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雨必將落下

2011-12-16 07:51:44

與南京大屠殺的非正常接觸,勇氣可嘉


    可以說,《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從拍攝之前就已經名聲在外了,這種電影最可能的結果是票房高口碑差。因為觀眾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產生落差,更何況近年來國產商業大片確實乏善可陳。我是影院上映第一場就去看的,看完之後覺得這是張藝謀執導商業片以來的翻身之作,也是近年來國產商業片中少有的名副其實的佳作。在國產商業大片因為內容空洞而飽受詬病之時,這部電影證明了商業片其實也是能拍出好內容的。但是涉及南京大屠殺這種題材的電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輿論的漩渦,遭受眾多指責和非議。無論如何,正如陸川所說,敢於觸碰這段歷史的勇氣本身就值得肯定。
    
    先說說劇本。老謀子自己編劇不行,拍電影只能去找劇本,遇到這麼個劇本,真是一種福氣,怪不得連老謀子自己都說是難得一見的好劇本。我前不久剛看過原著,對比一下覺得改編的幅度還是蠻大的,原著更強調教堂之中的人物衝突,而電影中南京大屠殺本身的「參與」更多。但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敢於在大屠殺這種沉重甚至禁忌的背景下,以女性取得敘述的話語權,而且是妓女這不被人待見的邊緣群體,這本身就很值得一看。
    故事開篇講述一隊中國軍人如何用血肉之軀從日本人的坦克和槍炮中救下十幾個女學生,場面特效確實非常逼真,經過也很具有震撼力。接下來就是十三釵的出場,與戰爭的殘忍近乎對立的大紅大綠的驚艷。然後就是在戰火中飄搖欲墜的教堂里,一群人如何完成靈魂的救贖……
    這些劇情都是我在看電影之前就知道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影效果。不過與我預想的不同,雖然老謀子一再強調電影是講述善良、救贖與愛,但在改編和拍攝過程中,編劇和導演沒有過份推高劇中人物的精神境界,很真實。不僅貝爾在劇中貪財輕浮的混混形象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妓女本身的生活也保留了下來,甚至最後也不是什麼慷慨激昂、英雄一去兮不赴還的悲壯,真正要上路了,還是有人會怕,會退縮。這些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其實老謀子在這些方面拿捏的一直都比較準確,雖然誇張是他一貫手法,但卻不會很矯情地去拍攝。另外,這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老謀子的回歸之作,其長於女性角色刻畫以及畫面細節處理的特點體現出來了。玉墨的飾演者倪妮完全展現出了秦淮河頭牌該有的氣質,一舉一動都很符合她的身份,對男人一個眼神就能銷魂,對女人一句話就能服人,尤其是吸菸那一幕令我印象頗深。而貝爾飾演的殯葬師約翰也是相當出色,剛出場的時候在中國人看來就是一貪財好色的混混形象,吹口哨以及攙扶玉墨的表現就是活脫脫獻媚的主。但我最喜歡貝爾的點就是爆發力,教堂中喝止日本兵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他人物,如佟大為飾演的李教官、張歆怡飾演的書娟也都可圈可點。整部片子爆發和內斂相交織,人物形象鮮活豐滿。還是那句話,演員的表演一定要拿捏好分寸千萬別出格,很多演員的問題就是一用力反而顯得「漏了氣」。

    看到有很多人拿《金陵十三釵》與《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辛德勒的名單》相比較,我個人認為沒有可比性,角度不同,風格不同,面對的觀眾也不同。某種意義上《十三釵》更像是兩部兼而有之。其情節看似簡單,實際上內容複雜,因為涉及到人性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血性、善良這種正面的謳歌。就我來說,關注的焦點不侷限於人性的救贖。戰爭時期,人往往是最放縱也最壓抑的。我想知道的是,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善惡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人性的哪個面才是真實的。從這個意義上,老謀子無疑說了一個對我胃口的故事。類似的國產電影,如姜文的《鬼子來了》,陸川的《南京!南京!》也都是優秀之作。但本片的不同在於沒有抓住某個點,而是相對含蓄的表達,影片也沒有一個明顯的高潮,起起落落間用最為溫和的情節結束,很有意思,為觀眾提供了很多選擇。但這樣做風險極大,因為大家未必買帳。
    再來說說劇中爭議比較大的畫面。同題材的電影如《辛德勒的名單》、《南京!南京》、《鬼子來了》都是採用黑白色,以免對觀眾產生過大衝擊。但老謀子還是選擇鮮艷的顏色,比起以往的作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包括一些血腥、情色甚至強姦的鏡頭,雖然不是非常正面,但美國定為R級還是較為合理的。因此,未成年人和女生還是少看為好。問題是這種電影能不能進行畫面上的變革,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戰爭基調註定是黑白色的,不可能把血腥直接搬上銀屏,教堂的女學生也是黑白的,那是像徵著清心寡慾的純潔。與此鮮明對立的就是十三釵,本來花紅柳綠是骯髒低俗的代名詞,可放到這樣一個背景下,這些不知「亡國恨」的秦淮女生幾乎成了人間唯一的活物,這是可悲還是可讚呢?
    還有就是預告片中十三釵一些裸露的鏡頭讓有些人覺得無可忍受了,沒上映就狂轟亂炸,還包括某大學教授撰文批判。先不管沒看電影就一通評論是否合適,單就看完之後我的感受來說,根本沒覺得那些場面是噱頭,對於十三釵來說就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是相當真實的, 難不成讓她們一個個衣冠楚楚、正襟危坐,然後慷慨赴義? 我想,大多數觀眾都不是一看到這種鏡頭就荷爾蒙分泌過度吧,反正整部片子看下來我是一點那方面的聯想都沒有。影片主題和基調在那擺著呢,根本不容許多想。至於 製片方宣傳時強調這些我覺得有點倒胃口,放大了影片的情色,降低了影片品味。鑒於此,那位教授這方面的指責可以理解。
    但我不能理解的是情色救國以及向美國教父獻身之說,我覺得真心不是一個教授能講出來的話,而且似乎支持這種觀點的人還不在少數。先看一下教授犀利的文字:「把大屠殺的教堂變成情場,把民族創傷記憶變成床上記憶,把政治敘事變成身體敘事,把血色戰爭變成桃色新聞,把重大苦難題材變成重要牟利工具,這種大義凜然的情色愛國主義,難道不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嚴重失誤?」乍一看非常有說服力,但我好奇的是在教授眼中什麼才是正確的價值取向,難道涉及這類話題就必須上綱上線,就必須用所謂的政治眼光去衡量嗎?這種為批判而批判的做法實在讓人想不通。我知道,可 能在一些人眼裡南京大屠殺這種沉重的話題都帶有某種神聖色彩,妓女或者說情慾根本不能擺到檯面上。但是,相比於大屠殺來說,其他一些罪惡又算得了什麼呢。這種不敢面對人性中醜陋一面的人說到底就是懦夫而已,也只能活在自己編造的謊言中,自以為高尚。說句題外話,中國人也該改改那些封建殘餘思想了,別老是自以為是地站在所謂的道德製高點上批判這個批判那個,好像有道德潔癖一樣。其實,在現今社會,教授未必比婊子高尚,要說有什麼差別,也許是婊子不會天天為自己立牌坊。

    然後再來談談影片所講述的南京大屠殺本身。我知道有很多人不能容忍影片中中國的男人女人所表現出的無力態度,甚至覺得把日本人凌辱中國女人的鏡頭搬上銀屏是不能理解的。這些人大概把歷史看做恥辱而拼命想去抹殺乾淨吧,殊不知這樣的態度是無法真正阻止歷史重演的。 74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改變,一切又都沒變。南京大屠殺已經無可避免地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無法癒合的創傷,每一次觸碰都是那麼疼,但我們除了仇恨二字不忘,並無長進。那麼這種題材的片子除了揭傷疤以外,如何才能讓國人真正有所得呢?
    這就需要我在題目中所說的「與南京大屠殺的非正常接觸」。 同題材作品中,《鬼子來了》不僅講述了國人的劣根性,也觸碰了人類本身的困境,《南京!南京!》更是罕見的用日本人視角解讀了歷史,至於《金陵十三釵》則講述了普通人的力量。其現實意義是, 雖然中國人固有的劣根性一點也沒有減少,但那些即便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身上依然能夠看到的人性的光輝同樣存在。 我們不斷地提醒國人、提醒世界記住這段暗無天日的歷史,並不是為了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加深對日本人的仇恨,而是為了防止相同的悲劇再次發生,無論對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這都是應當不斷反思的。
    我想,對於大屠殺本身,這部書和電影就是要告訴觀眾沒有什麼是絕對神聖的,也沒有什麼一定是醜陋不堪的。人的善與惡本來就是無可估量的。在這種人類浩劫面前,連上帝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那些渺小如昆蟲的人所能做的只是自救。教父約翰,中國軍人,妓女十三釵,女學生甚至是漢奸都完成了精神自救,就連日本軍官在思鄉的時候都動情了,剩下的就是坐在大螢幕前的你們,到底得到了什麼。
    
    看完電影我也想了很多,單就電影而言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我想如果彌補這我認為的不足,這部片子會帶來更大的爭議。對比原著就可以發現,電影的側重點有了明顯的變化。片中的正面形象更多了,即善良和救贖放到了突出的位置,這也是影片在宣傳是就一再強調的。但同時日本人的罪行也進行了更露骨的刻畫,雖然彈鋼琴唱歌那段有一定的緩衝。還有開篇時間不短的戰爭場面,原著是幾乎沒有任何戰爭本身的描寫的,可能老謀子和製片人為了票房用了很多特效,也突出表現了中國軍人的正面形象,但這對故事主題是不是削弱還有待商榷。亮點就是貝爾這一角色的改變,由神父改編撐殯葬師,而且雖然他完成了救贖,但並沒有過份突出白人英雄主義,這讓我很驚訝。總的來說,拍成一個思想更加集中的藝術片將會非常成功。我更傾向於貼近原著,就在這座教堂中,讓妓女和女學生的衝突更加明顯,十三釵的生活場景應該更多,在潛移默化中對女學生造成了很大影響。不僅僅是誰替誰去死的問題,而是誰應該活的考量。不過這樣一來,可能某些指責影片色情的人就更有話說了。值得欣慰的是,在加進了很多內容之後,老謀子的敘事功力顯現了,把故事講得還算順暢,實在難得。

    最後,不得不提書和電影都提到的人人平等的問題。書中教父自問,難道在災難面前,純潔的女學生真的就比骯髒的妓女更值得拯救嗎?即便是上帝,他就能決定哪些是高一等的生命應當獲得救贖,哪些是次一等的生命應該推向地獄嗎?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想想。推翻「商女不知亡國恨」的說法可能很容易,但是到底能不能為婊子立牌坊這才是更具普適性的命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