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比多

2011-12-19 19:44:04

是我們殺死了妓女


我有點遺憾。這麼多年過去,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仍然是「慷慨赴死」。哦,她們不算慷慨,是被逼到了那個份上。看完電影,我認為這部電影最有力量和意義的,是貝爾的那個提問:一邊是妓女,一邊是孩子,讓哪個去死?我想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個結局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她們是妓女,換來一幫含苞待放的少女,這個交換是值得的。這是真的嗎?真的值得嗎?即使她們是妓女,她們的命就活該比女孩子賤嗎?

不能免俗,每當看到以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我就會想到阿多諾的話:「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有人說,他的話否定之中也有肯定。大屠殺表現出來的惡與黑暗不是一個獨裁者的惡與黑暗,不是一個政府,一個種族的惡與黑暗,它展現出的是人性的惡與黑暗,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大屠殺。大屠殺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惡。沒有人性,詩歌便失去了得以存在的基礎。一切抒情的詩歌,讚美的詩歌,人生美好的詩歌,都應該受到質疑。埃利•威塞爾說:「詞語都必須重新定義,淨化,重新發明。一個詞如『夜』——一個美麗、詩意、浪漫的詞——對我們不再意味著它曾經意味的東西了。」他還擔憂,「……小說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隨意地把『大屠殺』取作題材……不僅削弱了它的意義,也使它的價值大打折扣。『大屠殺』現在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話題,容易引人注意,並很快獲得成功……」我注意到,朱大可在沒看到電影時扔出一枚「情色愛國主義」的炸彈,看完之後卻又說「張藝謀終於找到了情色、暴力和人性的比較正確的表述方式」。其實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也被深深感動。被指不會講故事的張藝謀拍出了很好的故事片。但是看完電影,我總隱隱覺得有些不舒服。有哪裡不對勁。我回到家,把陸川的《南京!南京!》和史匹柏的《辛德勒名單》快進了一遍,陸川的就算了,雖然記憶和畫面相去不遠,但我不知道他的腳站在哪兒。《辛德勒名單》不一樣,因為他是一個相對漫長的累加過程。對大屠殺記憶的切入點也過於特別。都沒有可比性。我又翻出張純如的《南京浩劫》,面對著無限豐富的細節,我大概明白了。特別是書中有一張照片,是一個日本士兵在侮辱一個年紀很大的老太太。老太太坐著,衣服被剝開,敞著嚴重下垂的胸,褲子被褪到膝蓋以下,皮膚鬆弛褶皺。日本士兵正用雙手拉扯老太太護住自己下體的手,老太太盯著日本士兵的目光,沒有憤怒,沒有恐懼,只有驚詫與極端的厭惡。這個眼神比一切電影都更真實。

《死無葬身之地》里弗朗索瓦被殺死。可是最終大家也沒能逃脫現實的殘酷與荒誕。面對絕望、恐懼、痛苦、恥辱、仇恨、自尊和死亡,如何選擇,始終是人類的課題。我們從心底里都認可了張藝謀,將這一車妓女送上了日軍的軍車。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高尚,一種高貴。我們是殘忍的。我們沒有辦法。「在奧斯維辛之後寫作——無論寫詩還是寫散文,唯一可以進行的方式,是為了紀念,為了防止歷史重演,為了終結這一段歷史。」(君特•格拉斯)用一車妓女來支持如此沉重的道德,張藝謀確實有討巧之嫌。值得肯定的是,曹可凡扮演的那個漢奸。這可能是國產電影第一次做出如此有人性的表達。這在中國語境下,是難能可貴的。「你的父親,他是一個好人。」

我同時看了這部電影的紀錄片,讓我感興趣的是這電影可能有另外一個結尾:書娟腦海中的畫面,是十三個妓女坐在赴宴的軍車車斗里,忽然一陣風吹開了車後的帆布,十三個妓女露出美艷絕倫的臉龐,輕輕地微笑。後來張藝謀怕觀眾轉不過這「文學性」的彎,改掉了。我想,張藝謀對此是有考慮的。在此題材與他的審美之間他要足夠的慎重。當然,他不可能摘掉時代給他的烙印,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世界觀。就電影而言,他已經走在他們那代人的最前沿。

這仍然是一部不錯的電影,61歲的張藝謀為我們提供了可以討論和思考的電影。這是他的勇氣所在。我們到底如何面對那樣一段歷史,特別是我們這些從未經歷者,道聽途說者。幾十萬人的屠殺與死亡,真實在哪兒?也許我們還可以更慎重一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