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集結號--Assembly

集结号/TheAssembly

7.3 / 7,394人    124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恆
演員: 胡軍 張涵予 廖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晃晃憂憂

2011-12-15 17:24:49

《集結號》= 《秋菊打官司》?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集結號》與《秋菊打官司》是怎麼扯上關係的呢?事情是這樣的。
看完集結號後,我在想,這片子的主題到底是什麼?
首先,它是個 戰爭片 (主題1) 嗎?仔細想一下應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應該是像我國每年建軍節左右播放的一些片子,如三大戰役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或像好萊塢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之類的片子,戰線拉長點《勇敢的心》《特洛伊》都算戰爭片,而該片就是開始打了會仗,其他大部份時間在說別的,與戰爭沒啥關係,也就是說,戰爭不是它的主題。因此,它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準確的說它是 以戰爭為時代為背景 的片子。
其次,它是 戰爭反思片 (主題2) 嗎?也不是,整個片子看不到什麼對戰爭的反思,至少是很不明顯。比較出名的戰爭反思片有《現代啟示錄》《全金屬外殼》《野戰排》等,比如美國越戰打得很痛苦,所以他們戰爭反思片很多,而我國人們可以了解到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且都是勝利的,因此我們也不需要反思。

好了,如果說該片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戰爭反思片,那該片到底想要表達個啥呢?這個我們還是只有從影片所展現的內容中去尋找。
明白人都看得出來,該片的大部份時間主要線索就兩個:一個是穀子地不顧萬難也要去證明,他的兄弟不是「失蹤」,而是英勇陣亡的,是烈士。他一定要給他的兄弟們 討個說法 (主題3), 這也是他大半輩子去追尋的,是他的心結。
另一個線索與上一個線索也有很大聯繫,就是由於穀子地對他的兄弟一直心存內疚,所以他也很想搞清楚當時「集結號」到底吹了還是沒吹,因為當時他耳朵被炸得不靈了,有人說吹了,有人說沒吹,他搞不清楚。這也是他的一個心結。
那麼對於第二個線索,在團長的墓前那個當年的號兵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了穀子地,「 當年我們壓根沒有打算吹集結號」 (主題4), 說實話我一直搞不清楚馮小剛為什麼要把這句話點的這麼重,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片中很重要的一句話。
而且此話一出,問題就來了:如果把該片的主題定位在這條線索上,那我們就要想了:如果你當時壓根就沒有打算吹,那你團長(代表上級組織)說以集結號為令什麼的,不就是在忽悠人嗎,不就是讓別人 去死 嗎?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當時一個流行的打油詩:
看了色戒,發現女人是不可靠的;
看了投名狀,發現兄弟是不可靠的;
看了集結號,發現組織是不可靠的。
如果真是這樣,那片子的主題也太不陽光了吧。這實在不符合社會主義精神,也不符合馮小剛拍片的風格。
對於這一點的理解,另一種說法是,這樣做是戰略的需要,是全局的需要,是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需要,乃至整個解放戰爭勝利的需要,更是一種 集體主義 精神的需要。
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道理在於這種觀念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之一:集體高於個人,集團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為了集體利益必須犧牲個人利益,個人必須服從組織……
那麼對於這種思想文化的表達,早有人做在前面了,張藝謀《英雄》的主題就是鮮明的集體主義:明明梁朝偉、李連杰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機會刺死秦王,但最後他們都沒有下手,原因是剎那間他們想到了整個國家老百姓的利益,即:如果秦王統一了全中國,就可以使各國之間的戰亂停止,使全國黎民百姓免受生靈塗炭之苦……
張藝謀對這種 集體主義精神 的 讚揚 是毫不含糊地,而相比之下馮小剛就沒有說清楚,如果說是讚揚,可能有點說不通,因為從片子的情景來看實在不像。如果說是 否定 ,那麼 自由主義者 就會大加贊同 ,因為在我們國家,打著集體,組織的名號侵佔甚至傷害個人利益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集體在哪裡?組織在哪裡?說白了還是某些人的個人利益! 如果不能首先做到對個人的權益給予充分的尊重 ,談什麼集體! 我們還是從電影中來舉例,在《孔雀》中,一個年輕的女同志被叫去談話,讓她去陪一個部隊的領導跳舞,不也是說這是 組織的需要 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關於《英雄》中所表達的集體主義的問題,敏銳的記者早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在04年左右的一期南方週末上頭版頭條的一篇文章,具體標題我記不起來了,大意就是「電影《英雄》與《拯救大兵瑞恩》的比較,他上升到中美兩種文化兩種價值觀上的比較:一個是為了集體,為了國家犧牲個人、為了大我犧牲小我的集體主義 思想;一個是尊重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用一個將近10個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拯救一個人的生命的個人主義 思想。
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孰優孰劣在理論上不好比較,聽起來各有各的道理,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問題。我們只需要去考察一下歷史的現實就可以跳出這種難以辯解的主義之爭,去發現真理。
在《英雄》裡,梁朝偉、李連杰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希望秦王在統一中國後,使全國黎民百姓免受生靈塗炭之苦嗎,可事實是什麼?統一以後的中國普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了嗎?我們不談別的,就說秦始皇修讓全世界都匪夷所思的長城,就累死了幾萬人!高昂的賦稅更是讓老百姓飽受煎熬,忍無可忍。所以秦王朝也沒有存活多久就滅亡了,國家再次陷入戰亂,再到新的統一,如此反覆……也就是說, 由於沒有弄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 ,他們兩人追求了一種 虛無 。
我們再來看 以集體主義的思路導致的另一種虛無 ,即所謂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看夠了那個「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生產資料被少數人佔有,到處充滿了銅臭氣的資本主義社會」,因此他通過嚴密的邏輯分析推導出了一個「 生產資料全民共有 ,共同富裕、沒有壓迫和奴役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未來啊!就像《英雄》裡梁朝偉、李連杰所扮演的角色所想像的統一中國後的秦王朝一樣美好……可事實是什麼?凡是按照馬克思的思路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沒有實現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反而都與高度集權、秘密警察、大清洗、嚴密的思想控制和 老百姓的普遍貧窮 搞上了關係。
在這裡我只談一下以集體主義的思路建立起來的所謂的全民所有制,我有一句話,什麼是全民所有?就是既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到最後,我們發現它成了少數人的。我們再來看看農村集體所有制下的集體生產的後果: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結果是誰都懶得好好幹,最終結果是極大地浪費和共同的貧困……所以改革開放後,大量公有制企業的化公為私,農村裡的包干到戶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看到在現實中,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的構想成為了一種 最大的虛無 ,它描繪起來美好無比,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南轅北轍,當然,這可能與某些政治領導人對馬克思的誤讀有關,但理論與現實產生如此大的偏差,也可以充分說明理論本身是有問題的。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聽起來很美好的表述在現實中成為了最大的烏托邦?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早有諸多論述,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波普爾的《歷史主義貧困論》《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喬治.奧維爾的政治反諷小說《動物農場》和《1984》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那麼,什麼樣的制度才是一種合理的制度? 什麼樣的一種制度才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老百姓的權益? 這是一個不同時期可以作出不同回答的問題, 在人類現存的各種制度和經驗中,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民主、所有人都在法律之下,嚴格遵從法律、尊重私有財產、對個人權益的保護已經是人類社會現存至今, 相對而言是對老百姓最有利的一種制度了。
好了,對於這一點分析也就是要說明,通過「當年我們壓根沒有打算吹集結號」(主題4)的探討,我們發現無論是肯定它還是否定它,都不會是馮小剛電影的主題,因為他沒有表態,也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那麼,現在可以搞清楚了,四個可能的主題中三個都被否定了,只剩下了主題3 ,就是為了死去的戰士 討個說法 ,而看過《秋菊打官司》的人都知道,秋菊至始至終所追求的不就是 討個說法 嗎,所以,搞了半天,原來兩個片子的主題是一樣的!所以《集結號》= 《秋菊打官司》。
馮小剛就靠這樣的一部片子忽悠了全中國人民2 億多人民幣!

PS:從另外兩個細節也可以說明該片的主題是3:①該片在上影前曾對很多戰爭場面進行刪減,一般而言刪減的場面都是無主題無關或者會弱化主題的部份,這也從側面說明,戰爭不會是該片主題②「說法」討到後,整個片子就結束了!
   有個觀眾看完該片後說了一句話,「該片反映了戰爭的殘酷」。這句話也非常耐人尋味,忽悠你沒商量,哈哈 。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