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876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今天道

2011-12-18 18:08:30

去中國化的一次勝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讓我驚訝。

不驚訝於張偉平精明商人慣有的用情色、票房分帳等營銷手段多低劣,《金陵十三釵》最讓我驚訝的是,他的老搭檔張藝謀竟然用6億投資做到了徹底去中國化:這是從主演、佈景、敘事、情感(甚至念白)上完完全全的西方視角。貝爾和他的角色是西方的,「為了生命作出犧牲」的故事模式是西方的,大部份念白是西方的(英語),做到這些的是誰?是最擅長於中國化表達、也最被期待中國化表達的張藝謀。從影片外形上看,張藝謀似乎已經走出對自己所崇拜黑澤明的模仿年代,走出「我要把這些展示給老外看,這就是中國」的意氣心態——再沒有《紅高粱》的真民俗、沒有《菊豆》、《大紅燈籠》的大色彩,也沒有《英雄》、《黃金甲》的偽武俠、《山楂樹》的假清純——即使是秦淮歌女琵琶曲這樣的橋段也只是甜點而不是主食,這個奧運會開幕式萬人體操總指揮鐵了心要拍一部「還是講中國、老外好理解、國人能買帳」的電影。於是他們精確於侵華日軍的服飾,精心於戰爭場面的佈景,精準於人為刀俎、風聲鶴唳心理狀態的拿捏。

而更深入的去中國化的更在電影的意識形態。事實上拍攝一部反映侵華時期南京的電影在缺乏共識、左右決裂、上下斷裂、內外割裂的時下中國是艱難的,《南京南京》就是前車之鑑:他要控訴日本,最後又狗尾續貂來了個反思;他要民族主義,又搞了搞國際主義;他想表達人性之美,但全片都是平庸之惡,最後以認真的中庸,換來多方指罵。在回答立意這個問題上,張藝謀,或者說嚴歌苓切了很好的一題:這個美籍華人作家以跳出中國看中國的視角,巧妙以人道主義大旗完成一次完整的敘事:他們讓左派看到了公正和犧牲,讓右派看到普世價值,讓民族主義者看到了抗日,讓菁英看到了現代觀念,男人看到了英雄,女人看到了尊嚴。與《讓子彈飛》用紅樓夢式隱喻完成這些功能不同,《十三釵》是開放、清晰與自然的。張藝謀說,讓知識分子笑很難。好吧,這一次,他的團隊努力做到讓大部份人「哭」。可以說,這一次他走出了中國導演專注於帝王將相的小格局,走下中國成名導演在成績前亦步亦趨的偽神壇,走向中國所有導演都應該直面的真世界。

此外,在講故事上,他們這次算是下足了功夫,為了照顧到所有人,張藝謀對「以妓女換少女」這個大命題成立的合法性做了難得的反覆論證:第一、少女以死相逼,情不得已;第二、妓女主動受恩以報,理所當然;第三、妓女為己證明,大義凜然。但這些還不夠,他拉上了那個小男孩作為神父/基督教精神的化身,再一次用「責任與救贖」的合法性來夯實這個論證,如果這些還不能讓你信服,最後小妓女臨陣脫逃則堵住了「人之常情」這個漏洞。於是,帶著不屈、不敢、無奈和無望,一輛卡車遠遠開走;帶著驚恐、感恩、銘記與希望,另一輛卡車靜靜開去。

這部電影是經得起市場和口碑檢驗的。歸功於張藝謀猛然回歸也好,嚴歌苓妙手回春也好,張偉平打砸搶鬧也罷,一部努力讓大多數人滿意(必然不會是所有人)同時遵循市場經濟的作品值得尊敬。因為真誠,故事站住了腳、情節打動了人、思考深人人心,一部好電影能做的無非如此。對於創作者而言,相比於虛名、投資、噱頭和炒作,真誠才是真正的硬通貨。

硬廣一則:喜歡吐槽的可關注微信公號:【今天道】jintiandao1984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