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efsorte_07

2011-12-18 09:37:44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聽說這片子的時候,猶豫;
看到預告片的時候,繼續猶豫;
上映後來豆瓣看先行者們的評價,依然猶豫。
但我要生平第一次感謝我的領導,在這時節派我獨自到陌生的小城出差,以致我冰冷的週末無處打發,才不致錯過這樣一部電影,以及可以在一個人都不認識的城市的影院裡有淚盈眶。
首先要理智的說,各有所愛,我也不認為《金陵十三釵》是一部所有人都會非常喜歡的電影,更與所謂「經典」無法產生任何關聯。我看完之後就明確地知道,我會向一部份朋友推薦她,而向另一部份朋友說「別去看」。在這裡,我只想說我個人被她打動了。
中學的時候,一次語文閱讀課上選擇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對比的看了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兩個版本,不得不說當時更喜歡俞平伯細膩的語言和風景描寫。自接觸到有關秦淮的文學,一直都喜歡這種能帶來閒適情懷的類型。
後來長大了,重新讀去,發現其實更喜歡朱自清的那篇。因為他詳細地寫到了人,寫到了嘰喳的秦淮歌妓和羞赧的俞平伯,那種描寫栩栩如生。讓風景在筆下歷歷重現也許不難,但讓一些牽扯人的場景也能透過描寫宛如在眼前一般,恐怕不是那麼輕鬆。
我不得不說,《金陵十三釵》在某種意義上兼顧了以上兩點。當然作為與文字不同的表現形式,電影本身在故事演繹上會占很大的便宜。然而在我被十面埋伏,黃金甲以及三槍們洗禮過後,能看到張藝謀這樣一個帶有自己畫面特徵的電影,同時又講好了故事,內斂不追求過度的爆發。我還能再要求什麼呢?
很多人喜歡拿南京南京和這部電影比較。就我個人而言。南京南京讓我壓抑眩暈,最後茫然找不到主題,一種內傷憋著的感覺。而金陵雖然同樣因為題材的原因讓我無法歡快,但至少她催出了我6年內第一場酣暢的淚。南京南京看得我恨意難平,而金陵讓我多少在痛苦中感到了溫暖。南京南京感覺最後人性迷茫,無人得勝,都掉進無邊的煉獄。而金陵中的人性,至少是有著希望,有所回報的,儘管裡面人物的選擇多少也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感覺。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喜歡這樣的故事講述方式,並不帶給我任何對現在這個時代的任何國籍的人的仇恨,我只是單純的被影片裡掙扎求生的人們那些迫不得已卻又最終閃現光輝的選擇而感動。
片子的畫面一如既往的時不時露出張藝謀的印記,比如很多人都提到的秦淮景演唱時,恍如隔世的十幾個女子翩翩走來,光彩照人。再比如多次出現的教堂裡的彩色天窗和透過它縫隙的光線照在整個大廳。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傾訴一下讓自己落淚的兩個橋段。因為這兩段都是播放聽里所有人正常而我卻落淚的部份,當時覺得有點丟人……其實現在想來,大概是個人口味和性格決定的吧:
一個是玉墨勸說姐妹們時,淡淡的一句:知道千年來人們怎麼說我們嗎?商女不知亡國恨。
另一個自然就是十二個風月女子或站或坐給女孩們演奏拿手的秦淮景了。
我當時並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兩處落淚,後來覺得應該是所謂的古典情懷。我從來都認為過去的風月女子和現如今的風月女子只是從事著形式相同的行業,本質上她們其實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我們聽聞多少舊時代悲慘的故事,為了生存而入紅塵——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但確實存在這樣的事實。而小時候,多少還能看到類似報導:貧窮地方出來打工的女子被逼良為娼。可是隨著新世紀,我畢業,工作又是跑南闖北的出差,自然接觸到風月的女子。她們無一例外,全都是虛榮拜金,好吃懶做的類型,其實手腳完好也不笨不傻,有些還是所謂的有素質有才華的人。完全可以有其他工作,但是堅持這份行業,只因為回報來的輕鬆,或者能維持她們揮霍的生活習慣。
這麼說不是要為妓女樹碑立傳,只是想提醒大家,電影裡的那類女子,有其時代性,跟如今的我們無關。所以沒必要因為題材而去詬病。
最後引用兩段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結尾吧。
朱: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裡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俞:涼月涼風之下,我們背著秦淮河走去,悄默是當然的事了。如回頭,河中的繁燈想定是依然。我們卻早已走得遠,「燈火未闌人散」;佩弦,諸君,我記得這就是在南京四日的酣嬉,將分手時的前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