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魚為

2011-12-19 11:50:03

《金陵十三釵》:貝爾的突圍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從好萊塢到中國,只是一張機票的距離,但是從教堂到南京的城外,卻是許多人的一生。
    1937年那場屠城之厄彷彿至今血腥依舊,硝煙炮火的戾氣也尚未消弭,這是歷史內最悲痛的一頁,多年來諸多影像俱都在為當年的恥辱找烙印,也在為兩國關係和民意找座標,觀眾看影片的腔調,影片看當局的眼色。這次在國師張的鏡頭中,是一個叫貝爾的外國人在給歷史拼碎片,也試圖為未來找方向。
    宿醉醒遲,走進電影院的時候,螢幕中一個姑娘正在被炸毀的房間裡戴耳環,她和另一個姑娘本來是要找琵琶弦的。不知道故事之前用了怎樣的鋪墊,兩個姑娘居然可以突破重兵把守的教堂,捨生忘死的重回危險故地,你著急她們的弱智也替她們的處境擔心,同時怨念,這麼老套的衝突模式怎麼還在用(她們在戰爭開始亟不可待的躲進教堂,又在槍聲四起時毫不吝惜的暴露自己,很多時候,這種沒頭腦和不怕死只在邏輯說服力極低的恐怖片中出現)。
    貝爾從教堂里追了出來,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次突圍,街上的屠戮依然在繼續,可喜的是他竟然在戰火戡亂的街頭遇到了老鄉,老鄉恰好可以給他提供一個逃離這座死亡之城的機會,而貝爾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的好意。如果這就是拯救之抉擇,人性之昇華,角色命運故事走向之轉折,那麼,這些元素擺明的都太過急促,像是匆忙在追趕結局一樣,與當時堪虞之現狀極不相符。
    貝爾帶回了琴弦,而「漢奸」卻帶來可以支持逃生的工具與通行憑證。琴弦變成對眾人撿拾情誼的暗喻,而絕處逢生的給予則給觀眾製造了「即使漢奸也有溫情和良知的一面」的表象,對於生的渴望消減了對惡的厭棄,卻也只能啞然於如此的劇情設計,無從吐槽也失去斥責的權力,與其說是一種妥協,倒不如說是一次隱晦的翻案。
    跟著貓跑出來的蚊子犯了之前兩個姑娘犯下的錯誤,記吃不記打的愚蠢個性幫日本人湊齊了13這個適合裝車的數字,其實,在汽車修好之後,硬件上已經具備逃離的可行性,此次危機的加重,只是在催促故事的進程而已,那些為高潮所做的鋪墊早已齊備,只等一個情緒上的啟示。
    這次鋪墊也為貝爾第二次的突圍帶來契機,只是因過於形式而流產,但這並不妨礙被困於教堂內的人達成一種共識:一群人替另一群人赴死的共識,而這種共識的建立取決於其中一群人有過並不愉快的性經歷。
    琵琶聲聲,我便開始以淚洗面了。
    一邊哭一邊怨嘆,勇於獻身就是英雄——原來,自古英雄和失足婦女便相同。
    秦淮緩緩流,盤古到如今,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瞻園裡,堂闊宇深,白鷺洲,水漣漣,世外桃源……琵琶一曲,有衷腸也有離腸,我們順從的接受了失足婦女作出的決定,並因此群情激動。在日軍的圍剿中,貝爾帶著一群鮮活的生命完成了最後一次驚心動魄的突圍,直到卡車捲起煙塵,消失在一片陽光之中,普照的陽光從此便被意喻為新生意喻為幸福。
    或許他並不知道,74年後,他無法在同一個國度完成另一次突圍。
    有人生下來便看不到陽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