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767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了了

2011-12-20 17:46:00

原諒張藝謀吧,他盡力了,也不過如此。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零點的北京沒有預想的冷。我第一個衝出《金陵十三釵》散場的人流,身上留著影院的餘熱,圍脖拿在手上,雙手伸在風裡舒展一下身體,並不感覺冷。
所以我想那年的南京也沒有冷到在逃命時還要帶著圍脖。

張藝謀一定在試圖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比命還重要。比如逃命時帶著的圍脖、花衣服、箱子,比如冒險去取的琴弦、耳墜和貓。
我想像中的張藝謀,眼中含著熱淚和曖昧,對著他的攝影機說:
「親,我不會丟下你一個,永遠不會。
這是我們的約定,一生、一世、一輩子的約定。
我會守護你,機機。」

這部反邏輯大作從第一秒就開始挑戰你的智商,我不是指第一個鏡頭那群逃跑的孩子居然都戴著圍巾,我是指第一行字幕,當Christian Bale的名字出現在大螢幕上,後面居然赤果果地加了一個括號「美國」。
如果你見過任何一部外國電影的演員表要在演員後面標出國籍的話,少抽大麻,您產生幻覺了。
所以說,這電影的土鱉的氣質從電影第一秒就生根了。

紅高粱發家的張藝謀從英雄開始花了十年逃避身上的土鱉氣質,可是人生就是這樣,環境和歲月烙下的土氣張藝謀你個生長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的中國導演擺脫不了。
從《英雄》開始到《三槍》,張藝謀的敘述能力逐漸跌到谷底,然後從去年的《山楂樹》開始到今年的《金陵》,丫總算是反彈了一下。
現在他很努力地要講好一個故事,很多人也認為這次他終於講圓了一個故事。我只能說這些人對故事的要求太低了。

因為這部電影體現出張藝謀的根基不深,或者說深深地歪了。把幾個故事通篇串聯起來、邏輯沒太多硬傷、敘事基本完整,這些他很努力在做在學,但可惜還未達標。和大多數近年受到好評的國產電影一樣,《金陵》有幾處零散的亮點體現出導演的才氣或學習能力,但支撐起整部電影的邏輯和細節經不起推敲。不,不用推敲,顯眼如天安門城樓的毛主席像。
比如拿兄弟衝鋒炸坦克……我真不理解這個顯示我國軍人之壯烈的慢鏡頭還有什麼邏輯可言。你們不是跟樓上呆著嗎?反正都是要死,您能從樓上跳下去「空襲」坦克嗎?非迎著炮火從正面衝,張指導是在侮辱國軍智商吧,黑國軍也不帶這樣兒的。
於是炮聲響了,槍聲響了,一、二、三、四、五、六、七……衝過去炸坦克的兄弟們犧牲了……哎?我記著佟大為那副手開打前說隊伍只剩十幾人了吧?這打到炸完坦克好像已經倒了十幾個弟兄了吧?這怎麼兩邊樓上還十多個弟兄眼含熱淚呢?果然土鱉吧,小學都沒畢業。當然,張藝謀也可能曾師從於我們學校那位37=2*18教授。
再次見到佟大為的時候,他的兄弟們都不見了,儘管上次我們見到他時還剩好幾個活著的。然後他居然背著一個小孩,再然後他居然說這個小孩是「我們」從路上救的。最簡單的解釋是佟大為有多重人格,否則就他一個活下來的人自稱「我們」,只能再次說明張藝謀「語死早」(語文老師死得早)。
之後天亮了,女人嘰嘰喳喳打起來了,玻璃被斜向下的射入的子彈打穿了,小女孩被穿脖秒殺了,然後Bale同學開窗一望,正好看見日本人打開院門衝進來。這個細節說明,日本人發明了一衝可以打穿厚厚院牆的武器,而且從一樓的高度讓子彈從正常人的身高開始發射,斜向下打入不知是一樓還是二樓的玻璃,射到正常人的身高的位置。或者張藝謀要說了,日本人只是在牆外斜向上鳴槍示威,子彈呈拋物線下落時恰巧擊碎玻璃並打進女孩脖子……也難怪,小學沒畢業是學不到物理的。這樣吧,罰玩《憤怒的小鳥》300遍!
然後鬼子來了,女人逃了,女孩險些被凌辱了,一個臭流氓突然從此變成了巨靠譜的人宛如穿上Batman suit的Bruce Wayne。然後女人們在地窖里無奈、焦急而愧疚,一隻貓也不知什麼時候冒了出來並讓人一眼看出老子以後一定要鬧出點麻煩來。然後槍又響了,亮點來了,狙擊手兼救世主佟大為出馬了。如同之前那張戰役里打倒電線桿來砸坦克的場景出現了,狙擊手打爆地上的手榴彈來殺傷對方士兵。這裡體現出張藝謀的學習能力,因為這些鏡頭最常見於那些動作電腦遊戲裡:打爆敵人路過的油氣罐炸敵人、打掉敵人正在過的鐵索橋讓敵人摔下去,當然,還有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角一人單挑一群荷槍實彈的敵人。
最後瀕死的佟大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布下了那個邏輯上根本講不通的陷阱——不知道他一個人怎麼能跟身上帶那麼多甚至能炸垮樓的手榴彈,也不知道他跟敵人交戰的時候怎麼可能有時間佈置那個陷阱,更不知道他的陷阱為什麼只有他被從樓上打掉到樓下才能抻到引信……萬一他沒被從樓上打下去呢?這一切張藝謀都解釋不清楚,於是丫只能用慢鏡拍爆炸開的樓、給炸飛的物品中加一些沒意義的花花綠綠的東西只為增加鏡頭的美感、用分鏡拍小女孩遙望著戰場的臉。
啊,髒兮兮的小女孩的臉,短頭髮,睜著大眼睛。這是張藝謀的經典鏡頭,這部電影裡也出現了好幾次。這是張藝謀比較擅長拍出感覺的一個鏡頭。小女孩暗示著脆弱、髒兮兮的臉暗示著戰亂、短頭髮代表年輕、大眼睛充斥迷茫與無助。《英雄》以前的張藝謀電影裡有很多類似鏡頭,當然別的電影裡也有類似鏡頭。

類似鏡頭,這是除了脆弱的邏輯之外另一點體現出土鱉氣質的地方。這部電影有太多的鏡頭讓人似曾相識。旗袍女子扭屁股走遠、妓女脫衣時解扣、裹胸的分鏡(這部份我身後的男觀眾居然讚嘆「嘿,這細節!」請您去看AV吧,這種細節更多更細。)、臨死時「打雷了下雨了趕緊收莊稼」這種被重複過一萬遍的台詞……哦,當然還有永遠屬於「南京片」或者更進一步「抗戰片」的派系劃分:一個愛國的壯烈犧牲的中國男人、一個友好的靠國籍救人的外國男人、一個堅強的中國女人、一群如狼似虎的日本兵、一小撮「有良知」卻改變不了什麼的日本兵以及一個戴眼鏡有苦衷投靠日本當漢奸的中年胖子……一看電影裡莫名其妙蹦出隻貓我就知道它肯定要暴露某個妓女;一看冒出個戴日本袖標的白胖子我就知道丫是個有苦衷的漢奸;一看John給玉墨化妝我就知道這倆要上床。傳說張藝謀那幫導演大學期間一天三部電影狂看,現在看來,那種做法的結果是張藝謀(包括絕大多數中國導演)對很多拍攝套路很熟悉,真正拍起電影來能迅速從腦海里摘取一大堆鏡頭和劇情設定,也有迅速吸收、學習新電影手法的能力,但屬於自己的原創性東西太少。這樣拍出來的作品也太套路化、太predictable。
這和為了高考寫好作文背三十篇樣文是一個道理。這樣永遠出不了有靈魂的作品。
當然,張藝謀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或多或少還有一點半點的原創性。稍後再表。
過於直白的對白也讓張藝謀流露出高考作文般的功底。在豆瓣看《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簡評的時候,有人引用到:「本質上是在探討自身的隱私和嗜好能在多大程度融入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之中…………如何在含蓄與直白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問題。」文學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內心的認知,即「自身的隱私和嗜好」,然而作品的受眾是大家。能讓大家理解和欣賞的程度便是「能在多大程度融入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之中」的問題。也就是說,作品的表現力「如何在含蓄與直白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問題。」
《金陵》的對白大多流於直白,然而某些劇情又過於模糊。
比如張藝謀試圖說明女孩和妓女兩派是如何接納對方的。在日本兵打死女孩之後,有幾個妓女對女孩說了些抱歉的話,但當時的氣氛真的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她們口頭不道歉觀眾也知道她們心裡是愧疚的。把那些道歉都刪掉只留下最後玉墨的「謝謝」,感覺更好。
後來妓女們幫了女孩們什麼事,類似的場景,女孩們表情很到位,很感激地看著妓女們。這時候台詞來了一句:「看來這些妓女們也沒那麼壞。」……多餘了,看她們表情就已經知道她們怎麼想了。
可以說張藝謀在努力地把故事講通順,所以有些台詞有些話寧可說透也不願模糊了。
可是我怎麼就沒看懂玉墨和John是怎麼好上的呢?中間唯一有些轉折兩人關係的感情戲是玉墨跟John講了一點小時候的故事。
這就能讓玉墨是喜歡上John?感情敘述得不夠充分。
還有讓妓女們替女孩參加表演,女孩們逃跑這個計劃,似乎直到第二天給男孩打扮時才說。我以為妓女們還有回來的可能,因為我不知道卡車居然修好了,這也沒交代清楚。
不可否認《金陵》還是有不少亮點。首先它體現了張藝謀時不時能出彩一下的取材角度,避開了《南京,南京》那般過於宏大的背景,集中在特殊的女性群體:學生和雞。南京大屠殺的特殊歷史背景、老外帥哥、妓女、小女孩,這背景設定想不擦出火花都難。張藝謀拼湊元素方面是高手,從奧運開幕式就能看出來。至於故事本身嘛,他套用一些套路簡單串聯一下就能看。類似的比如說《山楂樹》,美麗的鄉下、絕症高帥富、漂亮大姑娘,想不出催淚故事都難。
我們知道張藝謀這個年齡的成功中國人大多在受教育階段沒受太多西方影響,整體比較鄉土化,比知識比見識是比不過他們的後輩的,可是經歷過那個鬥爭的年代,人很皮實、很靈活、很有小聰明。張藝謀、馮小剛之流的小聰明就在於善於學習。從早些時候開始引入床戲,到這部電影的一些似曾相識的分鏡和情節,比如剪刀從畫面左側剪到右側之類、美女挑逗帥哥、上述的仿電腦遊戲的情節,還有如印度電影一般插入一段完整的歌舞《秦淮景》。
至於專屬張藝謀的風格,也就是我之前說的張藝謀或多或少的原創性,就是他的攝影。不愧是攝影出身的導演,就算爛如《三槍》的片子,丫也能拍到幾張很美的風景。這部也不例外。有一秒的畫面是綠水邊的破戲樓,還有之前提到的髒兮兮小女孩的眼神,都是張藝謀攝影的美。但這種總共不超過20秒的「風格」……沒有也罷。
最後的大亮點是整部電影的氣場。不是氣質,氣質很土鱉,有種《愛情買賣》的風騷。也不是節奏,節奏感很一般。氣場,整部影片瀰散的那種壓抑、絕望與無奈的氣場。有人說看完憋的慌,感情很壓抑卻缺乏高潮來宣洩。確實沒高潮,老謀子不知道怎麼高潮,只懂前戲。因為這種壓抑感不是他的劇情帶來的,劇情根本爛得一塌糊塗經不起推敲,壓抑感如前所述,來自題材、來自背景設定。講南京大屠殺中的女人就不可能拍不出情感壓抑的電影來。可是劇情漏洞百出,你怎麼要求他高潮?舉個俗例子形容這電影。好比一高帥富來跟你做愛,你乍一看巨有性慾,可是丫連前戲都搞不好,你看著丫長那麼帥,可滿腔性慾就是得不到發洩。這片子實在拍得陽痿,沒加「太」字是因為不如《山楂樹》陽痿。所以很多人看完這片子覺得不錯,但總歸缺點什麼。對,陽痿的男人就算再性感,能滿足你嗎?
啊,說到sex,John和玉墨最後幹得那一炮實在是又一個神邏輯之處。當時大家都排隊等你化妝呢,你倒好,跟人家搞上了。更逗的是,他倆搞完之後大家都沒問:「哎,怎麼那麼慢?我們等這麼半天。」我覺得只有可能John是個快槍手,張藝謀在這裡再次腹黑了。
總之,然而,終究,張指導是盡力了,盡力排出了一部算是自《英雄》以來他個人最能看的一部電影。
如果有人說這是這幾年來最好看的國產電影的話,《十月圍城》、《武俠》、《那些年》,無數好電影,包括同題材的《南京,南京》,
都瞎了。

PS:
豆瓣的影評看來沒有回覆鍵,無法回復一些那幾位非水軍的寶貴評論。
觀影歸來半夜塗抹的一篇影評被一大片水軍頂了,是件有趣的經歷。
或許那天半夜寫作說得不是很清楚。《金陵》是部不錯的電影,但僅此而已,遠遠談不上那篇被頂的最多的影評說的「要是《十三釵》都拿不了奧斯卡,我覺得中國人從此再沒必要湊熱鬧了。」
那篇影評的作者之所以那麼喜歡張藝謀,是因為她和張藝謀一樣,或許心裡有很多想法,或許想努力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許作品整體的情感把握還是可以的,但稍微摘出一兩個片段,平庸,或者沒法看。
「要是《十三釵》都拿不了奧斯卡,我覺得中國人從此再沒必要湊熱鬧了。」「這絕對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等等,不像是正常思維的人會說的話。
同樣,士兵迎著坦克炮火送死、妓女逃命還塗脂抹粉帶一堆行李等明顯硬傷讓這部電影常常讓人感到為藝術而做作、感到情節推動有些怪異。
何況這部電影即便在情感方面也毫無創新之處。南京、婦女、強姦、死亡、亂世愛情,張依舊在用這些奪人眼球的元素來當賣點。看到軍人戰死、看到女人被強姦,我們自然心中有一股仇日情緒。看到一批人替孩子們赴死我們自然會感動。
可是看完之後,義憤填膺與揪心一遍以後,還留下什麼?
對日本的仇恨?對妓女的新認識?
有個朋友看完之後跟我說:「看完發現妓女也可以是好人。」
這是廢話。妓女當然可以是好人。如果看完這電影您最大的感受是這個的話,那麼我容忍您誇張地讚賞這部電影,因為您是會根據職業歧視別人人格的人那。
南京大屠殺、心地善良的妓女這些題材也不少人拍過了,張並沒有給出強於那些人的表現,甚至如我文中所述連人物設置都雷同。
劃分經典電影和不錯的電影很難,但區別不錯的電影和平庸的電影很簡單。一部不錯的電影總有那麼一兩句台詞讓你想截屏留下來,或者那麼一個表情那麼一個場景縈繞在你腦海里。
張藝謀努力地去創造那麼一兩個場景,但我想正如很多人感覺這部電影沒有高潮,其實正是沒有那麼出彩的場景罷了。
更別提和《辛德勒名單》這種經典作品比了。
至於這篇文章下面有人意思說《十月圍城》、《那些年》沒法跟《金陵》比。《十月圍城》時間久了印象淺,但單從故事的嚴密性和節奏感來說,要明顯強於《金陵》。看過《那些年》則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些對青春和愛情的思考,確確實實會想到一些東西。那總要比發現妓女也可以是好人要更高層次一點吧。

最後記錄一下本文下面目前最有意思的一句評論:「樓主SB,不想罵你」 當然後面的省略了。
沒邏輯的人喜歡沒邏輯的電影,原來事情就這麼簡單,這篇文章也算是白費口舌了吶。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