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透明少女

2011-12-17 21:51:24

矛盾:壓抑的勝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仍是老謀子自己的旋律,一貫貫徹的「瑰麗奇譎的色彩、史詩巨製的場面」。不是不對路,更不是不好看——事實上走出電影院我就心裡暗想:趁著趕夜場的興頭看上這麼一部戲是值得的,甚至可以回味幾天的。
   但不可免俗,我也要步看過原著及改編電影的讀者型觀眾的後塵:比較才是硬道理。
  老謀子的《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典型的「書外戲裡」的電影。把書擱在演奏架上,奏出什麼樣的曲子全看有什麼樣的班子。讓老謀子來演奏,則很有生命力也創造性十足,某種程度上它已經脫離原著成為了新生的一本「書」的。電影故事豐滿,人物集中塑造了妓女趙玉墨和神父約翰,著墨集中加上選角眼光毒到,趙玉墨一角簡直演活了古往今來逛窯子和想逛窯子未遂的男性的夢想。再加之街站狙擊戰鏡頭有了,死亡特寫有了,光影炫色有了,最後一點西方認可的床上鏡頭也有了。於是《十三釵》出爐,好評便如潮了。老謀子自然是身懷不凡技藝的,只是要我講,書確實還超出電影以質形容的檔次。
不拿因變量(人物和場景分鏡)來看,自變量——劇本就已經有了大動。動的不是別的,偏偏就是最關鍵的事關各種矛盾的人物關係的劇情——這樣冒險的做法帶來的後果就是,各種矛盾從暗線走向明線,有了爆發的激烈卻少了壓抑的力度之大,有了表面的交鋒而少了真正的制衡。究其得失,書中構造多重矛盾並利用壓抑的方式展現出來的做法,似乎還是佔了上風。
   劇情改動的部份,首先在於士兵從賴活避難變成了暗中保護、英勇犧牲。書里有關士兵的故事實際上很尷尬,卻也是對事實最真實的反映。屠城期間的國軍基本處在散兵游勇的狀態,個人英雄主義置於戰力水平懸殊的對比之下幾乎一文不值。電影一為塑造更廣為人接受的英雄形象,二也是最重要的,讓故事更好講,再加之多少有些審查方面的關係,變成了士兵帶頭保護學生(這裡的意象主要表現為士兵送回她們逃亡時落下的鞋子)最後為教堂安危自願拼盡最後一顆子彈的版本。這樣一來,故事有了個搖不動的發光點(無可爭議的象徵「高尚」的意象),其他富有爭議的部份便能更心安理得地展開,再不濟總有個英雄托起了故事的正面了。只是這樣的改動讓一個壓抑著的大有想像空間的爆發點變成了名正言順綻放的煙火,在我看來簡直能說是略失望。王浦生一角著墨倉促,刻意為凸顯豆蔻的一小頓對手戲也沒有驚喜。
書中的士兵們鬱郁不得志,帶著彈藥槍枝卻無可作為,日軍大軍壓城,屠城戮殺制約了各種英雄行為的可能,電影中諸如一個神槍手帶著一個殘缺不全的教導班三番五次拖累鬼子行動甚至兩次拯救一群手無寸鐵的神職人員和孩子,實際上都無法實現。試想在如此高密度的火力覆蓋範圍內,拿著三八大蓋大搖大擺在敵軍頭頂上(還是按著直線狙擊!三八大蓋飛行弧線直接被忽視了。另外那個被一槍擊穿的日軍鋼盔也堪稱「劇情需要」)掃射,若是書中的戴教官有這樣的實力,那五個士兵出去突擊還是很有幾分生機的。而「只能與一群脂粉女子廝混」——書中這樣的描寫讓無法精武報國的憤恨變得心虛,很有幾分不倫不類。一邊是暫時逃避噩夢的溫柔鄉,一邊是壓倒性兵力的修羅場,士兵們不甘而又下意識的選擇是一個多麼精彩而只能通過隱忍來表達的矛盾啊——這種矛盾是愛國情懷英雄主義與生之本能及戰友情、妓女艷色的較量,本來該很好地演一演的。
   貫穿「矛盾」二字的各類人物關係改造成實無交集的平行的人物關係是老謀子越俎代庖的又一敗筆。首先,趙玉墨及書娟之間的化學關係充滿了忌恨、羞憤、鄙夷、欣羨……所有有關婚外情當事人和「受害者」孩子之間的感情都能夠用上的情緒名詞,都儘可表達這樣一對女人和女孩的對立關係,並且遠遠不夠。這種憤恨不是單純的對破壞家庭者的仇視,更有身份帶來的刻意彰顯的優越感及作為女性本身對美艷者天生的忌恨交織成的複雜思緒。趙玉墨是個蕩婦也是個貴婦,是個婊子更是個聖女。這麼讓人讀之欲罷不能的好人物,電影裡頂多就成了一個蕩婦聖女。但其實蕩婦聖女的衝突本不是實質上的對立:本來,一個風塵女子就是可以識大義、懂德儀的,不然哪有小鳳仙陳圓圓呢?而書里趙玉墨為霸佔書娟父親使出的渾身解數與高明演技,才是一個活生生的,聰明且也能稱為「高雅」的高檔妓女的樣子。縱情及克己守禮,骨子裡的妖嬈和好家教馴養出的刻板清純,這樣一對矛盾才真正是針尖對麥芒——偏偏這兩個人在書里就只有眼神的交戰,嚴歌苓很聰明地讓她們彼此不開口。她懂得你若讓她們交談了,魔法便失靈,空氣裡的火花就跟沾了水一樣要滅掉的。而老謀子直接潑了盆水把潛在的火花給澆滅了,兩個人再無關係,只有一點點最後書娟類似懺悔式的毫無特色的(換個誰也能說的)「你們都是好人」的剖白。書娟對玉墨投注的每一個眼光也只成了好奇和模糊地厭惡感的投射,矛盾變成了溫開水。
其次神父的矛盾看似激化,卻逃不過俗套,典型的勞改育人的過程。苛刻點講,電影裡面的約翰神父簡直就是移情移錯地方把對小動物的感情和個人男子主義強化了一下,然後就上陣施展了「浪蕩子」變「保護者神父」的神奇變化大法。我以為這個實在要不得,其實老謀子這麼拍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他需要一個模板把其餘刪掉的巨大的壓抑的矛盾的力量釋放出來。可是讓我們看看書中的英格曼神父:他的性格從始至終是刻板而遵守教義的,帶著一點迂腐及不會變通所帶來的酸腐無奈。可正因為如此,他的改變(對妓女、對士兵從收留到不收留)對比之下才更讓人印象深刻。我記得書里說,他本想是攆王浦生走,話一出口就變成了「你好些沒?」這便是神父天人交戰的一個很好的拉鋸過程的特寫。另外,他對妓女的感情始終複雜,且「妓女的存在是傷害孩子們心靈的潛在危險」這一想法伴隨始終,嚴格來講雖然他聽從教義認為「眾人平等」,可事實上的價值觀卻毫無猶豫地偏向了學生們,這一點是真實的、有血有肉、讓人信服的。這種看似平緩實則大起大落的人物處理方式,叫人看了壓在心頭,很有一番力量。
說了這麼多,也不得不討論一個基本的文學處理方式,那就是面對矛盾,是把它改一改點燃了好,還是壓抑著教人心裡堵著慌?私以為後者更可取。魯迅講美好的事物打碎給你看,但更讓人心裡沉甸甸的方法是把未打碎卻無法抵抗被打碎命運的美好事物擺在你眼前,還不能在明晃晃的燈光下,就在你看不見的箱子裡,像是薛丁格的貓,你知道這條線兩端連接的矛盾綜合體時時刻刻在衝突交戰,可那箱蓋總是壓著他們不教它爆發,更是不肯能在明處看到。這讓觀者的心更是時時刻刻都揪在他們身上,不能抱著「反正這兩人就是要打的,什麼時候打死了我再看也不遲」的心理無所謂地旁觀。這才是入戲,這才是移情!
除主要三對矛盾之外,可以比較的關係還有很多:眾妓女從不甘被看低的撒潑不講理到甘願為眾女學生犧牲自己,陳喬治的怯懦和忠肯,阿多那多的中國人「怒其不爭」之心理和外國人「哀其不幸」之心理的對立……每一個拿出來,都很能體現出書里壓抑之手筆和電影內引爆式的敘事方式。當然,電影也有改變得很出彩的地方,比如為什麼眾妓女就心甘情願地走出去(至少大部份)替代女學生了,戲中以書娟為首的12個女孩準備跳樓一幕是個很好的起點和爆發點。這個比書中妓女們「自悟」之路顯得合情合理許多,最後一幕小蚊子掙紮著反抗不想上車也顯得親近事實多了。這樣一個硬傷能夠不動聲色解決了,不愧是老謀子的手筆。
另外可以說說的閒處就是用色了。老謀子愛用明艷顏色,要說潮流,其實他一直緊緊跟隨:撞色系、日系阿寶色調……什麼他都是願意嘗試的。《十三釵》的攝製簡直就是lomo相機retro和color enhancement的拼合劑,士兵死時成衣坊炸出的各色錦緞,豆蔻被輪姦後屍體頭髮滴血在羊脂玉一般潔白的胸鎖上的色差……尤其是老謀子刻意著力的妓女們的服飾打扮,融合江南風情和各地色調,生生調出了一條秦淮河花街的活生香艷。正因我忘不了書中描寫眾妓女們騎在牆上一幕春色撩人的景像,才為電影竟能夠重現這樣一副旖旎風致感到驚嘆喝彩。就連在地窖里眾妓女在一塊兒的圖景也是一幅精心佈置的畫,丹蔻玉指,羊脂一般的肌膚及紅唇,精緻波浪捲髮和凸凹有致的身形,配上各色旗袍、錦緞、絲綢絨面袍子,真是說不出的醉人景緻。無怪大家總發出低低的倒抽氣的聲音(笑)。不妨在這裡為廣大女同胞們做個小小的民意調查,假定二者持家能力、性格、家世都相近,你們是喜歡這樣妖嬈撩人的姑娘,還是要個清純聖潔的姑娘呢?答案儘可坦誠告訴女朋友,有交流才有進步。
最後,僅作為趕夜場的人真心對老謀子說一句,您拍了部好電影,多謝你。
同時作為看過原著的人說一句,無論是書里戲裡,矛盾總是壓抑著的勝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