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

冰峰小时/濒临深渊/触及巅峰

8 / 30,458人    106分鐘

導演: 凱文麥唐納
編劇: 喬‧辛普森
演員: 李察‧霍金 喬‧辛普森 賽門‧亞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太sama

2011-12-15 22:06:23

危難狀態下你是否還能欣賞不可抗拒的美景?


168小時,在腿斷,沒有食物,沒有救援,冰天雪地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種種不利因素的狀態下,面對眼前的雪山,剛剛挑戰過的主峰,joe是否還有欣賞最純潔的藍天白雲的內心?
  
  這是整個觀影過程中,我一直糾結於內心的問題。似乎有點跳出了絕地逢生的主題,但是我不得不說,這絕對是個值得思索的好問題。
  
  開篇,運用了大量的文字來鋪墊團隊配合時對隊友信任的重要性,果然,問題就出現在此。在接受了導演的各種電影語言洗腦之後,我腦中盤旋了N久的旋律是:這是一部關於配合和信任的電影。
  
  故事是這樣的:Simon和joe成功登頂了秘魯安第斯山峰,喜悅之餘,悲劇卻在下山途中發生。Joe摔斷了腿,simon用繩索連接兩人繼續下山。但是,戶外多兇險,可憐的joy雪上加霜,腿斷偏又落入深深的冰縫,simon尋人未果,無奈之下割斷繩子獨自下山,之後就是Joe一個人連滾帶爬的經歷了幾天,排除了各種艱險創造了人類生存極限的奇蹟之後終於爬回營地並獲救。
  
  劇情沒有什麼太多說的,紀錄片本身,驚險刺激的程度,加上美麗的風景攝影,相信是可以讓螢幕前的人大飽眼福的。但是,關於細節,我身為半資深戶外愛好者,不禁有些許疑問產生。
  第一、Joe在極限狀態下,為何還要背著大包前行,戶外遇險,第一步應對就是要減輕負重保持體力,這點,導演忽略的很徹底。
  第二、過岩石河道那段,給了很長時間和近鏡頭的表述。在觀眾感慨Joe求生之艱難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人疑問,為什麼要選擇站立跳躍
  前行?就不能用翻滾的方法嗎?那麼鋒利堅硬的岩石,那樣摔下去,不怕更多骨折受傷嗎?我實在想不明白,導演是想突出艱難效果,還是Joe真的就是這麼跳出來的。
  
  關於這些細節,畢竟是創造了奇蹟的人,或許都有可能,我不多糾結了。回到影片拍攝本身吧。
  
  剛才提到,導演開篇明確的導向是信任問題,可是影片中,雖然有信任貫穿,但是Joe的求生本性以及克服艱險的客觀拍攝佔了主導。
  包括結尾處,simon聽到joy的呼喊,上前搭救,雖是在黑夜中進行,但是對於表情等刻畫,對比Joy剛摔斷腿的時候的表情拍攝描寫,遜色很多。基本沒有近鏡頭去強調。
  
  我相信simon當時的內心應該是很複雜的,興奮之餘的自責,驚奇,等等,導演基本沒有抓住去深入刻畫。這個,對開篇信任的主題昇華來說,真的很遺憾。
  
  另外,對於Joe內心的波動,比如設定20分鐘的目標等等的刻畫,我覺得過於潦草。只是靠背景聲音來闡述他完成任務的激動顯然不夠有穿透力和震撼力。多些近鏡頭表情的抓拍,也許更能打動我。
  
  相對於開頭的氣勢,收尾部份的包袱讓我覺得很空洞。我不知道該把重心放在信任話題上,還是求生過程的驚險艱難上。本來是個開放式的結尾用于思考simon離開joe的行為對錯,但是只是草草提了一句。在JOE於simon再會面時第一句回答就已經說出「如果我是你也會走的」。雖然紀錄片不該有太多導演的主觀色彩,但是,我堅持認為,導演至少應該有就這個角度將鏡頭多給simon和Joe一些特寫,至少引導觀眾就這個問題想下去的權利。因為,絕處逢生之後第一句話就是對人性信任問題的闡述,所以,Joe的這句話究竟是在原諒simon,還是在強調其實我很在乎你扔下了我,這其實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角度。
  
  總而言之,紀錄片的特色是真實,但是怎麼能在真實中讓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得到更多的衝擊,之後並引發大量思考,才是拍攝記錄片的意義。這部片子,除了劇情帶來的震撼意外,拍攝上,是遠遠不夠的。鑒於風景本身和拍攝難度,我還是給了四顆星,畢竟冰天雪地的拍攝本身就是值得讚嘆的。
  
  面對極致的景色,身處危難的狀態,求生的慾望,加上強大的內心,信任的思索,我倒是很想問一句,joy,你的168小時裡,看到的雪山是否還是美景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