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蒙太奇

2011-12-19 21:50:21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有劇透


                            )
     有一次,有個外國記者問周總理,你們中國有沒有妓女,周總理說有,就在中國的台灣,當我讀過這段史料時,我非常欽佩周總理的機智,既很好的迴避了老外刁難的問題,又申明對台灣的立場。如果周總理也能讀過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他還可以加一句,這些妓女中有些還很高尚,很偉大。她們的故事可以大書特書,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我知道這樣的題材有人會不喜歡,中國的歷史向來都是男人的歷史,女人只是配角罷了,至於妓女之流更是拉不上檯面的。所以說紅樓夢偉大,因為你很難想像在那個年代,居然有一部作品描寫那麼多美好的女性,不帶偏見,甚至可以說是歌頌。
     都說是紅顏禍水,頭髮長見識短。而那十二個女人,在昏暗的歷史背景中,選擇了成為英雄。這不是什麼民族大義,不是什麼家國存亡,不是捨生取義,而只是「我就是看著那十二個女娃可憐。」這些女人從來不用那些,只有男人們才用的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言辭,這就是最樸素的人性,真真切切。
     有人說豆蔻傻,至幹嘛,就為了一把琴弦,冒那個險?這種豆蔻的邏輯,男人不會懂,她們就是感情動物,情真了,意切了,生啊,死啊,也就淡了。一個鐲子,一塊帕子都是寄情之物。說豆蔻傻的人讀不下去紅樓夢的,因為黛玉也傻,司棋也傻,甚至尤三姐。浦生死時沒聽見豆蔻給他唱《秦淮景》,但這一生也值了,他碰到兩個有情有義的人,一個是李教官,一個是豆蔻。
     有人說,李教官怎麼和豆蔻一樣呢?人家是保家衛國的英雄!是,他是英雄,但他不僅僅為保家衛國,李教官也有著自己感情,不然,不會撿那隻鞋子,在門縫的微弱燈光下,他輕輕放下那隻鞋子,聽見裡面的學生在唱頌歌,他眼裡含滿了淚水,輕輕的對發現他的書娟做了一個手勢「噓!」,然後默默的離開了,他也許在想那些死裡逃生的孩子,安靜下來,多不容易啊,如果發現一個身穿軍裝的人就站在自己門口,會是怎樣的一種驚愕。
     之前李教官看到驚慌逃命的女學生,只說了一個字「打」…… 放棄了出城的最後機會。
      玉墨很驚艷,舉手投足間透著高貴,不像是妓女的作風,對那個二流子,酒鬼,膽小鬼似的老外根本看不上,玉墨求他是為了活命,還為了她那些姐姐妹妹的命。自從她發現這個老外試圖拯救女學生,她改變了觀點,說:「我不喜歡你鬍子拉碴的樣子」,愛上了他。她不願讓自己悲哀的過去在女學生身上重演,所以第一個說要去替女學生。女人的決定有時比男人還堅定!
      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也許沒有那麼多女性像王昭君,劉胡蘭那樣標榜史冊,但更多的女性,有的只是一點點承受,一點點隱忍,一點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憐憫心,她們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了人類的良心。這是不可以被抹去的歷史。張藝謀,嚴歌苓在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把這逝去的歷史一點點的回憶…….
           那麼貝爾呢?連自己的安危都無法顧及,一個陌生的民族,一群黃皮膚的孩子又關他什麼事呢?他完全可以蜷縮在書櫃下面,直到外面的掙扎聲消失….,但他聽不下去,看不下去,他的孩子若還活著也許也是十三四歲,這種事不應該發生在孩子身上,他覺得。他站了出來,不再是那個讓玉墨瞧不起的入殮師。
       電影中出現老外,我覺得是特別精心的一筆,這是人類在遭受戰爭的苦難,沒有國籍,沒有民族,這是壓迫與被壓迫的反抗!這一筆逃出了狹隘民族主義的藩籬,我們不是在說「中國不會亡!不會亡!」而是在說「人人生來平等!」。
正是這些細微的人性關懷在打動著我們…..
          影片快結束時,我看到陳喬治的女裝扮相,我含著淚笑了,這是我見到的最娘們的純爺們,純的。




ps:再附一篇《就某些問題和某些人商榷》
       我打小就不是個大度的人,雖算不上斤斤計較,但若遇上與我意見不合者,還是要據理力爭,毛主席曾說過,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前兩句我不敢苟同,那天地震了,天塌了,我顯然是鬥不過的。後一句,我覺得還是蠻有道理的。

     首先有人認為老謀子拍的不真實,說那些人像是天生英雄似的。這個我覺得您說的有點太不靠譜了,這會可是一個天生英雄也沒有的,讓我一一為您分析。

      貝爾,一個要錢不要命的入殮師,不然不會冒著日本人的子彈去給英格瑪下葬。他的轉變有 4 個原因, 1 ,外頭小女孩的掙扎聲喚起了他的良知,他聽不下去。 2 ,豆蔻的死,對他觸動很大,他看不下去。 3 ,他有一個 13 歲死掉的女兒,這些孩子,讓他想起了他的女兒。 4 ,他愛上了玉墨,他不願讓她看不起。這四條都是實實在在的原因,不管他原來多混蛋,這 4 條足以讓他轉變成英雄,跟愛國主義沒半點關係,因為他壓根不是中國人。我還就納悶了,《辛德勒名單》中,男一號也是從投機商轉變成英雄的,也是看不下去納粹的暴行才轉變的,怎麼有些人承認人家,就不肯承認貝爾呢?

    玉墨,一個青樓頭牌,可能是最接近「天生英雄」的人,可有這麼 2 條, 1 ,雖說是青樓女子,但是她是姐妹們中唯一受過較好教育的人,知道什麼是捨生取義,保家衛國。中國的教育就是以愛家庭,愛國家為基礎的,所以她的英勇是有教育背景的。 2 ,他十三歲被繼父強姦,淪為妓女,多少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願讓孩子們重演她的悲劇。所以說。說他是天生英雄,顯然是不成立的。

     眾妓女,當然,這些人不可能和玉墨相提並論,因為既不具備玉墨的學習背景,也不具備玉墨的悲慘身世,當然,既然是妓女,身世肯定也好不了,要不然不會幹這個,但有一條,他們是女人,關於女人的偉大品質我已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了,女人動了情,可是真能把命捨去了。而且我覺得女人的憐憫心本身就是人類的良心的重要組成部份,何況,玉墨姐豁出去了,對其他人是有影響的,姐妹們要死也要死到一塊!說他們是天生英雄也是胡扯。小蚊子,雖然哭哭啼啼,我覺得也不必要譴責,面對日本人的刺刀和生殖器,沒有不怕的。加入這樣一個角色顯得真實,《拯救大兵瑞恩》中,也有一個類似的角色,兩部片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陳喬治,從小是孤兒,被英格瑪收養,英格瑪臨死時,交代他保護女孩,他肯定義不容辭。因為自己的命就是英格瑪給的,沒了父母,無依無靠,靠別人的愛,才活下來。這種人肯定是最有愛的。就像唐山人在汶川地震央表現最積極一樣,他的英勇,顯然是有原因的,不存在天生英雄的問題。

這種分析,顯然有點囉嗦,但沒辦法,有些事情就得給哪些人講清楚了,要不然人家看不懂,看不懂也就罷了,還帶詆毀的,就是不厚道。

可以看出,本片人物設計還是很豐滿的,值得推敲,不存在劇情牽強的問題。而且,平心而論,這個本子簡直棒的一塌糊塗,中國有幾部好片子《活著》,《霸王別姬》。老實說,絕對是好片,但不好看,原因是這些片不是以劇情取勝的,歷史跨度大,細節多。你在電影院上個廁所回來,照樣能看懂。

《十三釵》就不是了,貝爾,妓女們,學生們三撥人素未平生,偶發事件使三撥人走到一起,這三撥人身世,經歷,背景差別極大,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共識與信任。而且,在影片的最後人生觀都得到了生化,這絕對是對編劇的一種考驗。但劉恆和嚴歌苓,以緊湊與嚴謹的劇情鋪設,完成了這個任務。不能不使人佩服。而且,劇情發展自然而然,人物的轉變也是合情合理。難怪,張藝謀說,這是十年來,看到的最好的劇本。說劇情差的無非是因為只知道張藝謀鏡頭拍的漂亮,就說人家只會拍這些罷了,其實如果你看過《活著》或者《紅高粱》原著小說,你會發現張藝謀的電影要比小說精彩的多。這就像領導家的孩子,一旦找上好工作,就說人家靠關係,人家再怎麼努力,再怎麼認真也沒用了。逢人就講,「他?嗨,還不是他老子牛!」。這個片子,老謀子的優勢是鏡頭漂亮,但絕不是唯一的優點。

  還有一種說法,說張拍這個片子,在激發大家的仇日情緒。當然,這是結果,並不是目的。我覺得說這話的人,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拍個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大家看完不恨一點日本人,你覺得可能嗎?《辛德勒名單》,我相信猶太人看完,沒有一個不恨德國人的,你能說這片子目的就是激發仇德情緒嗎?為什麼一到中國人拍片子,什麼不是毛病的毛病都被挑了出來,請問在下居心何在?

  而且,照實說,這片子,沒有正面描寫南京大屠殺,只是以背景的面貌出現的。大多故事發生在教堂里。之所以,看起來日本人特別殘忍,主要是如下原因。

   反應日軍殘暴的就只是兩場戲,一是日軍闖進教堂試圖強暴女學生,一是日軍在翠花樓追擊豆蔻,將其玷污致死。以前我也曾看到其他電影中反應日軍的暴行,砍殺中國嬰孩的也是常見的,但總感覺沒有張導把日軍的罪行拍的有感染力。

   主要是因為張導,影視語言用的比較到位,這兩場戲,簡直可以作為蒙太奇和長鏡頭拍攝的教學典範。

  教堂里那場先是學生四處躲藏的鏡頭,腳步聲,喘氣聲,再加上鏡頭的快速剪輯,恐怖氣氛做的很足,等日軍進來時,學生已躲入圖書室,然後,日軍推門,書櫃顫抖,書散落一地。繼而是日軍對學生的追擊,鏡頭運用嫻熟,還是快速剪輯,並以特寫居多,撕破的棉襖,推搡的雙手,掙扎聲,尖叫聲。恐怖氣氛逼人,原來的抗日片中,類似情節也是看過的,都沒有這次驚心,張藝謀影視語言用的及其純熟,才達到了這個效果。類似的驚心,我只在托納多雷的影片《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中見到過,瑪蓮娜在廣場被眾婦女群毆的那段。

   在翠花樓的那場追擊,恰好相反,以長鏡頭為主,豆蔻姐妹倆,一路狂奔,鏡頭以主觀鏡頭的形式,一路追擊從馬路上追到翠花樓上,然後又在樓上饒了倆圈,鏡頭始終沒切換,讓人覺得迫在眉睫,心懸一線。直到最後豆蔻跳入湖中,才換了下一個鏡頭。這種鏡頭十分難拍,不容有一點閃失,不然就得重來。想必,兩位演員跑了不知幾十遍才拍成的吧。

    看來,老謀子沒有要專門把日軍拍的殘忍的意思,只是以前大家看的國產爛片太多,影視語言根本沒用到位所致。突然,看到這麼精心的影視語言就覺得慘,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人說,老謀子在宣揚情色愛國主義,這更是無稽之談,第一、這片子唯一的床戲,就是貝爾和玉墨那場,滿共不過十幾秒,而且自然而然,情節所致,又沒露點,何謂情色?您就看了這十幾秒的床戲,就覺得情色,請問您看片時把注意力都放哪了 ? 如果這就算情色的話,那《鐵達尼號》簡直應歸為黃片了! 愛國主義?你太小看這部片子了,我已在前一個日誌中說過了這個片子很國際化,說的是人性,是人人生來平等,不是狹隘的愛國主義。這個主題,比你認識的愛國主義要高得多。所以說,哪來的情色愛國主義?

        還有人,認為煽情,我覺得還好吧,影片還是比較克制的,你看《辛德勒名單》那段,主人公拿著一個領代扣,哭哭啼啼,說是還可以再救人。那才是煽情,可它依然是偉大的作品。而《十三釵》的煽情程度遠不及《辛德勒名單》,怎麼就成爛片了?即使真的煽情,影片總體質量也不會因為有點煽情而下降的。

        當然,也許有人是因為老謀子,曾拍過爛片,就斷定這個一定也是爛片,就像你娘生了你,還生了一個腦子有問題的哥哥,然後就有人指著你說:「這小子,肯定也聰明不到哪去!你看他哥哥那樣!」。有這邏輯嗎?

     說不定,還有一個更為不可告人的目的是那些人不願承認的,那就是別人說好的東西,自己偏說不好顯得自己比別人有文化。其實有沒有文化不在乎你否定多少東西,而在於你讀懂多少東西。當然,或許,那些人從來也沒這麼想過,如果真是那樣,您就全當我是以小人之心度您君子之腹了。

     我看網上的異議,也就這些了,如果還有,儘管拿出來,我可以繼續鬥,反正我是站在張藝謀一邊的。

        但我可以聲明,我不是給老謀子拉票的,他也沒請我看電影,票錢還是我自己出的。我唯一與他有的聯繫,就是我倆都姓張,如果這點聯繫能讓人聯想到我和他有點什麼拐彎親戚的話,那麼文藝界當年有名的「二徐之爭」,是否算是徐志摩對徐悲鴻的大義滅親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