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

吐司/吐司敬美味人生(台)/知味人生(港)

6.7 / 8,215人    96分鐘

導演: S. J. 克拉克森
編劇: 李和
演員: 佛萊迪海默爾 肯史托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巷

2011-11-29 05:22:00

一曲悲傷的食物戀歌


    聽一個據稱是「媽媽廚藝很糟糕」的同事說過,一個家庭里,媽媽不會做飯等同於冷暴力。聽罷頗有點震驚,我老媽雖然對廚事不甚熱愛,但廚藝是了得的,餵飽了我和老爸的嘴也絕對抓住了我們的心;而我本人是個廚藝平平卻熱愛做菜的人,在不挑嘴的老公看來也算賢妻一枚,日後如果有了孩子,估計也發不出「冷暴力」這類感嘆了。

    這算是題外話,卻是我看《吐司》之前的情感基礎。一直以來,我都把食物視為絕對的正能量,它可以撫慰情緒、增進感情、給人帶來快樂。當然我也知道食物還可以成為武器甚至暗器,殺人於無形——記得電影《雙食記》吧!但是,那算是一種極端的陰暗吧,可以不列入正常討論的範疇。直到看了《吐司》,才驚覺隱藏在食物中的情緒是多麼複雜,甚至與食物的好壞並無聯繫——它可以是難吃的,卻是甜美幸福的;它可以是美味的,卻是殺機重重、明爭暗鬥的。或許正如食物的味道豐富而多層,黏著在食物之上的感情也複雜辨。
    
    要理解這部影片,其實原著的副標題更能與人啟示:The Story of a Boy's Hunger。表面上是對食物的渴望,實際上卻是對情感的渴求。如果不是母親糟糕的廚藝、母親的早逝、父親的暴戾、對廚藝精湛的繼母的排斥,Nigel大概不會成為英國著名的美食作家。Nigel寓情於食,其情,卻是悲傷多過快樂的。於是在影片中,後半段中出現的無論多麼精美誘人的食物,都讓人毫無食慾——就像不時捂著肚子眉頭緊鎖的父親,當食物成為負擔,它又怎樣帶來快樂?唯一令人懷念的食物,只是那簡簡單單的黃油抹吐司了。

    以前只知道磨難出詩人,現在才發現,磨難也出美食家。你看,對食物的渴望、懷念、較量,竟然培養了一個著名的美食作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