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葫蘆

2011-12-19 04:11:36

秦淮之花的人性光輝——評《金陵十三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金陵十三釵》,心情是沉重的,久久緩不過來,這是一部成功的好電影。它成功在用歷史的故事去觀照人性,以此把人照亮。

       影片開始布設了霧和雪的場景,慌亂逃竄的學生,抵抗的軍人還有那個收殮的外國人交替出現。鏡頭和人物貼得很近,緊張的氣氛油然而生,觀眾很快進入了戰中南京的場景。在戰爭場面刻畫上,步兵炸坦克的悽慘壯烈,李教官狙擊鏡後面作為軍人的無奈與冷峻,都透露著戰亂中的蒼涼,為教堂中的故事烘託了外部環境。整部電影敘事大多採用了書娟在教堂花玻璃後面的視角,這樣的敘事策略是成功的,甚至因此對十三釵的結局做了留白處理都是有道理的,那早已是一種可以想像的壯烈了。唯一遺憾的是,書娟她們在教堂頂部的那場戲,個人覺得如果能穿插一個俯瞰黑夜中煉獄南京的鏡頭,會有更好的效果。

       故事的核心部份被放在一個在被封鎖的教堂。這樣的戰爭避難所,是生活場景的邊緣,邊緣下的人性更值得揣摩反思。當日軍強征教堂中的女學生前去表演,明知這是苦難的不歸路,卻必須有人要去。於是,一群妓女頂替了女學生。亂世之中,以己之命換他人之命,是犧牲,是獻祭,是亂世無奈的悲歌,也是人性的真實光輝。《十三釵》絕不是記錄重現,而是要觀照凝結在每個角色之後的人性,人性之下,便無所謂了職業,無所謂高低貴賤。士兵為掩護學生而做出的犧牲,軍人在門口放下的那隻皮鞋,倒在教堂門口的父親,秦淮河女人們的抉擇,一切的一切都透著人性的光輝。 玉墨扮成女學生回到十三歲的年華,使她從靈魂上解脫了罪惡感,於是她敢於在生命的末路上再去擁抱愛情,這都透著人性的寄託。

        嚴歌苓筆法凝練,老謀子對劇情的駕馭也是準確俐落,著力恰到好處。他把替死這個抉擇的過程平緩的呈現,從玉墨的主意到書娟站在鐘樓的搖晃,再到女人們的討論,這之間的摩擦真實而悽厲。求生是人的本性,是最人性的,但是轉而的替死,確實更為高尚的過程,也是我們很多普通人沒有機會體驗的過程。那些女學生象徵了秦淮河女人們的精神寄託,是她們自我救贖的途徑。替死這個情節,把這種由「求生」到「求死」精神昇華的過程呈現出來了,把亂世中的人性描摹的清晰透徹。

       片中的人物大多可圈可點,秦淮河女人的整體形像是最值得注意的。她們替女學生赴死,道德上聖潔如神女,而她們的形象完整真實,透著秦淮河的氣息,絲毫沒有受難者樣的高尚。影片中借書娟之口說,她們把秦淮河搬到了地窖,她們在教堂消遣取樂,倒是透著一種末世情懷。她們放蕩的笑聲,透著無奈的從容,符合了她們職業的氣質。妓女這個職業在中國社會中有著特別的地位,這是被社會邊緣化的。而這個故事中,替死的義舉,滌清了亂世為她們抹上的風塵,壯舉救贖了她們的靈魂,也完成了她們的寄託。

       從單個人物看,豆蔻這個人物是透著光輝的。她是一個為了取琵琶弦把命送掉的可憐人。她不幸淪落風塵,可她抱著她的小老鄉怎麼說?她說,等你好了,你娶我吧,以後我們男耕女織。對安定的家庭的渴求,是她最內心的想法,是她人性最真實的渴求。誠然,她的說話太痴了,太不現實了,可正是這樣的末世囈語,透射著她生命對美好事物旺盛的渴求。也正是有這樣的一念之執,她願意冒著極大危險去取弦,這幾乎是送死,但是她就是願意用自己的血去染那琵琶弦,這樣的生命才真正熾烈啊。

       最後,我不得不談談這部電影的主題,邊緣之下的人性抉擇是電影的主題,而絕非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需要遠離戰爭的罪惡,而非仇恨一個民族。對於那場戰爭,每個中國人都是倖存者,我們不應忘卻同胞曾經的受難,也應把人性中對美好的追求延續。正因為生命沒有貴賤,捨身的勇氣才顯得偉大。秦淮河女人們的犧牲不單是一種交換,更多是對自我的救贖,是對自我生命美好追憶的寄託,這是她們追求美好的方式——就是即使把自己犧牲掉,也要保護這樣的美好,蘊含了她們嚮往的美好。

      我只能說,真心不能理解的是那些笑場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