道滿語怎麼講,也沒有研究過,感覺滿語腔調理論上應該跟現在的官話很接近,所以雖然片中的滿語比較好聽,但感覺口音上還是沒做足功夫⋯⋯這只是個人感受,需要相關滿語研究者做具體證言。當然,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很厲害了,柳承龍講的滿語很銷魂。

在弓箭的考證方面,朝鮮弓箭特有的「片箭」也還原的很讓人信服。片箭比普通箭小很多,所以穿透力強,適合遠距離射擊,發射時需要用竹竿製成的桶兒作為補助道具,在桶兒中裝入片箭以後射出,這時桶兒會留在手邊。

而清方的六兩矢,雖然我是第一次見到也第一次聽說,但感覺也很震撼。碩大的箭矢和巨大的威力,很有女真氣魄。

讓人遺憾的部份是,丙子胡亂的戰役中槍炮已經登場了,但片子卻絲毫都沒有提及到槍炮的存在,作為冷兵器的弓和作為現代武器的槍炮同台出演,應該會是一個很大的看點,也可以更好挖掘出弓箭的深層意義等東西。還有一個缺陷是預算的問題,讓人想像不到追逐戲其實都是在滿洲發生的,而且致命的是:沒有騎射對戰。


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是以民族歷史為題材的韓國電影,本片卻沒有偏向於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的宣揚,走的是大環境下的小人物的路線。而柳承龍飾演的朱信大也跟主角有著不相上下的份量,光芒也蓋過了朴海日飾演的阿南,是個值得矚目的演員。



片中柳承龍飾演的朱信大跟尼路們說:「他們的弓跟我們的弓一樣,都是同根。所以不能小看。」

兇狠彪悍的女真人靠著他們強大的弓,不僅稱霸遼東,踩踏了朝鮮,還平定了中原。他們不像蒙古人的元朝那般只做「征服的弓」,而是積極接納了漢文化,開創了大清時代。

但又有誰能想到,曾經那麼強大的滿族現今只剩下一個名頭呢?別說是曾經引以為傲的弓箭,現在連滿語都成為了死語,只能通過韓國電影來還原。

反觀朝鮮,作為一個在大陸旁邊的小國,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歷史悲劇,卻也一直承襲了命脈,保留了民族傳統。甚至連弓箭的傳統也一直保留了下來。到現在,韓國在奧運會射箭項目中也是世界頂尖。


這朝鮮的弓和滿洲的弓的不同結局,不免讓人唏噓。
歷史總是有很多故事,比電影精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