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賴耶識

2011-12-20 18:40:11

金陵十三釵的得與失


                      
   今晚看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被老謀子視為近二十年最耗心血、最傾注精力的作品,其製作成本之高昂靡費、創作團隊之浩大精良應當說在大製作高歌猛進的當今國內影壇也是無出其右的。張藝謀此部苦心孤詣、殫精竭慮、耗時四年的電影被視為張藝謀力求振衰起敝,重回巔峰的正名之作。雖然上線之前,許多影評及媒體並不看好該片,認為老謀子早已夕陽西下、廉頗老矣,僅靠點殘氣流名抱殘守缺,依著張偉平好大喜功的炒作消費著自己頗為可觀的剩餘老本而已。但在看完該片後,我認為《金陵十三釵》確實可算老謀子近十年來的最佳作品,也應是國內「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中的拔尖者。
  《金陵十三釵》悲劇敘事機理比較清晰:南京被日寇佔領時,由女學生和妓女組合的一群女子受困於一座教會學校,其行為動機皆是逃離南京,其共同面對的危險是日軍的性侵犯,他們唯一的幫助者是一名美國殯葬師。現實的困境讓他們必須以一部份人的犧牲來換取另一部份人自由,面對困境抉擇出現了,矛盾出現了,如何取捨。女學生代表的是民族的尊嚴(所以中國軍人以死保全),而妓女代表的是美與愛(站在拯救者約翰的立場),黑格爾說過當兩種都具有價值的意義發生衝突時,悲劇的美便呈現出來,所以當妓女代女學生慷慨赴宴的時候,本片的悲劇價值便昇華出來,進而呈現給觀眾一種美的感覺。而當這種美呈現出來的時候,本片的韻味也就體現了。
好的故事不僅要有外部情節事件的矛盾衝突,更要有人物性格自身的衝突,這樣,角色形象才會豐滿,故事情節才會跌宕起伏,戲劇張力才能厚積薄發。《金》片中,老謀子在主角性格渲染上一改《山楂樹之戀》中高大美好的平面化角色設計,代之以復合立體的性格塑造,以約翰為例,他是個貪財的的殯葬師,其到教會學校的目的無外收屍撈錢,並且此人還嗜酒好色,膽小自私,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個本性善良、良知未泯的人,故事開始時,約翰救了兩個女學生就是一例。將這種特色的角色放入一個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時代背景,本身就為情節的發展設下了廣闊的敘事可能性,約翰通過自己的遭遇及所見所聞,逐漸改變了原先的浪子性格,成為了一個勇敢堅強、敢於擔當的勇士。還有書娟的父親,他為了救自己和女兒苟且屈卑為漢奸,但最後他卻以自己的沉默挽救了十二名女孩。通過這樣的人物處理可以使電影的氣質品味陡然提升,這也是該片強於陸川《南京、南京》的地方。《南京、南京》中中國人似乎都是平面化的人,他們懦弱、卑微、麻木,就像一群被閹割的羊,沒有掙扎、沒有反抗,對於自己的遭遇無法改變,甚至沒有改變的動機,男人始終被殺、女人終難逃被奸;整部電影也缺乏有意義的變化,人物沒有變化、情節性質沒有變化,命運沒有變化,而當情節缺乏了有意義變化時,整個故事彷彿就是一場以人體蹂躪為噱頭的「行為藝術」,電影就喪失了跌宕起伏的敘事動力和韋編三絕的故事韻味。相較《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卻在變花上下了功夫,約翰後來變了、妓女後來變了、書娟的父親也變了,雖然這些變化看似都是被逼的,是短暫的,但它卻更真實、更能貼近人性善的實質,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鳴,進而讓電影藝術洗滌人靈魂的功能真正得以體現,實現的是一種正價值的藝術效果。
    另外,《金陵十三釵》還設計了許多有意思的小情節,使故事敘事量增大,故事效果更加豐滿。比如,喬治對約翰說沒錢的那段和約翰和墨相互介紹為幼稚園老師那段,都非常的幽默可親,這在張藝謀原先的電影中是很少表現得如這般好的。現代商業電影非常強調主情節下面的支、小情節的設計,它一方面可以彌補主情節線高潮點間隔較久的不足,在過渡場面中製造一些有趣視點,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加深入物性格塑造與暗埋懸念伏筆的作用。經典好萊塢電影在這方面非常講究,但中國電影導演對小情節的設計與植入還很缺功底,要嘛不會用,要嘛就做成畫蛇添足的無厘頭情節。張藝謀在本劇中的小情節設計還是相當添彩的。
    當然,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審視任何電影都會有缺陷,本片也不例外。在我看來,本片小景別淺景鏡頭過多;雖然小景別鏡頭可以加深觀眾的參與感,但缺乏必要的關係鏡頭和大景別景深鏡頭,會使得觀眾對人物及場景在場空間感的形成比較乏力,而且情緒節奏會顯得過於急促和主觀,稍欠舒緩和客觀。其次,從結構設計上講,本片採取了比較簡單的單線敘事風格,雖然比較容易敘事和展開事件,但對於一部史詩電影而言,還是顯得些許單薄,比較小氣,缺乏一種立體層面的多角度宏大敘述風格的鍛造。其實在這部戲裡,有許多線索點是可以另線展開的,比如那位彈琴軍官的故事線索,這個人我是覺得比較有故事可以挖的,他是一個有思想、有信仰的人,他對這場戰爭、對南京、對這群女孩、甚至對基督教應該是有自己的理解,可惜本劇沒有在這些問題上深挖展開 。還有一些場面設計有悖常識,例如被製片方捧為 本劇一大亮點的中國軍人為掩護戰友炸坦克被坦克機槍輪個打翻的戲,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以機槍打擊力量,近距離射擊必然導致人向後翻,絕不可能中槍後向前倒之理,而這種悖論還通過高速鏡頭予以顯示,這就叫人覺得比較矯情造作了;還有化外音用得不是太好,也許張藝謀把「女孩視角」看得太重,過於糾纏於電影陳述人話語的規範性,好像非要女孩畫外音出來才能體現小姑娘的視眼一般,其實這種設計大可不必,一來現代觀眾的審美情趣已經很高了,她不說觀眾也知道是怎麼會事,二來說出來還真就沒勁了,以剛才那戲為例,為什麼非要在畫面中加入書娟 「那時候中國軍人為了不讓敵軍前進,就用自己的身體作掩護,讓戰友怎麼怎麼」的畫外音呢,顯得矯情和說教,有點「主旋律」的意思,大可不必!
    雖然數落了《金》劇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再我看來,該片仍是近期最值得影院觀看的國產大片,除了電影本身製作精良,情節曲折跌宕,內容盪氣迴腸外,《金陵十三釵》中我也鑿實看到了張導的認真與對觀眾的誠意,體會到他確實非常用心的在做這部片子,更在這部片子裡實現了他電影創作上不小的突破,所以這部電影能夠打動人、感染人,才能使我輩等人在觀影後半夜三更仍輾轉不眠,反覆回味,不畏夜寒,奮筆疾書。
一部影片若能於此,我想即應算成功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