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miu-li
2011-12-19 18:33:35
誰在姦淫我們的女兒,誰來保護我們的女兒?
在正式寫這篇影評之前,請允許我先宣洩下情緒。這是多年來,我在電影院唯一從頭哭到尾的影片,在看到小喬治願代替女學生請求將自己裝扮成女孩前去赴日本人的邀約時,我甚至從之前的默默流淚發展至抽泣。我知道寫下上面的文字,會被視為矯情甚至裝B,但我必須寫出我真實的感受。並且,在宣洩完情緒後,好讓自己下面的文字是在徹底冷靜後理性思考下的產物。
由于思緒太繁雜,為了便於釐清思路,我將主要問我自己以及我們三個問題。
1、在這樣的今天我們究竟是否需要這樣的影片?
在2011年年末,2012年即將到來之前;在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國泰民安,一切都和諧國力強大之時;在戰爭似乎已經離我們遠去戰爭的創傷日漸被淡忘的和平年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看這樣一部影片?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活得輕鬆些,去看看3D技術刀光劍影的《龍門飛甲》或是談談情做做愛的《親密敵人》?我們為什麼要自虐讓自己看一部不合時宜並且還哭得稀里嘩啦的影片,讓自己去看那些殘酷的戰爭、殺戮和強姦,為什麼?
最深的危機隱藏在最繁華的歌舞昇平當中。當我們一邊數著鈔票一邊安排子女以及自己移民之時,當我們一味追逐金錢名利忙亂的忘記了還有信仰之時,當我們只顧向上爬只顧撈錢只顧求發達沒了底線之時,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思考,我們為什麼活著,能活以及怎樣死去?
姦淫我們女兒、女人的不僅僅只有日本軍人,還有我們自己,你難道沒看過那些不斷報導的被強姦被輪姦逼良為娼的新聞;殘殺我們百姓魚肉我們百姓的不僅僅只有日本軍人,同樣還有我們自己,你難道沒看過那些匪夷所思的食品造假礦井坍塌地鐵事故之類的新聞……禽獸沒有國籍之分。但人終究是人,禽獸只是少數,並且,人必須能成其為人,有人的尊嚴,以及人性。
美國人有了《現代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號稱民主的美國即便有這些戰爭題材的反思片,他們仍舊在打著結束戰爭的名義將戰爭帶到別的國家;日本人也有類似《紅月亮》、《二百三高地》這樣的侵華反思片,但這同樣不妨礙他們的政客去參拜靖國神社,當然,這是別人國家的事,我們無權去要求別國怎樣做,就像當年我們無法請求別國不侵略我們不殘害我們不強姦我們一樣。我們只有要求我們自己,在戰爭面前,我們也必須有我們自己的反思片。而「南京大屠殺」是國殤,是我們曾經最大的痛,以及傷疤,在陰雨天還會隱隱「發癢」,以及牛虻,需要時不時的刺痛我們。我們已經有了《南京大屠殺》、《南京!南京!》之類的影片,但這還遠遠不夠,它不應該成為愛國教育片,更不應該成為以國殤來投機的影片,它應該是那種具備能讓我們後人更有尊嚴活下去的力量的影片。
電影不僅僅只是娛樂。我請那些在觀看這部影片時,在看到某些情節,甚至還發笑的人們,請稍微克制下你們的笑聲。
2、當我們的女兒、女人受到姦淫之時,誰來保護她們?
戰爭的最極致表現,不是燒殺搶掠,而是姦淫戰敗國的婦女兒童。姦淫行為既是戰勝者的集體狂歡,又是對戰敗國的雙重侮辱。影片從這個角度切入戰爭,
圍繞如何來拯救12位女學生(處女)的故事來展開。我們可以看到,影片描述的日軍對當時的南京婦女犯下的種種殘酷的強姦行為,街頭陳列的一具具被拔光衣服的女屍的一筆帶過,到兩名妓女被日軍殘暴輪姦的濃墨渲染,皆是為最後的拯救做鋪墊。12位女學生,究竟誰能保護她們?最應該保護她們的是拿起武器能與日軍正面交鋒的中國軍人,然而,由於中國軍人的不堪一擊,以及無可挽回的頹敗,即便李教官最後的拼死一搏,以及英勇的軍人們不惜拿血肉之軀做人肉炸彈,我們看到了中國軍人為了保護我們的女人做出的努力,但為何遠遠不夠,為何不是他們能完成本應該屬於他們的職責,而是一個外國混混(後來陰差陽錯下成為神父)、一名小男孩、一位漢奸和12名妓女?
a、為什麼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約翰·米勒?
一開始,他不過只是一個在中國混飯吃替死人化妝埋葬死屍的流浪漢,一個小喬治口中的「二流子」,一個玉墨「連看都不願多看一眼」的下流酒鬼,但正是這樣一個「外來者」,到最後卻帶著神性的光芒,披上神父的外衣,被影片賦予了最大的拯救者身份。對此,可能會有人又要說了,這樣的安排是張藝謀為了討好外國人為了拿奧斯卡之故,稍微了解歷史的人,會知道,日本人對外國人的臉,手下留情的機率更大,如果這個外國人還是神職人員的話,機率會更大,這是日本人的雙重敬畏心理。
而之所以選擇克里斯蒂安·貝爾來扮演這樣一位從人到神的拯救者形象,是因為貝爾身上的「神味」,這一點你能從他的眼神中讀到。
b、為什麼是12位秦淮河的妓女?
在中國當下這種「笑貧不笑娼」,到處都是「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各種真妓女和「假妓女」橫向的社會,以及妓女頭上歷來頂著的「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帽子的語境下,賦予妓女挺身而出保護12位處女的任務,的確意義非同尋常,並且有了更多豐富的內涵,同時也讓影片在視覺上有了更多的看點。
片中約翰在同意幫助妓女代替女學生赴宴後,說的一句話,「女人和女孩都是人」,言下之意,為何要讓這些女人代替女孩去犧牲,同樣都是一條命。在命的價值上,本應無尊卑之分,哪怕是妓女。
c、為什麼是教堂的孤兒陳喬治?
金陵13釵,12位妓女加一名男孩。陳喬治只不過是死去神父收養的孤兒,在目睹了日軍對女人殘暴的禽獸行為後,他最後請求約翰將自己扮成女孩去湊成那個可怕的「13」。這是影片最昇華的一筆,以及最高潮的部份。在很多西方影片中我們看到,教童往往是神職人員XX的對象,而在本片中,陳喬治對自己性別身份的「主動更改」,不是褻瀆,而是人類最後的拯救。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從影片敘述人書娟的回憶視角,14名手挽手踏進教堂的妓女身上拉伸,最後定格在關上大門的小喬治身上,再次暗示了這一角色的深層含義。
d、為什麼是漢奸父親?
如果說約翰·米勒的拯救動機有出於愛情的成份(對玉墨的愛),秦淮河的妓女有出於友情的成份,而陳喬治則是神的普世情懷,那麼,書娟的父親孟先生則是出於父愛。父愛同樣是人類最基本的最割不斷的情感之一。孟先生為了拯救自己的女兒,為了完成妻子的遺願,不惜甘當漢奸。在以往大多數國內戰爭片中,漢奸都是被醜化的對象,而在這部影片中,漢奸同樣被重新賦予了新的涵義。
在書娟的口述中,講述了約翰在送女學生出南京的路上,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埋葬孟先生的屍體,藉此,影片告訴我們,漢奸也是人,並且,不是有人生來就是漢奸。
3、張藝謀究竟是投機者還是真正的電影人?
倘若一個人是在很用心很努力的做一件事,並且充滿各種誠意,我們是否該往這個人身上一味潑冷水?
在這部影片之前,張藝謀的確稱不上大師,但他至少是個勤奮且努力的電影工匠。在拍電影之前,他只是個陝西小城鎮裡的普通工人,而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說白了,其實更是個農民,他當然無法跟那些無法跟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詩歌薰陶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出身於大資產階級家庭飽讀詩書的維斯康蒂,以及本身就是個知識分子的帕索里尼之類的歐洲大師相比,他的文化水平甚至還比不上編劇出身的馮小剛。我們對他期望過高了,說的更準確些,是那些閱片無數(尤其是外國片)又愛挑剔的所謂影評人對他期望過高了。
這個沉默的西北漢子,有著農民式的勤奮與努力,當然,他也不乏天分。這些年來,他一邊寡言著,一邊憋足勁在跟公眾對他的期望(尤其是影評人)以及同行乃至是自己較勁。他努力想讓自己成為大師,努力想讓中國影人問鼎奧斯卡的榮譽在他身上實現。但由於本身文化素養、階級出身等等形而上方面的侷限,他始終難以超越最初的那個自己,他一直在複製著自己成功經驗的同時,放大著自己的缺陷:形式極美,內容空洞。
而影評人對張藝謀的詬病,最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靠向外國人兜售「偽民俗」起家,始終不會講故事。
但有了這部影片,我們知道,張藝謀不僅僅只是憑著敏銳的嗅覺和天賦的導演,更不僅僅只是為製片方賺錢的導演。經歷過早年影片《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在國內外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有《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之類商業影片的票房成功口碑失敗,在電影圈摸爬滾打這些年的這個沉默的西北漢子,終於又有了一部能拿得出手的影片。有了好的故事做保障,加上他在電影語言上的天賦,以及對電影的無比執著與熱情,張藝謀完全是國內最優秀的能夠讓國人為之驕傲的電影導演。
當一個人名利皆收的時候,促使這個人仍然向前的動力,恐怕更多的是一種對中國電影的責任心、身為中國影人的使命感,甚至,可以上升到身而為人的存在意義。
請相信他的誠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