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蠟樹orsay

2011-12-17 20:20:46

止戰之殤:彩色玻璃秦淮景


 第⑦城
///過了幾分鐘,我來改了一下題目,稍微不那麼末日狂音一點。



去電影院圍觀《金陵十三釵》全球公映,當日下午五點場,進去時候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滿座。這種情形不像我走訪的其它電影或者電影院現場。有一個原因,便是從前同類題材電影帶給人們太多沉痛的觀影體驗。那時候我和幾位朋友一起去電影院,回來的時候所有人什麼話都沒說,那個夜晚是無法入眠的。所以今次《十三釵》,落得我一人黯然前往,不免感覺一場殘酷歷史將更集中朝勢單力薄的我襲來;電影還沒有開始,內心先傷感上了。

每次進電影院,稍大一點的廳,我都會選擇第七排的位置,這次也不例外。只想能夠在適合的角度,讓所有畫面映入我眼簾,而不至於有太多螢幕世界以外的內容影響我做夢一樣的觀影。影片開頭,故事敘述者的聲音把我們帶到那個絕望的最後一日,南京城一片廢墟,風中飄散著濃霧。只有電影敘述者的聲音無比清晰。時間不論過去多久,即使有霧氣或者戰火燒燬城市的輪廓,記憶也會如黑夜裡清晰的聲音響徹耳邊。怎麼可能忘記,只需要一秒鐘,就可以重建那一場身心俱毀的過去;這一瞬間我知道的是,即使對這歷史對這經歷有多麼深惡痛絕,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精湛的技術和藝術來重建並籍以銘記。我們在為悲慘世界的理想表現方式做正面的回應,便是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未來,但是並不以遺忘過去為代價。就像影片最後迎著夕陽,它是那樣美,美麗光輝中殘陽如血。

影片中以故事開始的第二天清晨,教堂對面的紙店最後的爆破為分界線,電影完成第一波高潮敘事。如果分為視聽渲染和故事講述兩個類型,無疑前半部份完成了渲染的作用。抵抗至最後一秒的國軍小分隊的慷慨赴義,我相信很多觀眾都被感染了。剛開始進影院到這裡結束,還偶或聽到身後、右側邊的女子發出各種感慨,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到只聽得劇中幽婉的音樂伴著困獸之鬥的最後突圍,夾雜著眾人觀影急促的呼吸聲,我知道,我們要從這裡完全進入電影了。其實,要想保證電影院良好的觀影秩序,除了觀眾自身的情感控制以外,電影作品本身也能夠從技術處理和藝術表達上,力圖營造一個完美現場的。

人物形象更是各具特色:國軍戰士表現的群像和個體,秦淮河邊女人們脂粉氣和優雅風範的流轉,殯葬師男主角的特殊設置,敘述者以聲音的詮釋,還有讓人心疼不已的喬治。這使一個發生在有限時空中的故事戲劇性更為強烈,從容不迫的給我們展示在末日之後的芳草叢生。在從前的同類型題材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人道主義救助的表現。《辛德勒的名單》里資本家不動聲色的救援,《拉貝日記》里拉貝不改初衷的堅持;其實必然還有另一些,更為多數的普通人是在戰爭中,接受了血與火的洗禮之後受到了上帝的垂青。男主角在人道主義領悟的那不長不短的過程,夾雜著教堂里聲嘶力竭的控訴和流彈的侵襲;這是導演很好的剪輯,用蒙太奇手法在觀影時間上拉長了這種心理活動轉變的時間。這點表現,同樣適用於其他人物的心理轉變,只是同時也考驗演員本身的演技了。

除了聲淚俱下的音響和呼之欲出的人物,色彩特別是紅色的運用一直是老謀子拿手好戲。他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這樣的成功例子。而在這樣一部追問歷史的作品中,紅色最好能夠被賦予的意思,除了鮮血和殘陽以外,不能夠被更多的理解。於是貫穿全劇的教堂玻璃和電影中上段的紙店激戰,是色彩渲染又一個讓人難忘的亮點。從教堂玻璃全景的空鏡頭,到成為敘述者常常觀望的屏風,末日喧囂的旗袍身姿,抑或在生死臨界的光明照耀,歷史除了灰暗讓人壓抑以外,還必須給我們希望,這就是《南京!南京!》稍遜風騷的紀實殘缺,也是史匹柏《辛德勒的名單》紅衣小女孩的點睛之筆,

歷史就是這樣的不由分說,絕望是難免的但希望卻更是不可缺少。我是影片結束後第一個離開放映廳的人,我不想讓人群的情緒影響我,因為歷史是群體的,也是個人的反思,群體了兩個小時,此夜剩下的星光,留給每一個人單獨消受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