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242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武束衣

2011-12-16 17:59:10

《金陵十三釵》:安然地商業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回頭看1994年的張藝謀拍《活著》,非把原著里「生命的荒誕無常」單拎成「文革黑色悲喜劇」這一面,不管境界是否有落差,總算是創作者確定思路後決不妥協的可貴;而如今在這部完全俗世情節化的《金陵十三釵》中,我們難以搜尋哪怕是一點點個人傾訴的意圖,影像在故事本身歌頌的人性光輝前默然止步。而這似乎恰是近年來最熟悉的張氏風格,於是,我們似乎很難對十年前靠《英雄》改變了中國電影格局的這位導演保留任何敬意。儘管他又拍出了一部可算「好看」的電影,儘管他身負著六億的投資,需要保守。


    以一個電影項目而言,《金陵十三釵》故事背景有著許多賣點,但同時也交織出明顯的敏感區。把握歷史空間與沉重事件的同時,很容易會落到道德綁架的泥潭裡。本來單憑"南京大屠殺"這五個字就能喚起國人的傷痛與恥感,更不用說日軍暴行無論是文字描述或畫面再現都會直接給受眾帶來強烈刺激,會讓他們緊張、難過、流淚、捏緊拳頭,而這卻與一部作品是否優秀並無直接關係。所以當年嚴歌苓該是花了心思,查完資料後用謹慎乃至於狡猾的手法寫出這部通篇隱喻的小說。用書娟的回憶口吻,儘可能將敘事侷限在最小範圍。城破十五天裡,被蹂躪的城市伴隨著少女成熟,溫切斯特教堂內所有人逐漸被絕望煎熬,彼此傷害中毀滅,最終對比過一切愛與恨,厭棄與羨慕,疼痛與溫暖,在生死的抉擇中我們看見了那些青樓女子的偉大與卑微。從個體歷史視角,嚴歌苓的敘述無法指責。


    而電影的處理,算是把這些努力都去掉,重新構建了一個驚險和煽情的故事,從浴血奮戰的場面到不被限制的暴力到遮掩中的微情色,從而把賣點一一抓住。其實以往張藝謀真正優秀的作品,都不是特別依靠情節,但這次明顯想把故事弄得更「好萊塢」些。克里斯汀貝爾扮演的約翰米勒作為來教堂給神父修整遺容的美國人,他的道德起點很低,為佔些便宜而留在教堂過夜,計劃著偷紅酒和偷卡車,為能和妓女們交易而討價還價,這些鋪墊似乎都是為讓他最終成為英雄的過程顯得可貴。確實在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假扮神職人員阻止日軍在教堂內肆虐(雖效果甚微),並且將錯就錯扮了下去。但可惜的是,此前讓他這麼做的推動力是模糊的。觀眾當然可用任何理由為米勒尋找動機,比如「良心忽然發現」,但由於此人物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主動性,不太令人信服的塑造便導致本來單薄的劇情更生硬了些。考慮到演員是好萊塢明星,把他的時長儘可能撐滿,才能讓被拿走一億人民幣酬有所值。貝爾演這個角色倒也沒有任何難度,前半段顯然他更自如。


    劉恆和嚴歌苓做了編劇領域能做的調整。文本中原有大量宗教色彩。教堂,唱詩,聖誕節,犧牲與救贖之舉,乃至於十三這個明顯不只在《紅樓夢》原典上簡單加一的數字。當然出於各種原因,宗教元素更多隻留在了視聽上,老神父的缺席更讓教堂座標的意義弱化。當然也有些修整彌補了不足,比如原本的替換是倉促中決定的,十三釵的各種大波浪髮型顯然跟女學生完全不同,電影裡騰出一晚讓貝爾儀式般地給每個人剪頭顯然更為合理。而對陳喬治這角色的最終落筆,也總算是十三釵之外叫人心酸的註腳。


    趙玉墨是絕對的核心,演員倪妮表演的完成度很高,雖風情萬種,也足夠讓人信服她是有主動獻身人格的女性。不過電影留了太多時間給米勒和玉墨這一對聊天,電影略去吃飯喝水困難之類生活細節,在死亡陰影和生存壓力其實並不明顯的環境裡,把兩人從調情試探到迸出些許相惜的情愫倒展現得淋漓盡致。照慣例愛情是要拍,可代價就是大大佔用了女學生和妓女兩個群體間的互動空間,最終交換的力度也被非常明顯地削弱了。同樣被波及的還有豆蔻和浦生,這份感情是直接被硬交代出來,於是其後她整個外出的動機自然都顯得刻意了。說到底時間有限,除了玉墨其餘人相對都有些臉譜著。而始終凝視著她的書娟,更加被湮沒在刺眼的光暈里。那麼實際上觀眾是被書娟隔在了更遠的地方,拉近距離的方式只有依靠演員的努力,以及電檢對日軍暴力表現中特殊的尺度。


    作為民族的不幸,仍是苦難過卻難被正視,所以我們除了要牢記更該確保它不會重現。而一個角色的不幸,就是一直在,卻彷彿從未活過。這似乎就是《金陵十三釵》在各方面硬件水準都不俗的前提下,安然走在商業路線上的後果。電影中灰頭土臉血肉橫飛的國軍士兵許多由知名男星扮演,大部份人連正臉都沒有,聶遠黃海波當然會以有幸參與而榮耀。當然另一個理由不過是紅毯需要他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