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格物人

2011-12-19 22:06:47

好萊塢離南京有多遠?


救贖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為了某種世俗價值而捨生取義。正如這部電影裡的眾生:
秦淮河的風月女子為了完成自我救贖而捨身赴死;
國軍士兵為了家國戰死沙場而殺身成仁;
美國「二流子」貝兒,因為受感召而獲得勇氣和責任。
生存的困境,反而成為自我救贖的契機。
那些信主的人,當然應該在磨難之前堅持自己的操守和信念,顯現主的恩典,象許多的聖徒做過的一樣,於心如慨然捨身之間傳達愛的感召,於高貴的自我犧牲中完成救贖,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因此觀之,這部電影的核心,不是朱大可所謂的情色愛國主義,而是事關靈魂的拯救及其掙扎。可喜的是,這部電影是類似抗戰題材跳離民族主義語境和戰爭反思路徑,進入個體自我救贖追問方向的有益嘗試,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對歷史包袱的合理解脫。

南京

對於熟悉那段歷史的絕大多數中國觀眾而言,電影裡的金陵,即便通過方言對白和還原度極高的城池營造真實感,仍然只是成為這一系列拯救或被拯救故事的一種幫襯的背景。相較於張純如眼裡的南京,電影裡的故都,的確有種做作的真實,這種做作,使得電影所依託的史實與所營造的時空本身盡顯矛盾。於是,六朝故都,就這樣飄浮地存在著,情節看似皆有出處,卻並未真正站穩在歷史的大地上。而這種虛軟無力的感覺,大大沖淡和稀散了歷史事件本身的力量,也多多少少令有些民族主義情緒的人不快。這方面的弱點,陸川的<南京南京>卻不存在.相反,陸川的寫實主義,因為用力過深,讓他的電影子乎出離了電影,成為價值表述的阻礙。
相反,比南京更為真實的,是那座有堅固的外表和五彩玻璃的天主教堂,裡面不時響起的聖詠,夾雜著一些秦淮小曲。這裡,給所有人的拯救和掙扎,搭建起邏輯的起點和發展線索的原點,強烈的宗教式的憫世情懷,深入靈魂。從這個意義上說,英格曼神父的天主教堂,也許比金陵更真實。它,才是這部電影那個深刻的核心,至少從好萊塢的眼光看是這樣。這是不是嚴歌苓同學們的「陰謀」呢。

商業

這部電影是典型的好萊塢式。這樣說,不是對張的輕蔑而是對他的稱讚。本質上說,電影產業的發展基礎,是商業化的興盛。中國電影目前已經跨過從政治工具到回歸商業的過渡階段,正在曲曲折折地向世界進軍.而要進軍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化水平,也是商業競爭的應有之意。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同學通過這部電影的水準已經能夠證明,他目前已經成為翅楚,他已經找到方向。相信,其他電影從業者將會很認真地學習這部電影的套路:破除市場界限的合理的英文對白,宗教情懷與人性的救贖思考的合理深度、個人英雄主義、些許性感和幽默,流暢的節奏和精準的表演等等。這是電影之幸還是不幸?當金融權力與電影產業結為當然的伉儷,他們所生的孩子,誰會知道會有多少藝術的基因呢。

風月

說到民國風月,不得不說,這群十三釵的群像,也透出不真實的浮華。俗艷的夜總會,並不能等同於民國的秦淮風月。同時,在百日屠城的緊急當口,早就洗盡了平日鉛華,那裡還有粉氣外露。所以,當張藝謀讓她們衣著不整,浪笑於教堂的地窖中時,我知道,張同學又在搞形象裝修了。其實,要想表現風月之情,想想蔣雯麗在<霸王別姬>的表演,三五分鐘,寫盡風塵,恆久彌新,並不需要太外在的打扮。當然,並不是說張同學表達手段和水平有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果真的還願史實,那些樸素的容顏和緊張的眼神,可能就不好萊塢了,不市場化了,沒有戲劇張力和審美內容。所以,也不能怪朱大可給這部電影扣情色愛國主義一個大帽子。如此高敏感度的歷史事件,如果僅僅從市場需要出發,就進行想當然的修改和打扮,結局往往都是令人不快的。不過,這部眼光向外的電影,如此作為,到也可以理解其中的苦衷。

陳喬治

陳喬治讓我想起一週前無意間在基督教期刊<天風>讀到的一個故事:歌手張信哲因為父親的原因熟悉了基督教,又因為幾次神蹟的顯現,引致自己從起初懷疑到最後的堅定。可見,信仰之事並未簡單和輕率就能篤定。
對於陳喬治這個孤兒來說,英格曼神父就是他的再生父親,也是他的精神支撐和導師.當神父被日軍炸死之後,他勇敢地成為一個繼業者.弱小的身軀里充滿堅定的信念,為了救出教堂裡的女生,完成神聖重託,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在快要成功的最後一刻,為拯救女孩而勇敢地赴死,完成了悲壯的殉道。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是理解這種抉擇所包涵的精神力量的。所以,當陳喬治決定扮女人替女生赴死,帶上滑稽的頭套時,觀眾發出了陣陣笑聲。我知道,他們只是想到了男人扮女人在形象上的可笑,卻因缺乏對宗教意義的了解,沒有悟到這裡面所包涵的神聖和壯烈和宗教情懷,這讓我有點難過。
如果說,十三釵以身取義,是在世俗道德倫理層面達到自我價值的修正,而陳喬治捨生取義,卻是完成神父死前保護這群教會學校女生的遺願而抱定赴死。作為宗教價值來判斷,這種行為,幾乎完全不輸於史上諸位聖徒的義舉了。為了主,為了愛,為了靈魂得救,這一刻,陳喬治並不寬厚的身軀里,閃現高貴的靈光,令人動容,而他,僅僅還是個孩子。此刻,作為一個並不信主的人,我完全讀懂了裡面的含義。
這讓我眼裡充滿了淚水.

後記

這篇觀後感,是出於被陳喬治感動而做,也是出於對Y同學的感謝而做.沒有他贈票的義舉,我也許不會到電影院去湊這個熱鬧的。網上聽說男主角幾天前和CNN看望一個姓陳的盲人未果很是鬱悶發了幾句牢騷。我心想,他不小心又成了男主角了,只是這次是在現實生活中。現實生活,永遠比那些看似熱鬧的電影更加精彩和有趣。

(轉載請註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