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喵二白

2011-12-20 00:51:23

《金陵十三釵》對於原著小說的改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想討論的主要是《金陵十三釵》對於原著小說的改編。電影對於小說的改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改編書娟父親的角色,改編書娟與玉墨之間的關係。
2、 將原本的主要角色英格曼神父去掉,加入全新的角色——約翰
3、 將老顧刪掉,並降低陳喬治的年齡
4、 對中國軍人形象處理的變動
     
      其實還有一個改動在於小說的敘述視角是「我姨媽書娟」,電影中則直接採用「書娟」的視點,這樣的改變更容易讓觀眾移情,也更適合電影的敘述方式。小說是一部純女性視角的作品,選擇書娟做主人公是因為書娟的父親曾與玉墨有一段感情,致使書娟的母親不得不和她父親一起去國外,希望可以藉此讓書娟的父親忘記玉墨,誰知就在這段時間南京失陷,所以在書娟心中有兩種恨——一是對父母拋下自己的恨,二是對於玉墨的恨。而且作為一個剛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她還對自己女性的身份,女性的身體懷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她對自己的身體有好奇,但更恨自己竟然和這些妓女一樣有著「骯髒」的肉體。至此,我認為小說中書娟的性格是非常豐滿的。但是電影為什麼要對這一關係進行改變呢?我猜測大概是因為張藝謀並不想講一個關於「仇恨」的故事,他所塑造的女學生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但他堅持認為她們是單純懵懂的。但我卻感覺也許一開始仇恨夾雜著厭惡的感覺到最後轉變為理解和感激,這種設置帶來的衝擊力更大。
    
      電影中的書娟未免有些太「英雄」了,似乎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她挺身而出,都是她大義凌然——她不願和父親一起離開南京而堅持要和同學同進退,她看見玉墨等人藏在地窖便毅然引日本兵上樓,小蚊子不慎跑出來也是她化險為夷,甚至最後也是她帶領大家跳樓。而且她為什麼會有這樣勇敢剛強的性格我們卻不得而知,她甚至還有一個那樣謹小慎微的父親!這就使這個人物未免顯得太平面了。而且小說中書娟一直偷窺玉墨是因為她對玉墨充滿仇恨,但又有著情不自禁的好奇,所以她眼中的玉墨又放蕩,但又美麗。她甚至想為自己的母親用烙鐵在玉墨臉上留下一塊疤。但電影中的書娟對玉墨的感情卻顯得太單一了,與其他的女學生並沒有形成區別,所以她為什麼一直偷窺玉墨就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從她眼中看到的世界像是一個女性視點所看到的,但是由於沒有深人人物的內心,這種女性視點顯得有些半生不熟。這直接導致最後浮現在書娟眼中的幻想和現實區別不大,而刻意的慢鏡頭又讓人有些牴觸。

     電影打破了這種女生與女人之間微妙的聯繫,使玉墨的形象未免也單薄了幾分,為了彌補這一點,並且加強整部電影的衝突與戲劇性,電影加入了全新的人物約翰。相比小說中一直正義無私的英格曼神父,約翰是一個更為複雜的人物形象,甚至成為整部電影的主人公。約翰的作用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由於對老顧的刪除和陳喬治年齡的改動,所以這兩人身上一些與嚴肅戰爭格格不入的「二流子」氣息就被轉移到了約翰身上,這樣「對教堂的褻瀆——教堂的神聖」、「戰爭的殘酷——得過且過的麻木」的矛盾衝突就被保留了下來,他甚至還承擔了中國軍人對妓女,對肉慾的渴望,可以說,他幾乎承擔了小說中一切中國男人的「劣性」。
 
     第二、約翰性格的改變使這個人物充滿人物弧光,他的意志力與慾望也成為推動故事前進的一個主要動力,可以看出導演和編劇對「約翰」寄予厚望。他作為電影中第一個發生轉變的人物給之後十三釵的轉變起著「帶頭」作用,而且他們努力把他設置成一個多層面的人物,在他身上加之了一組矛盾的自覺慾望和不自覺慾望——想要活下來,又想保護女學生。所以這一人物的關鍵之處就在於,人物如何實現轉變,他不自覺的慾望是怎樣戰勝自覺慾望並成為最終的自覺慾望。然而正如大家所詬病的那,導演和編劇對於這一轉變的處理不盡如人意。他們的設置意圖如下:
      首先日本兵衝進來的時候約翰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想要躲進衣櫥里。但他發現自己身上正穿著神父的衣服,所以意識到自己並不用害怕。接著聽到日本兵追逐女孩的聲音,他終於做出決定要保護這些女孩。
      他為什麼能夠做到從「自保」到「保護他人」的轉變呢?電影在後半段努力給出的解釋是,他有一個已經去世了的女兒,如果她還活著,就像那些女學生一樣大。這個解釋是否給予人足夠的動力完成這一轉變?看大多數觀眾的反應,答案是沒有。不僅是動力不足,我認為也許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解釋的位置安排的並不合理。像我們熟知的「伏筆」,對於一個問題比較高明的處理也許在於把答案放在問題之前,這樣在觀眾感到驚奇並追問「為什麼」的時候就會立刻自己回到前面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處理不僅顯得故事設計更為精巧,觀眾的心理也得到了滿足——他們是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而將答案放在後面只會讓觀眾被動的等待解釋——很遺憾,電影並不是關於解釋的藝術,而是展示,你展示給觀眾一個世界,對他們充滿信心,讓他們自己去理解。

     為了更深刻的表達人物真相(即人物的本性),導演和編劇又為他設置了一個選擇——在他出門尋找豆蔻和香蘭的時候遇見自己正準備逃難的朋友。這時他又面臨的那個同樣的選擇——自保還是救他人,顯然這一幕的力度還是有些不足。其實之前約翰在街上看見那些赤裸的女屍就是在為這一個選擇積蓄力量,但這樣的積蓄還是顯得有些不夠。因為約翰出來找豆蔻本來就是很不情願的,有這樣一個機會他完全可以一走了之。我想也許把他遇見他朋友安排在他見到豆蔻和香蘭的慘死之後會,這樣的選擇會更艱難,更可信——因為他見到她們的慘死,終於切身的感受到日本人的殘酷,所以他才會堅定的留下來想要保護女學生。

     對於中國軍人形象的改編就不是張藝謀所能控制的事了。因為由於某些原因,對於軍人帶有負面色彩的描寫是不允許出現在大螢幕上的。所以張藝謀作為一個導演,也許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他是非常懂中國觀眾,是非常聰明的。

     他明白大家想要什麼,明白XX不允許做什麼。用一句文藝的話講,他非常會帶著鐐銬跳舞。我相信以上我講的這些小道理他不會不知道,但他為什麼採用了現有的改編方式,是因為他要把整個故事概括在自己的個人風格之下,得到審批,贏得大家的喜愛。他擅長講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他很懂得把握故事的進度——他的故事在歡笑和恐懼的兩級擺動。「緊張和鬆弛之間的交替就是生活的脈搏」,所以《金陵十三釵》給大家帶來「笑中帶淚」的感覺。他所添加的「香蘭」是一個非常張藝謀式的角色,她充滿女性的特點,帶著女性的小脾氣,展現給我們張藝謀的小聰明。而書娟爸爸「漢奸」的形象則是近年來電影中非常常見的灰色形象。(《葉問》《南京!南京!》《十月圍城》中都有類似的角色)。

      但是有時候,這個「聰明」的張藝謀反而讓人懷念《一個和八個》中被刪改的張藝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