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876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公元1874

2011-12-17 19:24:49

《金陵十三釵》:「妓女救國」與微言大義


文/公元1874

對於已經讓我失望近十年的張藝謀而言,他的新作我一向是抱有嚴重的懷疑態度。從《英雄》開始,那個曾經拍出《活著》的、有良心的電影導演似乎不見了,變成了一個在故事內容上吹捧集權、在技術層面上熱愛團體操的陝北暴發戶。這是讓人很痛心的。2002年前的張藝謀,和2002年後的張藝謀,完全可以單獨分成兩塊來討論。

2002年後的張藝謀,從「是不殺,是和平」的《英雄》開始,到「我叫你摸上面,你偏要摸下面」的《十面埋伏》,再到母子亂倫、父子相殘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有那個我都不好意思說是改編自《血迷宮》的《三槍拍案驚奇》,張藝謀的作品之爛是有目共睹。當然,這些電影你都可以找到亮點,譬如《英雄》的萬箭齊發,《十面埋伏》的風景好,《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政治隱喻等等,但這種在屎堆里找黃金的快感,我是體驗不到的。

其實,在張藝謀這十年的作品裡,我最失望的是《千里走單騎》。這是一部對於張藝謀來說幾乎無懈可擊的電影,無論從題材、拍攝難度還有敘事模式上,都是張藝謀可以輕鬆搞定的電影。可惜這部講述父子情深的電影卻被張藝謀那粗鄙的暴發戶式心態給破壞了。要滿足外國人的獵奇心理,要搞民俗文化,要搞儺戲,要搞百米長桌……結果,本來純樸真摯的父子之情,被這些臭不可聞的銅臭味道搞得俗不可耐。

也許,年過五十的張藝謀,已經漸漸的喪失了他對於藝術的敏銳感,如同當年他在《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那種濃墨重彩下揮灑的民族激情退化到《英雄》里半死不活的慢動作回放,甚至連《有話好好說》里那種相當本土化的「華語昆汀」的范兒也沒有了。沒有創新,吃老本的張藝謀,在藝術上,死路一條。

至於我對《山楂樹之戀》的看法,在這裡: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710644/。

所以,鑒於此,我對張藝謀這部《金陵十三釵》完全沒有一丁點的期望。國人最痛心的民族瘡疤,妓女救國的噱頭,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東渡,這些變成商業賣點,其實是很難的。要肩負巨大的對民族、對歷史、對受害的民眾的責任心,又要在藝術上保持自己的創作傾向,還得在商業上獲得成功,這世界上沒有幾個導演做到了這一點。《辛德勒的名單》之所以成為不朽經典,就是因為身為猶太人的史匹柏能用一種客觀中立又帶著必須、隱忍的情緒,從一個極其刁鑽、兇險的視角(一個德國人在其他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殺戮下的救贖)來闡述了二戰另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想想這多麼的難拍,換成國內導演,拍一部日本人在抗日戰爭時期無私救贖中國人的電影,它所面臨的責問和謾罵,該有多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實際上,抗日戰爭時期的確有日本人因為痛恨日本人入侵中國,而悍然來到中國,加入國軍和日本人作戰,這實在太值得可歌可泣了,可是這段歷史在我們的電影裡根本不提及,只有2009年的《天安門》打了一個擦邊球。

並不是我們不能拍,而是我們的導演,實在難以處理如此敏感、複雜的題材。

所以,鑒於張藝謀這十年來的劣跡斑斑,我對《金陵十三釵》持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態度。一方面,我的確支持這樣的作品,能將南京大屠殺里日軍的禽獸行為昭告於眾,特別是那些還認為這場侵略戰爭是「中日戰爭」的外國友人;另一方面,我又擔心《金陵十三釵》淪為一部「壞人其實不那麼壞」、「壞人也是有悲傷的過去」、「壞人也是被逼成為壞人」、「壞人最後良心發現,自殺了」這樣荒腔走板的電影。你們知道我說的是哪一部。

幸好,當伴隨著秦淮景的江南小調,《金陵十三釵》的片尾字幕升起的時候,我知道這次張藝謀沒有失手,他終於,終於在昏了十年之後,拿出了一部水準之作。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很簡單:一群妓女和一群學生躲在教堂,日軍要抓學生去「慶功」,妓女們挺身而出,代替了學生。這個簡單的故事,原著作者嚴歌苓用了20多頁的短篇小說就寫完了,如今變成一部145分鐘的電影,它需要做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呢?

在商業上,日軍和國軍的南京攻防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片的前面一個小時,佟大為飾演的國軍和日軍打了無數激動人心的巷戰,雖然我知道這樣一個國軍對幾十個日本兵的打法太電影太不真實了,但依然會被佟大為那份充滿血性的抗爭所悸動。這也是電影帶給觀眾的一種魅力。

隨後在教堂的戲份里,偷雞摸狗的貝爾、女學生和妓女們的對峙,大難臨頭的悲憫,日軍的殘暴、冷酷,乃至最後必然的結局……很讓我意外,張藝謀小心翼翼的處理著每一段,都處理得那麼理想。有缺陷的男主角,純粹只是為了錢才去教堂,帶著點痞子氣的他(命懸一線躲在麵粉堆里都不忘走的時候帶一袋),在殺戮里清醒,從假扮神父到真的肩負起神父的職責保衛學生,貝爾飾演的男主角約翰,很是讓我喜歡。雖然這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和刻畫模式相當的《辛德勒的名單》而基本沒有什麼原創性,但是,這其實已經是一種稱讚了----你可曾想到,我們的華語電影,也能在一個角色的塑造上,和大師級的《辛德勒的名單》相媲美?----當然,其他方面是有差距的。

在第二段,妓女和學生的交鋒里,從一開始的互相看不起,到最後大難臨頭下的齊心協力,情緒的延伸是非常自然的。嘰嘰喳喳見慣大世面的金陵十四釵,就算是躲到地窖里也能養貓打麻將;而唱詩班的女學生,則在瑟瑟發抖飽受恐懼的煎熬。兩個特殊的群體產生了足夠的戲劇衝突,再用廁所使用權的爭執迅猛的切換到日軍的強姦,接著帶出冷酷的日本軍官和殊死抗爭的中國軍人。從劇作角度,中間這段戲是非常出色的。在此讚揚編劇劉恆和嚴歌苓。

豆蔻尋琴一段戲是全片真正的高潮段落。豆蔻為了給傷兵彈琴而冒死出去----神父追出去找豆蔻----豆蔻在日軍的眼皮下躲過拿到琴弦---被日軍發現----躲避日軍----必然的結局----神父找到豆蔻。這一段戲一氣呵成,拍得十分出色,最讓我稱讚的是從豆蔻被日軍發現開始的長鏡頭,鏡頭先是從豆蔻的視角躲避日軍,再到被日軍發現跑進樓里,變成日軍視角,再從樓上跳入河中,鏡頭從樓里跟隨日軍進入河裡,這段長鏡頭非常完美的體現了命懸一線的緊張劇情,給我無比的代入感。好久好久,好久沒有在張藝謀的電影裡看見除了那些假天空的燒錢鏡頭外,踏踏實實用技術來服務故事的細節了。而這一段,做的真的是非常出色。

最後的結局是註定的。玉墨帶著妓女們,代替了學生,登上了沒有歸途的卡車。其中一個妓女最後的怯場和痛苦,貝爾無能為力的欺騙,還有對玉墨們最終下場的留白,都處理得很好。最後時刻人性的掙扎,使得玉墨們沒有那麼高大全,人會怕死,所以這一段,非常鮮活,更顯得她們的偉大;最終悲慘結局的留白,避免了剝削式的消費,避免了拿日軍的獸行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玉墨們在影像上,留給了觀眾一個完美的形象,身著五彩繽紛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背影,金陵十三釵們的風情萬種,隨著電影的散場,定格在觀眾心裡。

沒有出現良心發現的日本軍人,沒有國軍戰士高呼「中國不會亡「,也沒有悲天憫人拿血腥刺激觀眾的剝削式娛樂,甚至連那些高大全的主旋律對白都沒有。張藝謀昏了十年,在沉迷大型團體操和東北二人轉之後,終於有了這部證明白己國師實力的《金陵十三釵》。貝爾是本片絕對的男主角,戲份從頭到尾,他的演技就不用我多提了;一干新人也有應該的發揮,張藝謀選了這麼多年的女演員,他調教演員的功力不用我們擔心。文戲、武戲的處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標誌性的慢鏡頭恰到好處,也能令觀眾理解張藝謀的個人藝術喜好。一部講述「妓女救國」的電影,在一個處處敏感的電影環境裡,張藝謀很好的抓住了「微言大義」四個字,玉墨在電影裡說,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是的,這群風塵女子的做法,足夠讓很多自稱正義的人士所汗顏。生命是平等的,玉墨們的做法,和《大兵拯救瑞恩》里八個救一個一樣,瑞恩最後在一家人的攙扶下,在因拯救他而死去的士兵們的墓碑前說,正因為你們,我每天都告訴自己要好好的活下去。在這種極端的生死掙扎下,生命的可貴,更顯出了人性的光芒。

今年,時至南京大屠殺過去74週年。74年內,這樣毫無人性的種族屠殺,在地球上每個角度不斷的發生。幸好,這樣的事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但願這樣滅絕人性的事情,有朝一日,永永遠遠不要再在地球上發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