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信梓

2011-12-19 18:02:24

遠沒有傳說中的限制級----戰爭與人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故事發生在南京。

     日本人的侵略讓這座古城滿目瘡痍橫屍遍野。電影的開始,四處逃散的人群里,穿著藍布棉衣的一群女學生顯得格外的顯眼,不僅僅是因為那身棉衣,她們稚嫩眼神中的惶恐與無助,讓我睜開了惺忪的睡眼。

    整部電影用幾個詞來概括,便是無助、犧牲、羈絆與守護。命名為《金陵十三釵》,英文名flower of the war,電影中並不只是灰白的色調,甚至可以說有些艷麗唯美了。或許,用廢墟中的花朵才能燃起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

    整個故事以學生的逃亡為開端,以學生的逃亡為結束。那麼就先從學生們說起吧。

   一群十二三歲的小女孩,應該是青春爛漫喜歡童話的時候。童話的世界裡沒有紛擾沒有犧牲,可惜的是她們沒有出生在恰當的時代。在電影的開始,年幼的(用年幼應該合適吧)女孩們和稚嫩的男孩疲於奔命,躲避著日本軍人的捕殺。滿懷希望的藏匿於自認為安全的地方,卻還是被敵人發現。女孩子都是很怕痛的,被刺刀一刀刀刺入身體,女孩變成了白骨。恰恰,同伴看到了這一幕。十二三歲的女孩,見到那麼多的人死在自己的面前,還沒到面對死亡的年紀,卻不得不承認眼前的讓人窒息的夢魘。為了讓自己忍住哭聲,緊緊地咬著自己的衣服。教堂學校的她們,在藏匿地點遇到了同樣是逃避追殺卻相反方向的約翰。約翰要前往教堂為神父入殮。可能出於對教堂及神父的感情,女孩們答應了為之帶路的請求。這便是緣起。

    一群戰敗後突圍的國軍,他們本可以突圍出城並活下去。佟大為飾演的李教官,恐怖中透著柔情。我猜不出當她看到女學生們逃命時,是出於同情還是天然流露出的保護弱小的英雄主義,他動情了。於是,全場最慘烈的巷戰上演。一句話,以我方血肉之軀抵抗敵方鋼鐵長城。之前看到過一句話,雞蛋碰石頭,並不一定是雞蛋不知天高地厚,千百個雞蛋砸過去,總有那麼一個雞蛋會讓石頭碎掉。前提就是犧牲。現在突然發現這部電影和《十月圍城》相似的地方就在犧牲。「欲經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便叫做革命」。一隊人,都是自己在戰鬥中的兄弟,卻衝向裝甲車的槍口。李教官的心裡該是怎樣滋味呢?本來他是要把兄弟們帶出城的,現在兄弟們卻一一犧牲了。為了撿來的浦生最後能死在舒適的地方,為了被女學生觸動的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為了兄弟們的犧牲所換來的女學生臨時的安全,更為了向嘲笑他的女人們證明白己是一名真實的真正的軍人,會殺敵的軍人。他,李教官,成為學生們最初的守護者。可惜的是,只能守護一次。戰爭場面,子彈急速飛駛,爆炸後漫天飛舞的絢爛的彩紙,讓人又感覺到時間的靜止。那靜美,是對李教官生命的最好詮釋了。機關算盡,最終墜落的李教官應該沒有遺憾,自己盡力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或許接下來要看學生們自己。

     一個吊兒郎當的「二流子」,又是一個優秀的入殮師。雖然不能肯定,他是不是看到學生們的第一眼就想起來自己死去的女兒,但可以肯定的是,看到女學生們被欺辱,他決心做她們的 Farther。作為父親,守護著女兒,作為神父,憐憫戰爭中受傷害的所有人。他的蛻變很明顯。一開始只知道要錢的流氓到勇於用身體保護女學生的神父。雖然他的保護在日本人面前顯得那麼無力,但對於學生們來說也是一種寬慰。學生們把他當做救命稻草,但他自己卻也很無助。最初對玉墨的情感出於對玉墨氣質感染及身材的火辣,但最後的激情,我覺得那是愛。因為他說要把玉墨帶回家鄉,這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最簡單又隱晦的表白。在日本人面前,他並不比那些被殘害的中國人強大。他放棄了離開南京的最後一個機會,是為了踐行自己的諾言,守護教堂最後一片淨土。對女兒的死產生的強烈的內疚感,使他不能去拒絕女學生們,也不忍心看到女學生們受辱。因而,他說了一個個的善意的謊言。一個人最痛苦的時候,便是絕望的時候。眼前一片濃霧,看不到絲毫的光亮。

     一群秦淮河畔賣藝賣身的妓女,彈著琵琶,唱著《秦淮景》,搖曳著身姿。災難面前,無人倖免,不管你之前是妓女是學生還是入殮師。災難降臨到這群妓女身上,她們把教堂當做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她們和學生相比無疑要潑辣成熟。在這幾面牆圍成的藏匿場所里,難以避免的摩擦與代溝產生了。但是很快地,摩擦在死亡面前消解了。這座教堂里所有的人都有著同樣的慾求,離開南京城,或者說活下來。在我看來,玉墨起碼是個外冷內熱知書達理的女人,出身於教堂的她對那群學生有著特別的感情。不想看到女學生們在十二三歲的年紀便被凌辱,不想讓她們走上自己悲劇的道路。豆蔻應該是單純的很農家的女孩。當第一眼看到浦生的時候,她說了句真俊,像我弟弟。她給浦生彈琵琶聽,雖然只有一根弦。她說要和浦生在一起,她彈琵琶,浦生拿個杆子,一起討飯。從看到浦生的第一眼開始,她的心裡就有了牽絆。因而她走而挺險,回翠微樓,取回琵琶弦。因而,在躲避日本人追殺的時候,在最最危險的時候往回跑,只為了找回丟掉的琴弦。不幸的是,編劇總是會把不幸降臨到不幸人的身上。她坐在窗台上,把那淺淺的秦淮河到做自己最後的救命稻草。當她被脫光綁在椅子上,內心該是怎樣的屈辱。她憤怒反抗卻又無力,自己一次次的被侵犯,手裡還攥著琴弦。猜測她最後的想法是件很殘忍的事情,她的憤怒與無助以及對浦生的那一絲牽絆,都隨著《秦淮景》消去了。再說香蘭,與豆蔻一起回翠微樓的姐妹。不單單是為了一副耳墜,和姐妹一起深入虎穴,還有中槍後拖住日本人的腳的表現,不難想像兩人之間的情誼有多深厚。她的下場是悽慘的,死前被折磨,肉體產生扭曲,不得不說張藝謀導演不給觀眾任何喘息的機會,將場面描繪的那麼慘烈,讓人不忍心去看。酷愛貓貓的小蚊子是個很怕死的人。恐怕沒有一個人不怕死,而將怕死這種特質安放在小蚊子身上,恐怕再合適不過。生與死的對立與矛盾也將電影推向一個高潮。有義的婊子們,最後坦然赴死。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給了抗日不利的軍隊一個響亮的耳光。從她們願替代學生們那刻起,之前她們身上的骯髒都變得聖潔,世上沒有比坦然面對死亡更聖潔的靈魂了。然而,她們保護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鏡子的碎片,雖然尖銳,但也是易碎的。這是不是預示著結局的悽慘,無從而知。

      一個中國孤兒,卻有著外國名字,喬治。一開始他出現時,以為他只是個醬油角色,瘦瘦的小男孩。出於對他的養父也就是前神父的尊敬及囑託,他照顧著女孩們。顯然,他並沒有照顧好所有的女孩,畢竟,面對那麼大的重擔,他的肩膀還稚嫩了些。面對那樣的災難,所有人的肩膀都不夠寬厚。自己要守護的女孩的人數越來越少,他心裡應該是內疚的。於是,最後他與妓女們一起,成為金陵十三釵之一。最初他的眼神是唯唯諾諾的,幾天的成長,見過了生死,加上為了守護心中的羈絆,撫慰養父的在天之靈,他最終的眼神變得堅定的同時也多了一份悲情。風蕭蕭兮易水寒,最終他們上車,與約翰依依作別。

       如果你我中任何一人生存在戰爭年代,出現在影片中的那個特殊時代的南京。現在的我們會是一團枯骨還是卑微的活著。對於書娟的爸爸來說,與其卑賤沒有尊嚴的死去,還不如卑賤沒有尊嚴的活著。活著,起碼可以用盡一切努力散盡家財把女兒從火坑裡救出來。他是約翰的那顆救命稻草,他卻把希望放在一個日本兵身上。被同學們罵作漢奸的他,深深的鞠了一躬。他身體彎曲的角度里,是愧疚和無奈。如果沒有牽絆,作為政府一員,他可能會很早便遠離南京城,即使不能也可以慨然赴死,起碼不用活的卑賤再背上漢奸罵名。但是,作為一名父親,他和約翰一樣,都要守護自己的女兒。不同的是,他守護的是自己的親生女兒書娟,約翰守護的是教堂里那些把他叫Father的孩子們。最後一幕,當看到上車的人裡面沒有自己女兒時,他一定知道這其中發生了什麼。還沒有來得及給慷然赴死的人們一個感激的眼神,隨著一聲槍響,他的靈魂離開了沉重的軀殼。他徹底解脫了,可以說死而無憾。

      每每有關於南京的電影上映,我們都會被勾起這個民族沉痛的回憶。南京的死人多的連閻王爺都來不及收,電影中如是說。戰爭無疑是一個黑洞,吞噬著良知與生命。人的罪惡面在戰爭中被徹底的釋放。將對手看做待宰的牛羊,只要揮舞手中的刀槍,便可以開疆擴土。戰爭是冷酷的無情的。戰爭中飽嘗鮮血的軍人是壓抑和變態的,渴望鮮血,渴望殺戮與凌辱。片中的長谷川,他熱愛著音樂,眼中時常飽含淚水,不過應該不是鱷魚的眼淚。他會想念家鄉想念妻兒,相信他的家人遭戮家鄉被侵佔也會同樣的痛苦。軍人的羈絆在於不得不遵從命令,他的女兒應該和這些女學生也差不多大,聽她們唱歌像聽自己女兒唱歌一樣。那歌聲應該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因為那是女兒對父親唱的歌。加之不同的民族,他不可能救下那些孩子。就這樣,面對約翰的一再請求,他轉身離開。

   看完電影,反思後覺得,一切與種族與強弱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需要的是和平,像千千萬萬仍在動亂與戰爭中不安的人們一樣。雖然我們現在貧困,不夠幸福,生活遠沒有想像中的簡單,但我們活著。

   活著的話,一切都有希望,一切的災難也都會過去,蔽日的黑色雲彩總會散去。如果人性的光芒夠耀眼,耀眼到所有人都不會被利益蒙蔽眼睛,那戰爭中的花朵也不再會凋零。

    電影中最大的亮點---南京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