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江薺YWL
2011-12-16 19:38:08
死美
最近,突然很多死亡消息。不是新聞裡的那些事故死亡,是友人生活裡的,不期之死。
特別部落格里,只關注了兩個人,其中一個是陶藝家白明。白明白稱屬龍,處女座,明年四十八歲。一米八三的高個,有滿族血統。十二月開始的時候,他在部落格里發佈了一條朋友的死訊,說這麼年輕就亡故,很可惜。接著又發了一條,去參加葬儀時,開車的司機又說自己的朋友也剛往生,不過三十來歲。再過幾天,白老師接到妻子電話,說他們十四歲的女兒有些鬱悶,說起死亡的話題來。問母親,人們那很積極地生活,最終不過是達到死亡,這有什麼意義?
白明連著深夜發博文,一連十道《答女兒問》,試圖憚述人生的意義。我讀著,感慨這位父親的愛女心情。可是,他對於死亡也和平常人一樣,並沒有特別去理解過。說了半天,卻又說到人生意義的大題目上,還是關心著享受生命,努力活好,有個好職業。不知他女兒怎麼理解。他是清華的老師,觀念里有著擺不脫的正統教育。
我對死亡的理解,從讀了《失樂園》之後,開始明顯的覺悟。原來,人是可以自擇死亡的,死的形式,是自擇的死亡才最有個性。日本人比較冷靜,有更多的人,會思考這個深層的存在問題。而中國人的生存哲學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死的狀態,隨其不堪。
《失樂園》為死亡作了長長的美麗鋪墊,和情人在做愛的高潮頂端,飲盡氰化物紅酒,瞬間愛死。《入殮師》裡的第一個死亡,也是一樣很有形式美。選擇在大雪天裡,獨自開啟車中的暖氣,同時灌入一氧化碳,在溫暖的安睡中,主動往生。一個長得像女生的男生,像櫻花一樣入夢。
《入殮師》所要表達的,並不完全是關於死亡。在這一主題的表象之下,是要表達職業的神聖。其實就是一個勵志的文藝題材,日本的教育也和中國的傳統有某些相似,那就是藝術化的勵志教育。從小就熱愛大提琴的小林大悟,和現在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有著一個職業憧憬——這一生,定要做一個高雅的藝術家。當他的理想實現的時候,卻發生了人生無常的一個變化——樂團解散,回歸故鄉。
人生無常就是生命的終極概念,你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突變,打破你的生活常態,你的生命規律。在這之前,你是認定了生活可以一直這麼順利下去的。可是,生命告訴你,它的本質就是無常的。小林第一次為腐屍入殮之後,現出極度的厭世感,見到餐桌上,妻子為他做的美味光雞,立即噁心嘔吐起來。可這時,導演用了一個極妙的表現,讓小林猛然性慾勃發,向妻子發起性攻擊。卻是這一次的性交,給他們多年不育的婚姻生活,帶來了繼承者,挽救了婚姻。這就是生命的無常觀,在影片裡的敘說。
於是,日本人明白了,無論什麼職業,你能將它敬奉如神聖,它就是最高尚的職業。當小林的師父在閣樓上煮起河豚魚白,那滿閣樓里如森林般的園藝,讓人立刻充滿了活的希望。從此,小林便開始快樂起來。將一種音樂的高尚,融進入殮儀式的肅穆,那是最嚴肅的靜美,可以護送靈魂的升達。
當小林和妻子在小河邊打水漂的時候,觀眾的心也釋然了,輕鬆了。和小林一樣,有了對入殮師的敬重之心。
我的部落格上有另一位博友,上海攝影工作室的四川美女ANAN,她一夜醒來,看到手機上另一個青春美女的臨終簡訊,幾乎崩潰。生命,還是昨天在照相機鏡頭前的各種posture,一朝醒來卻陰陽兩界。近來,不斷有相關的夢,夢裡一美女追著她喊,死亡就是獨自在沒有鮮花的道路上奔跑。這情境還算理性啊。也許,活著的人們見慣了太多不堪的死亡,對死亡充滿了畏懼心。
死亡,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種美。武士切腹的悲壯,是以一種神聖的儀式定製下來。那一部叫《豐臣秀吉》的電影裡,武士,大臣,公主,都選擇了死亡。他們冷靜地準備下執行的形式,潔白的和服,肅靜的木屋,光潔的地板,用白棉布反覆揩淨的武士刀,長刀橫端,先高舉過眉,下一個便是結束的俐落動作……
有一種死亡,很美。那是一種自行結束的儀式,像是在完成一項完美的作品,如櫻花之殤的美。日本的電影作品裡,反覆提及這一主題,從《阿西門的街》到《挪威的森林》,它們,都是《失樂園》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