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876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11-12-17 09:18:32

13X"13x"


1、本文包括關於[金陵十三釵](以下簡稱13x)的13個方面的評論,當然,作為一個始終關注電影與小說改編的人,未看原著而去看電影顯然是不夠嚴謹的。因此第一條通常是談改編策略的,在此暫時留白。本文僅討論作為一部影片的13x。

2、互文文本:本片顯然以某種姿態介入了圍繞中日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巨大的話語生產,最近的相關文本顯然是[南京南京]與[拉貝日記];而在敘事上又與[柏林的女人]形成互文關係。本片的某些段落的處理讓人聯想到去年坎城評委會大獎影片[人與神]。而戰爭戲的處理,顯然是史匹柏[拯救大兵瑞恩]及HBO[兄弟連](尤其第三集)。暫且擱置中日戰爭和南京大屠殺問題,後面幾個文本顯然包含了這麼一些策略:1)某種可以被稱為「普世價值」的而不是「中國特殊的」問題,這表現在宗教、美國人以及日本人形象的處理,以及語種的選擇(教會學校這個事情還是與[南京南京]相關);2)經由[集結號]開啟的戰爭片而不是革命歷史題材的語言體系,這包括佈景、手持攝影、剪輯方式等等。這次甚至包了美國團隊。3)眼界已然不是國內或者所謂「全球華人」,不然一億美元從哪兒收。

3、日本人的形象:非常有趣的一點是,長谷川這個角色顯然借鑑了歐洲影片對納粹的某種塑造方式:他們懂藝術(中國電影也有例子,如[紅櫻桃])。如果認為[南京南京]和[硫磺島家書]是某種把日本人去妖魔化的書寫(非常有趣的是,去妖魔化的日本人是孱弱的、文靜的、不積極的士兵:角川,以及二宮和也扮演的那個角色),13x就是某種回歸傳統的寫法(當然,日本鬼子懂藝術在[霸王別姬][梅蘭芳]里也有)。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且難以把握,弄不好就是跟陸川一樣的下場。
但是為[南京南京]背書的是「大國崛起」的新主流ideology和「用文化打破堅冰」的具體國家戰略,而如今這個敘述早已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破產。所以最終倒是跟[拉貝日記]策略比較像。不過一句輕飄飄的「安全區根本不安全」消解了拉貝的存在。

4、美國的在場:這是以貝爾的主角位置作為一個隱喻的。當然,這部電影(主演和特效團隊)充分說明了中國如今的購買力。而某種意義上的粉飾則是:貝爾能成為主體,除了個人道德的選擇、宗教力量的感召之外,尚有中國人的幫助。好玩的是這是由一個漢奸提供的,並且這個人不僅是被迫當漢奸,同時也以死贖罪。
更好玩的一點事,貝爾本來是到教堂要錢的,這一點真諷刺。

5、奧斯卡配方:其實貝爾不就是「入殮師」麼。然後是貓狗孩子的修辭(親,那隻貓最後怎麼沒被女學生們帶走呢?),以及某種看起來很「道學」的敘事。問題在於這個故事的現實觸點在哪裡?

6、人與神:抵抗的中國軍隊經常處於一種聖像畫式的布光之中(後景明亮的窗戶),佟大為射出的兩顆子彈是通過彩色玻璃窗的。而貝爾則是最為常見的在扮演中認同角色的「神父」。唱詩班的聖歌。(為什麼這些女學生沒有做日常的晚課呢?)宗教成份其實也是被削弱了的,否則中國觀眾觀看起來會比較麻煩。
不過在環境(被圍困的教堂和始終處於危機中的修道院)、道德選擇以及「注目禮式鏡頭」上還真的很有[人與神]的影子。

7、青樓文化:倒是一次很細緻的復活式的表現,我想大約參照了[海上花]。其實如《桃花扇》或者梁紅玉、小鳳仙、賽金花,青樓女子也多英雄。不過這次的敘述倒也很節制,風韻十足,信守承諾,也只有一個人死於「愚蠢」(耳環)。著實是某種正名。

8、東方主義:張藝謀倒退回了十幾年前揚名世界的策略。再一次地,中國以女人的形像被置於一個「被觀看」的位置上。片中的中國男人有兩個,一個是漢奸,一個是士兵。有趣的是,這個士兵也總在看——通過瞄準鏡。他某種意義上是拯救者,但他很早就掛了(參看[南京南京]裡的劉燁)。男孩則是無性別的,最後也化裝(倒不是易裝)成了一個女人。女學生們的性別只有在面對日本人的時候才凸顯,此外她們確實也是無性別的。日本人和美國人則都是男人。
倒不是說中國男人都死絕了,因此張藝謀自[英雄]以來苦苦建立的關於中國的新式的主體形象(如[黃金甲]裡的周董和[三槍]裡的小瀋陽,參看劉斐先生對張藝謀影片的討論)就此崩塌,而是這部影片中,無論中國的男人女人,都不曾佔據主體位置。這是一種被實踐檢驗過的有效敘事策略。
且看那14個青樓女子的形像是如何呈現的:旗袍、燙髮;這甚至聯繫著[花樣年華]、[色戒]和[海上花],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的懷舊(儘管這是在南京)。沒有什麼比穿著旗袍的女人身體更東方主義修辭的了。
所以有趣的問題在於,是不是要獲得世界認可、全球票房就唯有東方主義一條路可以走。好在這次終於不是武俠和功夫(武俠是東方主義的嗎?)

9、敘事:敘事者是女學生之一,視點也限制的比較嚴格,這一次是「親歷者」而不是這些人的後代(比如[紅高粱],甚至[白銀帝國])。結局也是開放式的(沒有尾巴)。當然是有刪節的(不然她怎麼知道:「李教官」是李教官)。同時也有某種回應日本方面要求提供南京大屠殺「證據」的意思。

10、可講述性:國軍在抵抗,這個不是問題了;宗教,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漢奸,那是被逼無奈;日本人,仍然是日本鬼子;青樓女子,這是亮點。

11、那麼這部電影最終保衛的是什麼,看上去是保衛一群小女孩不被日本鬼子強姦,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衛中國的提喻方式。問題在於,這是在中國首都淪陷之時發生的,那麼這只好是一種象徵性的修辭。是不是重要的不是有沒有被強姦而是有沒有被日本人強姦?青樓女子這個職業好像很充分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那麼玉墨跟貝爾是愛情嗎?顯然不是。這個邏輯真奇怪。又是對日民族主義情緒使然。於是只好把這群女學生理解為「希望和未來」的象徵。但是問題在於,這些女學生不僅是女學生,而且是懂英語的、國際化的、有信仰的女學生,同時差不多也是有著較高階級的背景的。於是兩個主要群體——青樓女子和女學生,她們基本都是以群像出現的,這麼短時間還是不太容易辨認,何況外國人——某種意義又夾雜進了階級修辭(諸如服飾等的對比,以及,青樓女子們藏在地窖里而女學生在樓上,還有比這更直觀的「階級修辭」麼)。當然這不是一個誰更有資格活下去的問題(這根本就不是問題),而是先在被派定的。
那麼這個似乎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就成了問題,為什麼是這些青樓女子要去為了女學生而犧牲。大概除了「孩子」這一修辭之外,除了某種「洗白」之外(太明顯了,她們慷慨赴死之前要先去掉自己所有的形象屬性而化裝成「純潔的女學生」),還因為她們是更低階級的,而且她們幾乎不懂英語。

12、再進一步說「人道主義」的問題。[南京南京]大概是一種壞的人道主義,那麼[拉貝日記]是一種好的人道主義嗎?(當然我早就說了拉貝的德國導演根本處理的是納粹後遺症的問題,這是中方不需要感興趣的)13x是一種好的人道主義嗎?看起來在這個問題上這部影片確實很保守,保守到近乎道學了(還有比扮演神父從而成為拯救者更道學的麼)。其實13x倒真的可以跟[南京][拉貝]聯繫起來看(比如日軍佔領南京大典,陸川拍了,13x也提到了,而且是重要情節動力),跟[南京]一樣,南京也是景片,當然比陸川的景片水準好不少,但是南京作為南京更小了(只有一座教堂及周圍街道,以及青樓及秦淮河)。13x的人道主義是在國族之外的,而在國族之內,顯然不是如此:女學生和青樓女子之間一直在較勁,青樓女子們也不惜力地吐槽國軍,而且陳喬治同學竟然不是以國族為第一標準——他曾拒絕青樓女子的進入,他遵守的是北歐神父的指示,他也曾因為「日本人傳單說不得窩藏中國士兵」而拒絕李教官的進入。這種中國人之間的張力狀況倒是頗有[鬼子來了]的味道。
然後國族認同在什麼時候建立起來了呢?日本人打過來的時候,日本人衝進來的時候,日本人要帶女學生走的時候。的確是需要一個絕對的他者的。但是問題在於,女學生和陳喬治顯然國族身份是模糊的(教會學校)。國族敘述不是非要喊口號才可以的,但是這一點上,13x的曖昧性倒真是個問題。

13、小結:最後落回影片的某些表象細節上。最重要的視覺在場顯然是貝爾,不僅是美國人,而且簡直就是奧斯卡的化身。猶記得當年人民大會堂首映「衝擊奧斯卡」什麼的。貝爾的形象無非是普通人被位置或人道主義詢喚成行動主體,敢於承擔責任什麼的。其次,光彩照人的青樓女子,以及某種對「文化中國」想像的視覺化再度呈現。而聽覺上,不僅有方言,而且有英語(都快一半英文對白了吧,夠外語片資格麼),同時語言成了社會身份的標識以及某種正義的、菁英的(主角的)先在的判斷(有教養的日本高級軍官也是會講英語的,那麼好玩的地方在於,漢奸老爸中英日三語皆通,但是他死掉了,不過他顯然是高階級的),最終則不期然地又講述了一個內在於當下中國文化的美國「神話」。所不同的是,這次美國是可見的並以觸摸的、而不再是某種只能仰望的。資本的力量這次成了絕對意義上的強者。
於是最後的結論則是,都這樣了,奧斯卡還真的那麼重要嗎?

補記四點:
PS1:陳喬治顯然是低階級的(被英格曼神父撿到的孩子),這也是他最後代替女學生們去死的原因。至於青樓女子們的強勢,這主要是在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某種身體政治,她們當然是主動佔領地窖因為她們只能住在地窖。
PS2:日語顯然是充分非正義的。講日語的都是壞人。貝爾之前那面旗子上有日語,但是他決定承擔責任的時候就把那個旗子收起來了。貝爾從來沒有講日語(除了提到軍官的名字)。而另一個有趣的點是,軍官唱的日語歌是沒有歌詞字幕的。
PS3:某種程度上,這群女學生是繼承了青樓女子的遺產的。最有趣的一個表像是女學生們走的時候帶走了琵琶而不是那隻貓。琵琶象徵的「文化中國」在某種意義上被傳承下來了。「遺贈」一場是極為典型的國族詢喚的場景。這裡極有趣地超越了階級。而被眾多影評人討論的那個鏡頭——盛裝的十四個女子走秀的主觀鏡——恰好說明了這個「文化中國」的問題。到這裡顯然不再是「商女也知亡國恨」的正名了,而是這些女人代表的文化被即將成為女人的女孩子們的繼承。
PS4:我想這部影片最終詢喚的是這樣一些觀眾:懂英語的80後、90後,這部片子告訴他們:懂英語是可以跟貝爾(美國)交流的,並且能夠被他拯救的。這才是今天最大的政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