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眼淚流回去

2011-12-19 18:40:31

被編導侮辱與損壞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基本上是一年一度,甚至出現過一年兩度的奇景,中國電影體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團「二張」(張藝謀與張偉平)又為國民奉上一部歲末壓軸大戲,不知後期製作被怎樣壓縮整合過,趕巧碰上年末檔期,趕巧適逢「南京大屠殺」74週年祭。「二張」這對中國電影的跳樑小丑在玩夠了武俠巨製、小清新、鍍金版「雷雨」甚至是二人轉之後,終於決定稍微嚴肅一下(觀眾應就此止步於對影片的期望了)。如果不是衝著嚴歌苓,我是不會進院線去觀影的。這部《金陵十三釵》號稱張藝謀十年來最好的電影,但我清楚記得,2007年的《黃金甲》也用了一字不差的宣傳語。這是張導的勇於突破還是已經不顧廉恥的賣力宣傳?我以為是後者。
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只是個中篇,拍成長度145分鐘的電影,尤其是題材故事俱佳的情況下,如能誠懇用心的去拍,打造出中上等水平絕非難事;如碰上有水準的團隊,呈現出上佳之作亦屬可能。洋洋灑灑的《安娜卡列寧娜》的一生也不過容納在100多分鐘長度的膠片中。儘管有絕佳題材和寬鬆的時長,卻只讓我希望張藝謀就此打住、告老退休。他不是阿莫多瓦,幾番失誤後,仍能憑誠意之作《回歸》找回創作的本真。
《金陵十三釵》可謂影史上出場人物最多的「孤島」電影。百分之九十的場景僅在封閉的教堂中來回穿梭,置身在大屠殺背景中本可讓影片充滿張力,令觀眾同角色一道在絕望中的顫慄。而這樣的氛圍卻未嗅到分毫。在幾場虐殺強姦戲份的間隙,影院裡出奇的沉悶,期間有觀眾成排退場。素以好萊塢專業編劇自稱的嚴歌苓未展現出資深編劇的匠氣。全片結構凌亂鬆散,原著中日本兵對教堂的幾次搜查,如雷霆之勢步步緊逼,在最終的屠戮來臨前,吊足人的胃口。到了電影裡,教堂戲份甫一展開,所有出場角色快速掃瞄之後,編導就迫不及待的讓日本兵登場,姦殺女學生的戲碼上演,炒熱影片的第一個高潮。可憐不思進取的張導,國民在習慣了虐心的「宮斗」劇後,不太會為那些日本人拖曳女學生大腿的場面而激動。倒是克里斯蒂安貝爾垂下紅十字會徽的情節,(不巧碰上年初郭美美事件,讓紅十字生出惡搞意味)仰賴於攝影角度與教堂空曠的回音挽回一點氣場。奈何!下一秒貝爾的氣短早泄將觀者剛被吊起的情緒輕輕放下。
或許來自製片方的干預,或許是張導自身底氣不足,不敢將戲碼全壓在封閉的教堂,片中兩場戰爭戲有明顯的拼接痕跡,手法像是在對《拆彈部隊》致敬——《拆彈》以低額投資、環境惡劣打造真實粗糲的現場感——張導的「致敬」充其量就是兩次老套的巷戰。拜京奧、「印象」全國系列玩創意所賜,那場國軍小分隊漸次倒下的「暴力美學」彷彿又像是對《千手觀音》的致敬!
克里斯蒂安貝爾的「客串神父」是影片中新設置的角色,為了歡迎他的臨空出世,編劇還不得不讓貫穿原著的英格瑪神父提早歸西。貝爾的出現已經敲響《金陵十三釵》的喪鐘——編導從一開始就往典型的好萊塢模式上套。原本是神性的教堂基於人道收容了秦淮娼妓、護犢幾十名高校女生,兩個社會階層(尤其在東方社會,這是兩個無論在天堂地獄都不可能交際的群體)的女人寄身教堂,誠如簡愛姐姐所言:到了上帝目前(管你是娼妓還是懵懂處女),咱倆算是扯平了。這一「扯平」甚至將簡愛對身後的美好期盼預支到今世、到此時。兩個群體從磨合碰撞到最終和解,是原著文本和改編電影存在的最大意義,嚴歌苓用「身份互換」、「捨生取義」來告訴人們:人人生而平等。世間沒有絕對的鴻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嚴歌苓比莫泊桑在《羊脂球》中表達的更感性更極端也更人文。身為女性作家的嚴歌苓、以女性題材揚名的張藝謀本應從這個角度深入挖掘,展現「戰爭中人性,戰爭中的女人」。可能是她們不約而同的大腦短路,將駕輕就熟的好題材擱置一邊,選了一條「旁觀者化身自我中心的救世主」的俗濫主線。無謂的將筆墨耗費在酒鬼神父身上,將幾十條人命寄託在他良知的覺醒上,憑空生出一條多餘的枝節。我只能認為張導又致敬起《修女也瘋狂》。
教堂屠戮後,影片整體劃入要死不活的狀態。原著中隱去玉墨的身世,讓讀者對這個奇女子充滿想像和好奇,秦淮河女子的舊事如煙如塵,浩浩蕩蕩被捲入時空。何必一探究竟!偏偏影片全方位體貼觀者的求知慾,安排神父、妓女、軍人、女學生在幽暗的教堂中互訴悲慘身世——如此無力的編排與解讀。我不能不說:信訪大廳裡的上訪者身世也比你們精彩N倍,還用聽你的故事嗎?好在知恥的編劇讓玉墨幽幽一句:無非是又一個悲慘的故事。及早挖了個地洞自己先鑽了,留下演員自己丟份。
故事的終結是故事的高潮。所謂「十三釵」是一個閃耀光輝的整體象徵,是十三個被侮辱損害的妓女在生命最後的人性昇華。如同狼牙山上五個軍人捨生取義後才被尊稱「五壯士」。且看編導是如何加減乘除,牽強附會湊足了整整「十三釵」:原著中的秦淮煙花女共有十三人,除去豆蔻被日軍虐殺後,剩下十二個女子,在嚴歌苓的構想中,先行離世的她是十三釵中的一員。編導認為豆蔻一人赴死不夠刺激,需有人陪她出生入死,因此在一人先殺後奸一人先奸再殺滯後。十四釵只餘十二釵。編導為緊扣主題,安排日軍清點人數,最終官方欽點「十三釵」。如何湊足十三人呢?編導拋出了雷不驚人死不休的移花接木之法:讓唯一的男學生陳喬治喬裝女生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豆蔻受難前的破口大罵聽上去那麼嬌虛無力,她的叫聲恰如張藝謀的廉頗老矣、日薄西山,當年鞏俐裹著中原農婦的裝扮,隨便一句:我操你祖宗!可謂豪氣萬千。
影片的攝影也是敗筆,「孤島」影片擅以反覆重現的場地來營造空間的封閉和狹窄,該片中的鏡頭除了地窖與神父臥室,彷彿在六神無主的游弋,或者跟隨玉墨搖曳生姿的臀部揚長而去。勉強湊足的「十三釵」在就義前的更衣場景,放到任何一部藝術電影中,攝影都會用莊重沉默的長鏡頭,以及富有神性的打光,呈現氣氛的悲壯。本是天鵝最後的出浴和絕唱,攝影力求做到香艷,流連於一具具女性胴體,彷彿一場色迷迷的意淫。
整體來說,《金陵十三釵》做到了真正的孤絕狀態,孤絕到與南京大屠殺的背景幾乎完全脫離,成為一個徹底的孤立事件,外部世界的顛覆與恐怖如遠在天邊。中國經濟真的進步了,各類硬件都提升了。陸川、馮小剛、張藝謀陸續以精雕細刻出的屍橫遍野來刺激觀眾,不厭其煩的複製他人留給自己民族的痛苦記憶,他們憑的不是天份,而是投資。而我們分外懷念十六年前吳子牛的《南京大屠殺》帶給人的震撼和恐懼。
唯一一個我欣賞的鏡頭,是女學生們在教堂圖書館內躲避日軍追殺,書本自書架上紛紛墜落,好像是在說,那箇舊有的書香世界在魔鬼的利刃前傾頹倒塌,安逸的少女時代就此不返。不過,或許就連這也只是我一廂情願自作多情的解讀罷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