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ild

2011-12-19 02:34:11

彩玻璃外的灰和彩玻璃內的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堪輿術裡面說龍脈有這樣一種說法,自崑崙出三龍,北龍連黃河至渤海,臨著北京;南龍遷到臨安以錢塘江分支;中龍龍氣最盛,沿長江至金陵。(順帶想到一事,每次看到人人上省內幾個城市互掐就覺得沒勁,家鄉是珍惜,但是其他地方也珍稀。從來沒有哪個城市有好壞之說,該有的差別也應該少看看城市裡這幾年的高樓,多知曉些沉澱下來的東西。)
        而其他地方的人說南京的英文很少會用Nanking,因為當朝者從來不願意讓王氣外露。從始皇帝到現在似乎一直如此,紫金山虎踞龍盤,那麼就一次次地挖斷紫金山和大大小小的其他山,斬斷龍脈,殺死猛虎。但是王氣是斬不斷的,於是總有聰明人,知道用金玉寶物來「收買」,便有了旖旎風光的秦淮河,在衣香鬢影中消磨鬥志,漸漸失去反抗。於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在金陵都很短命,朱元璋那個不談。到了這前前後後一百年。蔣還是沒能擰巴過毛。北京很聰明,自己的地鐵造的只有橫沒有豎,卻修個中山陵不讓龍抬頭。戾氣太重,南京的顏色一直有點灰。
        
        大背景介紹完,玄乎的東西也說完了,講講電影。上午考完四級,想安靜點,下午就去五角場看了《金陵十三釵》。或許是看的東西多了之後挑剔了,我承認這是張藝謀最好的影視作品,但是總覺得差強人意,或許奧斯卡都關注人性,關注邊緣的人性光輝,某種程度上老謀子是討好奧斯卡,又或許期待太高,胃口太大。如果10分,打個9。為做比較,《霸王別姬》給個9.5,至幹什麼東成西就2011的,那些都是小於0的。
        原著回來補看的是中篇的,嚴歌苓的《扶桑》和《金陵十三釵》關注的都是邊緣女性,原著到底比電影差太多,印證關於改編的那句話:「三流的小說拍出一流的電影。」,而嚴歌苓加劉恆實力畢竟硬了許多,不論是平面張力還是縱深潛力。但是張藝謀選這個劇本也是有意味的,畢竟他塑造起女性角色要比陳凱歌好太多,也畢竟,可能「上頭」要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後所謂加強「文化命題」後,要拿個啥奧斯卡給了他點支持,也給了分外不少的壓力。
        
        重回南京這座城市,前幾天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看到這句話:「共和國的座標里,東北是長子,北京是光榮所在,上海代表了中國的現在,深圳是夢想成真的城市,只有南京,悲傷的城市,被放在那裡,紀念歷史的悲傷,做共和國勝利的註解。」是的,南京色調很沉重,建國後,執政者卻輕描淡寫他的過程,只記得一個落魄王朝逃難的結局。
        由於南京大屠殺的背景,整個故事基調始終無法讓你有愉悅感。很有可能你不想再看一遍。電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緒的調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產生笑中有淚,淚中有恨,時而沉重,時而抑鬱,時而幽默,時而感動的說不出的感受。
        
        不以時間為軸,細講幾處。劇透,不喜勿入。
        
        教官拎著那隻空著的鞋
        小珍死了,無抵抗,那些國軍的士兵也死了。李教官只悄悄放了只鞋在教堂。可能在商業上,日軍和國軍的南京攻防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片的前面一個小時,佟大為飾演的國軍和日軍打了無數激動人心的巷戰,雖然我知道這樣一個國軍對幾十個日本兵的打法太電影太不真實了,但依然會被佟大為那份充滿血性的抗爭所悸動。這也是電影帶給觀眾的一種魅力。高教社的近代史綱要上講共產黨是抗戰中流砥柱,或許成王敗寇,寇的那方總會被王「抹去點顏色,再抹上點顏色」,但是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大概是10個共軍都抵不住的,很多大片注重效果,缺乏正確歷史觀。張做的很好,士兵並不多,卻個個生命不卑微。特別是高速攝影機拍出的國軍戰士們如何用身體來抵擋坦克,也有佟大為演的李教官最後捨命一搏。你會突然在緩緩流逝的時間裡慢慢移開的長軸景里讓情緒滋生纏繞再翻騰。有的時候感覺自己白學了歷史一樣,對8年的概念有所淡忘。 而那些毛鄧三還有什麼狗屁軍事理論課,讓一群人的大好青春在課堂上消磨,不如讓他們多些時間去感悟觸摸。有的時候真的想罵一聲,去你妹的高等教育。8年,真的很長。想想愛一個人8年有多長,就有感覺恨一個民族8年有多長。
        
        「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裡比我乾淨!」
        有的時候不得不說,在某些中國觀眾眼裡,十三釵是不恥的,因為我們的文化還沒薰陶到民眾懂得尊重邊緣群體的人性光輝,大家看到的多數是南京大屠殺,是佟大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是大片的場面和氣派,還有少數的香艷。場裡有人頻繁大聲譏諷十三釵的身份。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一棒子把人打死,妓女就是妓女,她永遠不會比女學生純潔。我不合時宜地用個蒼老師的話:「我脫光衣服躺在鏡頭前,是為了生存。 而你衣冠楚楚的站在鏡頭前,卻只是為了私慾和欺騙。」事實就是這樣,每天裝扮得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未必背地裡做的勾當就比妓女檯面上的錢色交易更正當。 這些人比我們不堪,因為更多時候她們被社會放逐。從豆瓣上看到這樣一段:「對於沒有多少寄託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託,無關世間安穩和動亂。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為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己的世界裡求生存。」講的很對。
        而電影中設計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釵化妝為女學生之後,她們相互感慨曾經的純真。
        就算換個平和的場景,你自己看看小時候的自己,是不是也覺得很純?
        
        玉,墨。
        不得不說張藝謀挑女人很在行,用的新人倪妮把玉墨演的出神。一代秦淮頭牌的風情,全在她舉手投足間。即便站立在姐妹們中間,一眼就能把氣質不凡的她辨認出來。在教會學校呆過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上午剛考過四級的我依舊不會用她嘴裡漂亮的英語句式。玉墨說,她的生活就是在13 歲的時候被徹底改變了,從一個好女孩變成了一個壞女人。我開始莫須有地揣摩她的名字。玉是什麼東西?石之美者 。玉之純可淨化污濁之心,它很乾淨。但是玉也很倔,寧為玉碎就是這麼說的。墨是什麼感覺?「熟灼之,明其兆」 不那麼徹徹底底卻分外沉沉甸甸。
        她很美,不論是穿著各色旗袍,還是學生裝。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或是將來。
        約翰告訴她,未來要把她帶走。玉墨說:現在就把我帶走。
        很世俗,很超脫。
        
        少女與妓女
        電影設置的少女與妓女之間的潛在衝突:保守/放縱,成熟/年輕,妒忌/無視。卻在把十二釵化妝為女學生之後統統不重要了。「我們替你們去,替姐姐好好活。」剩下的十二位妓女與一位男扮女裝的小男生踏上了赴宴之路。明知可能赴死,還是替一群女學生赴了日本軍人設的局。妓女們與女學生有矛盾有衝突,也有互相救護。最後的結局是註定的。玉墨帶著妓女們,代替了學生,登上了沒有歸途的卡車。其中一個妓女最後的怯場和痛苦,貝爾無能為力的欺騙,還有對她們最終下場的留白,都處理得很好。從文學性上講,最後時刻人性的掙扎,使得「玉墨們」沒有那麼高大全,人會怕死,所以這一段,非常鮮活,也偉大得真實。最終悲慘結局的留白,避免了剝削式的消費,避免了拿日軍的獸行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玉墨們在影像上,留給了觀眾一個完美的形象,透過彩色玻璃窗,身著五彩繽紛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背影,金陵十三釵們的風情萬種,隨著電影的散場,定格。 妓女們為了女學生捨棄生命,一步步的心理歷程詮釋的很清楚,沒有讓人有那種矯揉造作之感。除了人性中善的一部份壓倒了恐懼,更多的是雖淪落風塵,嘗盡世間疾苦,骨子裡的俠義精神卻一直沒變。所以老話不錯,仗義每多屠狗輩,歡場也有奇女子。
        但是講句題外話,電影的階級意識還是不少啊。這些女學生不僅是女學生,而且是懂英語的、國際化的、有信仰的女學生,同時差不多也是有著較高階級的背景的。於是兩個主要群體——青樓女子和女學生,她們基本都是以群像出現的,這麼短時間還是不太容易辨認,何況外國人——某種意義又夾雜進了階級修辭(諸如服飾等的對比,以及,青樓女子們藏在地窖里而女學生在樓上,還有比這更直觀的「階級修辭」麼)。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群女學生是繼承了青樓女子的遺產的。最有趣的一個表像是女學生們走的時候帶走了琵琶而不是那隻貓。琵琶象徵的「文化中國」在某種意義上被傳承下來了。「遺贈」一場是極為典型的國族詢喚的場景。這裡極有趣地超越了階級。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二流子變神父
        貝爾還是那麼演技+偶像,可惜《黑暗騎士》里希斯萊傑的絕唱風頭太勁。這個神父約翰的角色也很有立體性,但是也確實顯得太過奧斯卡,太過好萊塢。這也難免,畢竟要與國際接軌,我想西方的價值觀還沒有那麼「裊娜」或者「婉轉」。所以,從流氓到神父快速變身也可以諒解。 但是我想噴幾句,如果觀眾有心,這一段可以有「關於美國的隱喻」。貝爾能成為主體,除了個人道德的選擇、宗教力量的感召之外,尚有中國人的幫助。好玩的是這是由一個漢奸提供的,並且這個人不僅是被迫當漢奸,同時也以死贖罪。更好玩的一點事,貝爾本來是到教堂要錢的,這一點真諷刺。
        想想一戰二戰的歷史,似乎真是這樣的。
        
        秦淮景與彩色窗
        教堂裡的彩色玻璃窗總讓少女們處於聖像畫式的布光之中。除了講風水玄學,宗教其實也有很多東西好講,估計看到這也看累了,但是彩色玻璃窗之外是南京城的冤魂,玻璃窗之內從宗教隱喻上說則是「神聖的忘我」,所以縱使外面是夕陽,裡面也有朝霞。
        透過玻璃窗的光是可以淨化和昇華的。無論一開始乾淨或不乾淨,無論來自教會學堂抑或是胭脂柳巷。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張藝謀想告訴東方的已經他想迎合西方的。
        而最難忘的鏡頭當然是金陵十三釵(其實十四人)齊唱《秦淮景》。那曲《秦淮景》,妓女們第一次是穿著學生服唱的,而在書娟的回憶裡,卻是穿著艷麗旗袍的十四釵。彩色玻璃窗解析了外面的灰色,投進來的是純淨溫暖的黃光。美艷,柔情,情義。很悽美。很蒼涼。
        商女也知亡國恨,教堂絕唱秦淮景。
        外面是灰色,裡面是大紅大綠。但是不俗。
        
        太長了,不想寫了,結尾吧
        在彩色玻璃窗可遮蔽的範圍里,是有人在溫和地凝視,不論戰時硝煙,秦淮河的屍臭或是紫金山的哀鳴。有彩玻璃外的灰,就有彩玻璃內的美。
        南京也是,中國也是。過去也是,現在也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