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牛津謀殺案--Oxford Murders

深度谜案/牛津谋杀案/牛津杀手

6.1 / 30,681人    104分鐘

導演: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編劇: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Jorge Guerricaechevarria
演員: 伊利亞伍德 約翰赫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1-12-06 07:27:13

關於犯罪、偶然性和愛情


這是一部很考驗觀眾推理能力的電影。
(沒有足夠的耐心、強大的好奇心和研究精神,就不要挑戰了。)
像我這樣的懸疑小說迷,看書總是柯南道爾、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亞萊克斯齊剛、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等,美劇中所有關於犯罪的什麼識骨追蹤、犯罪現場、犯罪心理之類統統跟進,我還是覺得電影裡好像每個人都是兇手,電影中後期更是挫敗感,我是不是根本沒有看懂?

一切既然按照既定的規律運行,為什麼如此深奧難以捉摸?
電影裡賽爾頓教授關於路德維希•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講座中,認為人們是不可能真正KNOW真理的,「不存在這樣的真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找出一個絕對真理、一個毫無爭議的命題,來幫助人們回答他們的問題。Philosophy therefore is dead。」教授給哲學判了死刑。
而年輕氣盛又崇拜賽爾頓教授的留學生馬丁,則相信圓周率、黃金分割線、費氏數列之類,認為「自然的本質是數學的,現實之中有一個隱藏的目的,一切都按照一個模式、一個計劃、一個邏輯序列來安排的,甚至到最小的雪花,它的結構也包含著一個數學原理,因此,如果我們能發現數字的神秘意義,我們就會發現生命之意義了。」
這裡讓我聯想到了《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之類充滿著符號學與犯罪的懸疑小說。是的,這也是一件充滿符號學、數學理論的系列謀殺案,但是從某些方面講又是背道而馳的。

人們往往喜歡將偶然性和既定的規律掛鉤,來暗示自己。
一切根本沒有邏輯可循。就像電影中賽爾頓教授在講座中對馬丁所講的:「數字也會撒謊……真正的真理不是數學,而是荒唐、混亂、隨機性、無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看似是深奧的系列謀殺案,而一切出於偶然。四件兇殺案,大家猜猜有幾個兇手?我覺得自己很罪過,就好像送別人一本書,把結局寫在扉頁了。
而這一系列事件的動機——所有的兇案都不能忽略動機,更是匪夷所思。根據蝴蝶效應,一隻蝴蝶煽動翅膀,引起遙遠國家的一場颶風。看似不經意的好感,引起一場災難,不符合邏輯,又是符合邏輯。
「因為我們需要生命有意義,一切都按照邏輯走,而不僅僅是隨機的,彷彿我們不是被命運操控著。但不幸的是,這和真理無關,這只是恐懼。」電影裡的賽爾頓教授說。

在這裡我其實是想討論偶然性。人們喜歡將偶然性和所謂的邏輯聯繫起來,來暗示自己的命運。

然後我們再撇開這部電影談點別的。
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雖然這部書的主題是討論愛與責任之沉重造就了生命中真切實在的意義,但是我們這裡僅討論一些無關的細枝末節),作者用了很多筆墨來描述男女主人公相遇的美好。
托馬斯頂替同事出差(第一重偶然),下榻一家旅館(第二重偶然,恰好是這一家),特蕾莎正好輪班(第三重偶然),和特蕾莎相遇時正好聽到貝多芬的曲子(第四重偶然),特蕾莎下班後、托馬斯乘火車離開前得以有一夜情的機會(第五重偶然),不久特蕾莎辭掉工作拖著行李去捷克首都找他(第六重偶然,因為特蕾莎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她是一個具有上進心的人,緊緊抓住這場改變命運的機會),兩人ML之後特蕾莎發燒了導致她留宿在托馬斯的家(第七重偶然,因為托馬斯從未留宿過情人)。
這時候托馬斯對生病的特蕾莎產生了聯想,用了一個危險的比喻——彷彿她是一個嬰兒,被放在籃子裡沿河漂流至他的床榻之岸。關幹什麼聖經或者托馬斯受過的教育什麼的咱們暫不討論,這個比喻讓托馬斯從內心深處接受了特蕾莎,就好像她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
鑒於手頭沒有這本書,上文都是靠回憶寫的,有不對的地方請各位讀者見諒。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心理,這件事,這個人,這句話,一定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就好像是按照哪裡來的邏輯接下來應該發生些什麼,或者我愛上了這個人,因為他就好像是……balabala諸如此類。我們對未知命運的恐懼,使得我們希望事情總是有規律可行。那些電影的情節,那些小說的描述,不都是這樣的嗎?然後我們潛意識裡認為一些事情可能按照既定的方向去發展。

這部電影顛覆了我過去那些年建立的邏輯分析能力。亦或者消滅了我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世界本來就是如此。
我要說的是,當人們將一連串的偶然事件視作命運的美好安排,亦或者認為這些偶然事件背後一定有什麼規律,這會影響人們的認知,甚至左右人們的情感。

念叨了這麼多,無外乎寂寞無人說話,所以自言自語。第一次寫影評,批判者筆下留情。
總而言之,期待生命中的偶然事件,希望自己不會用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來邏輯化地體驗愛情,用個通俗地比喻,好像被嚼過的甘蔗,對生活地體驗成了第二輪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