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孤僻的關耳君

2011-12-17 01:06:47

好萊塢到底有多遠


    當下中國的電影市場真的稱不上「繁榮發展」,雖然廣電總局一再地宣稱我們的文化有多「百花齊放」,但中國每年進口大片的名額限制讓許多大片無法當年當時上映有的甚至要拖到一兩年之後(放眼當下熱映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之類國外影片,全球上映兩年之後才得以在中國市場上映),雖然名為保護國產電影而限制進口電影數量,但是近些年的國產電影有真的因此而發展繁榮了嗎?、
    中國內地電影產量去年達到526部,但是真正有多少影片上映了,或者說那些倖存下來得以上映的影片又有多少真的對得起觀眾貢獻出的那點兒票房了?、隨隨便便找個劇本拍一拍就企圖騙騙老百姓兜裡的「毛爺爺」,不好意思,這樣的態度唬不了觀眾日益增長的腦細胞。中國電影一天不擺正態度就一天無法真正繁榮,不管廣電總局再怎麼「護短」也遲早要被國際電影市場的大風浪拍死在沙灘上。
    是騾子是馬,有種的拉出來溜溜。終於有那麼一兩個想要把自己家「牲口」拉到國際市場上遛遛的導演出現了,為什麼不給個五星表揚一下呢,就衝著這股敢於走出保護套的衝勁兒都必須得報以最大的熱情。更何況這「牲口」無論是「牙口」還是「長相」還都沒讓我們失望呢!
    
    不得不說張藝謀是勇敢的,很多導演到了他這種年紀,已然贏得了他這樣的聲望,自然有些高處不勝寒之感,更難以做出什麼大膽的改變與嘗試。然而張藝謀不,他拍《三槍》,即使搞得一地雞毛、雞飛狗跳、亂七八糟,但是他依然積攢勇氣積攢實力重新上路。就沖這股敢拚敢挨罵的勁頭兒我都必須得給他五星!
    這回的《十三釵》最明顯的一大特徵是進軍好萊塢的野心。這種野心從演員表裡的第一主演——克里斯蒂安·貝爾到工作人員名單中佔到九成的外國人等種種跡象都可見一斑。動畫、特效到聲音,拍攝錄製到後期剪輯,每一個部份都以國外團隊為主力,雖然並不是說用了外國人就一定有了國際范兒,但是不得不承認、從影片的整體質量上來看,這樣大面積的國際團隊著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印象中這是張藝謀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國際合作。拋開這種合作的範圍廣度不談,此次影片並非單單的引入技術,更是在劇情中融入多種文化觀的碰撞,讓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文化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感的引入才是張藝謀開啟好萊塢之門的真正法寶。

    整部影片,導演並沒有給觀眾預設一個多麼震撼多麼輝煌絢麗的高潮點,但是在一個個細微的情節處卻總會讓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打一個激靈,然後在心底久久的迴蕩思索的回聲。
    恰如在影片剛剛開始不到十分鐘時黃海波扮演的士兵對佟大為說「我們只剩十幾個弟兄了,再有幾步我們就出城了」。這種「打與不打」的衝擊一下子就讓觀眾第一次有了一種反思——即使保衛家園是戰士的天職,但是在家園已毀的情況下,他們和所有的平民一樣有保護自己生命的權利,有活下去的渴望。在面對生命的抉擇時我們到底有沒有要求他們放棄自己來守衛我們的權利?
    這種思考帶來的衝擊讓人一掃之前連續幾分鐘戰爭場面的疲憊而迅速進入導演想呈現的電影狀態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中國觀眾正在尋找文化代入感,國外觀眾卻忽然看到了大鼻子藍眼睛的熟悉面孔。這樣一個叫約翰的殯葬師身上承載的是整個美國文化的縮影。輕鬆、俏皮、有點玩世不恭。很顯然,這是一個符號化了的人物,難得的是這個符號化人物的塑造一點也不刻板生硬,甚至可以說:「約翰神父」是整部片子的線索性人物,他的每一次細微的變化都引發影片走向下一個情節點的波折。他在影片中的每一次轉變都推動著整個情節的發展,推動著所有的觀眾在一場波及到整個人類的戰爭災難過去後可以站在一個更客觀的角度看待這場全人類的災難。
    在一場抗日戰爭中加入第三方的人物就是巧妙的加入了第三方的客觀視角。當「約翰神父」終於在闖入教堂的日軍面前勇敢的站出來以神的名義阻止他們非人的暴行時、當他放下那一面十字旗的剎那,我們彷彿看到了真主降臨時的聖潔光輝。所有的畫面都停滯了,所有的聲音都靜止了,只有「約翰神父」神一般正義堅定的呼喊庇護著一群隨時可能被吞噬的四散無依的女孩,那一瞬間人性的光輝在整部片子中衝到了頂峰,人性之光穿越了種族穿越了國界,讓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觀眾在同一時刻感受到影片傳遞出的一種人與人之間最原始最真誠的扶助。這樣一種放之全人類皆準的大視角、大胸懷足以讓這部《十三釵》有感動全世界觀眾的能力,讓張藝謀有更多進軍好萊塢的籌碼。

    讓一個功力深厚的導演把握一個線索人物的轉變不能算一件難事,但是要在這種把握的同時兼顧其轉變的合理性與其他人物的配合、其他線索的推進就不是每一個導演可以處理的好了。這一次,也正是這些細節和副線的精細才構成了這樣一個好故事。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體現出不同人物對於戰爭的不同態度不難,但是要拿捏好這種態度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的尺度並不簡單。像很多如《錦衣衛》《刺陵》等號稱大片的國產影片之所以被唾棄,究其根本,除了沒講出好故事以外大都是因為把觀眾當傻子,一遍遍的說教、一遍遍露骨的強調他那單一到傻子都看得明白的主題。
    而張藝謀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一向都是含蓄闡發、多義解讀主題的「狠角兒」。那種中國式「發乎情,止乎禮」的表達,永遠點到為止,個中意味留給觀眾自己去咂摸,一千個觀眾看到了一千種表達。恰如《十三釵》,你可以說它表達了一種反戰情緒,你可以說它傳遞著一種無國界的人道主義,你可以說它為「商女」正名,正面描寫她們的美好與無奈,你亦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歷來存在的對軍隊、政府的既懼怕又依賴、離不開又不想靠近的複雜情緒……
    這種層次豐富的表達讓一部影片更加豐滿也更加具有包容性,讓更多不同的觀眾從中尋求到自己想要的文化認同感。

   如果在看這部片子之前,不帶任何預期,不看任何預告片、海報、宣傳輿論,甚至是在連導演是誰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裸看」。你可以深深地走入影片中去感受起伏的愛恨與包容,從這個視角、至少這個片子講了一個好故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