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鴻門宴--White Vengeance

鸿门宴传奇/鸿门宴/

6.2 / 1,516人    135分鐘

導演: 李仁港
編劇: 李仁港
演員: 黎明 劉亦菲 張涵予 黃秋生 陳小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天翼

2011-12-11 03:36:12

越傳越不奇的「鴻門弈傳奇」


以華語電影現狀來衡量,本片是一部質量過關、能打6.5分的合格商業片。然而每次歷史題材大片出來,都會引起兩方舌戰:A,講史應重視忠於歷史;B,電影該有自己的創新。其實,歷史當然不是不能在藝術作品中以改動過的面目出現,所謂「演義」亦即依傍史傳,敷衍出故事。添油加醋的《三國演義》之所以常被當做信史,只是因為作者敷衍得太好,奪造化之工,讓後世之人覺得演義比信史還真。看片的時候一直自我反省:是否真不該用「僵化的標準」來看待幾千年後的「傳奇」?……
導演李仁港說,自己並不僅僅想講「鴻門宴」,更希望表達人生感悟:「比如劉邦,即便他贏了項羽他也不是贏家,他為此付出了很多東西,包括對親人的信任等等。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人生的宴會。」
把帝王將相的故事拿來剖析「人性」,是很洋氣、也很容易水土不服的做法。在傳統的歷史故事書寫與講述中,人物是符號化的,就像各個行當一樣,謀士、忠良、奸佞各有固定臉譜,個體的情感訴求並不受重視。勾欄瓦舍,聽評書的人聽「袍帶書」(「隋唐」、「說岳」、「大明英烈」),聽的是群雄逐鹿江山鼎革,聽的是命主登極之威皇、梟雄末路之悲歌,即使有秦瓊賣馬、林沖夜奔這樣突出個人情感傾訴的橋段,其終極映射仍是好漢相惜、官逼民反等模式化主題。同樣是「篡位」故事,聽眾聽董卓篡漢,愛聽的是「王允妙設美人計」、「鳳儀亭貂蟬戲呂布」;而《哈姆雷特》則重在渲染身處篡位漩渦中王子的痛苦心理:「活著還是去死這真特麼是個問題」,因此《夜宴》給哈姆雷特的感情穿上唐裝就大大行不通了。
幸好《鴻門宴》沒有把全部力氣用在「人性」上,「鴻門弈」一處,台詞明顯認真打磨過,老戲骨黃秋生張涵予氣場不弱,剪輯犀利,效果算是在在水準線上。其中矛盾設置與推進努力地向「史書體」靠攏,如樊噲與龍且做「置棋手」爭戰績,項羽一方大將龍且引以為傲的是「一夜坑殺秦兵二十萬」,劉邦麾下屠狗之輩樊噲回敬的則是「納秦國降兵二十萬」,以仁義對殘暴,高下立判,也藉此表現出兩方主帥心胸境界;「嚼指」也算有些古風:《三國誌》載,太醫吉平為除曹操,與董承嚼指為誓。不過樊•陳小春•噲先問對方「你猜我有幾個手指」,再自嚼尾指,有點像惡痞撒賴,血腥又兇悍,不似勇冠三軍的開國大將,倒暴露了黑社會出身,與《龍城歲月》里張家輝嚼爛杯子活生生吞下是同一模式的橋段。
(另有一個細節:劉邦打了樊噲一掌,又伸手遞上手絹讓他擦擦嘴邊的血,恩威並施,也應該是編劇李仁港得意之處。)
關於歷史題材片改編,或可用「蕭規曹隨」來比喻: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日:「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導演自察聖明英武,孰與造化?必曰:我輩安敢望造化弄人之神鬼莫測。再問:導演自察編故事能力,孰與太史公?必曰:我輩似不及也。
劉邦項羽俱一世之雄主,張子房興漢三百餘載,淮陰侯號稱國士無雙,今人之胸襟、魄力、智謀,較高祖、霸王、留侯、淮陰侯如何?拿今人杜撰的故事,替代英雄之所為,就像時尚雜誌社的編輯刪改《紅樓夢》的情節,也難怪看客覺得辱沒英雄。
(范增老爺爺的玉玦呢!他摔的白璧玉斗呢!烏騅馬呢!烏江亭長呢!虞姬的劍舞呢!這些元素都多傳奇多浪漫啊,李導你說你這是「傳奇」,怎麼越傳越不奇了?)

導演想拍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兩雄爭霸故事,本來絕對不是罪狀,可惜的是套了個鴻門宴的殼子(上次套了三國的),讓一些喜愛此段歷史故事的觀眾心中先有了「我想看到的鴻門宴」、「我心目中的項羽劉邦虞姬」,然而觀影后發現「貨不對板」,自然大大不滿。設想一下,如果影人們拍歷史題材電影的時候,不那麼雄心勃勃,不執著於訴說自我心曲,老老實實以史書為劇本,那會怎麼樣?片子會好看嗎?觀眾們會不會改口批評「因循守舊毫無創意」?……目前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沒有一部肯嘗試「忠實」。導了《孔子》的胡玫說:「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拍,不然電影就不存在了。」真的嗎?按照歷史拍,電影真會「不存在」嗎?

----------------------------------------------------------------------------------
吐槽:
1•不管將軍死士販夫走卒,只要是正方陣營,個個做心底無私狀,個個三句話不離「百姓」、「匡扶正義,救萬民於水火」口號喊得山響,《赤壁》《關雲長》等都走這個路子。早前的歷史片好像還沒這毛病。《英雄》中始皇帝「天下」或為喊口號之濫觴,後來的古裝英雄台詞里沒兩句「天下蒼生」都不好意思進影院見人,真應了袁宏道那句詩:「自從老杜成詩名,憂君愛國成兒戲」。其實,不那麼高姿態的英雄也許會讓人覺得更有血肉。我很喜歡的歷史片是邵氏《十三太保》,姜大衛、狄龍主演,李存孝一句「解放大唐人民」之類的話也沒說過,他只是個勇敢又有點任性、喜歡打勝仗的年輕人。

2•比如有這麼一匹絕好的布料,怎麼個好法兒?——仙娥織就,神女機成。冰蠶造練抽絲,巧匠翻騰為線。上有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本來這匹布是用來給金蟬子做袈裟的,能裁五件「辟水百寶袈裟」,唐僧沙僧八戒悟空白龍馬一人一件兒,可惜負責下剪的人裁呀裁呀,最後一匹布只做了一條小褲衩兒。褲衩兒固然漂亮,可是,說好的袈裟呢!

3•本片台詞試圖造出古雅之風,很多話硬要拗成史書體,可惜只能算「塑料古文」。項羽初見虞姬一場不知是不是槍手編劇寫的,整段像老處女的屁股,又皺巴又彆扭又生硬。虞姬與劉邦擦身、遺帕,劉邦情苗暗種,虞姬情緒不明;虞姬唱曲(這楚曲歌詞不倫不類至於極矣——「我的家,在世外,總有雨傘等著你」,其實是東北人寫的吧: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項羽一見鍾情,虞姬情緒不明。「你喜歡了我嗎?」——公子請說人話;劉邦蹦出來跟項羽並肩作戰、結拜兄弟,項羽迎敵,劉邦瞪著嫂子,嫂子情緒不明……

4•史書載張子房「貌如婦人好女」,讓黎明來演說不定更好些?

5•憤恨在此:我是怎樣像喜歡周瑜一樣喜歡韓信!這麼一位「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的英雄,片子卻只演他「武功超群」怎麼怎麼能打架,好比誇蘇軾只誇一味東坡肉。

6•最好玩的道具是放玉璽的容器,看不出是什麼材質做的,只見四朵雪白菊花徐徐綻放——玉璽便在菊中央!

7•已經做好了被罵的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