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狂劍嘯春秋

2011-12-19 09:10:27

亂世飄萍玉作骨,黍離搖搖歌當哭。——南京的記憶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晚上一個人,去看了《金陵十三釵》。只是覺得這樣的片子,和誰去看都不合適。
沉重的東西還是留給自己。所以,我很不喜歡坐在我旁邊的那個媽媽,因為她帶著那麼小又已經半懂不懂的孩子。
關於南京大屠殺,是留在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那道血痕。300000這個數字,籠統而不確切,但是不妨礙他成為中國人眼中永恆的殤痛。12月13日的日期,卻是記得的人不多。也許,只有南京城裡的中國人和著迴蕩的防空警報,才能恍然大悟,又是一年這一天了。
我們記得住史實,記得住人數,卻不大記得住時間。而其實,不斷重複的卻總是時間。所以,我們容易忘卻。所幸,還有這些人,一直在提醒著我們,當我們因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感覺歷史離我們相當遙遠的時候,他們開始為我們疊加曾有的印象,重釋而不重複。讓我們不忘記,就不背叛。
於是,這些年,有了《南京!南京!》《拉貝日記》,還有《金陵十三釵》。
和多年前的那部《南京大屠殺》不同,這些年的相同題材的電影都選擇了細節的切入,而不再是以前的宏大敘事,全視角攝入。只以場面奪人,慘不忍睹。說實話,那部片我只看了一半,就倉惶地逃離了影院。
有些時候,表現殘酷並不一定要真的那樣血淋淋赤裸裸,用美麗來凸顯醜惡,用人性來鞭撻獸性。或許會是更成功的譴責和更昇華的記憶。這些年的三部片子都有這樣共同的成功。
《金陵十三釵》和《南京!南京!》都是國人自導的作品,一位是擅長大手筆大製作的張藝謀,一位是新生代新視角的陸川。一位的劇本依歸是嚴歌苓的小說,一位的劇本所源是德國的《拉貝日記》。但是,都不約而同地進行了劇本的再創作,形成了他們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與拍攝風格。然而,我總覺得,這一次,兩位導演貼得很近。是老謀子在向陸川致敬?還是英雄所見略同?
同樣都有背城猶戰,義不獨生的軍人,劉燁的陸劍雄和佟大為的李教官。同樣都有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童子兵,小豆子和浦生。同樣都有愛女兒,愛妻女而不得不低頭的有姓無名的男子,唐先生和孟先生。同樣都有巾幗悲歌的女子,十三釵和小江。同樣都有西方友人的援手,拉貝和約翰。同樣都有日本人的人性未泯,長谷川和北川。同樣都是從倖存的孩子的視角中看南京,從希望的眼中看絕望,再從絕望中生希望:小豆子和書娟。還有同樣的落日,同樣的逃離,同樣的亂世中的麻將桌,同樣的鐵蹄揚塵下不曾磨去的愛美的心。
哪怕,有這麼多的相同,卻也不妨礙他們各自故事的講述,畢竟共同的指向很可能造成這樣那樣的重疊,但是業已完成的敘述卻終歸屬於他們個人。陸川用黑白的色調剖析了一個日本兵心境的映射,用這種映射折射出人性最終或最初的善念。而老謀子用他一貫的華彩走完了亂世中一群女子絢爛的一生,用這種美的摧毀映照出瓦礫碎石裡的草綠,殘垣斷壁邊的黃花,那一分,搖曳而脆弱的美與希望。
這兩部片子,都在完成骯髒對潔淨的救贖,都在反思人性內外的深刻,都在完成歷史敘事的同時引導我們走向人的善惡的交融與分野。
江一燕的小江和倪妮的玉墨都演出了妓女而世俗所不容而不得不表現得變本加厲的自我的心緒。女子愛美的天性在她們這個職業的身上展示得格外尖銳。其實,她們在意的其實不是容顏,不是身段,不是搖曳生姿,不是顧盼妖嬈,而是自己那顆不為人知的敏感脆弱的本真的心。所以在亂世中她們也要美的妖冶,美的亂離,讓人看不到那美麗底下的蜷縮、痛楚和卑微。美麗是一種自我保護,妖嬈是一種自我拔高。
所謂悲劇,就是把美摧毀給人看。於是她們越美麗,我們越心痛,那麼,就越深刻,越憎惡。這或許是兩位導演都選擇了這個作為切入點或者細節表現的原因吧。
然而,這樣的表現總是讓我想起花蕊夫人的那句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即使有劉燁和佟大為表現的壯烈在。
幻想女子救國,是男兒世界的悲哀。從楊門女將到商女知恨,只能說,國人的心氣又弱一層。只能依賴著女性與生俱來的由母性而迸發的堅忍和堅毅來勉力支撐,陰盛陽衰。
再話說兩部片子中的日本人的人性。這樣的思考其實是必要的。當我們不想沉湎於完全的獸性中時,我們就必須通過人性來做救贖。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因為我們的仇恨和憎惡就認定日本人就是全然的野獸而木有一絲的人味呢?雖然這樣的認定快意非常,然而與獸為鄰的心態最後損傷的還是我們。
我們仇恨,我們充滿戒備,我們憎惡,我們不屑一顧,於是,我們學不到日本人的嚴謹,學不到日本人的精密,學不到日本人的團結,學不到日本人的堅忍……於是,我們回到那個天朝上國的心態,於是我們愛國卻止步不前,我們熱情卻別無旁鑒。
我們還慶幸,我們沒有跟我們的鄰居一樣那麼兇殘,那麼獸性,我們時時刻刻都有日本人做參照,都在編他們的笑話快意我們的心。都在放大他們的缺點找我們的自足,都在他們的殘暴不仁中求我們的心安理得。
其實,人性的惡若沒有週遭目光的凝視,若沒有他人的監督看顧,任何時候任何人都難免放縱肆濫,這裡,不僅僅是日本人。
長平一戰,白起坑趙軍四十萬,六國喪膽。巨鹿一戰,項羽坑秦軍二十萬,諸侯戰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血色定鼎。這裡不止有滿族,當年的外族,也有漢族,自傲的我們。還有,所謂的三年困難時期,3000萬人名登鬼錄,十年文革時期,800萬人非正常死亡。這一些數字,都是我們這個民族一手自書的。哪一個都不比那30萬輕巧。但是,我們記住的不多,反思的更少。
所以,希望,南京的記憶是一面鏡子,照見的是整個人性的惡,而不僅僅是一部份人的。
…………………………………………………………………………………………………………………………
題外話:我很難想像,在《金陵十三釵》中飾演約翰的貝爾,在這一年,想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探望那個盲人,在那個村子被那些人阻止毆打時,他會不會後悔他演了一個救了這麼多中國人的角色。看到的確是今天這樣的一個村落,折射出這樣的一個大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