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丁丁历险记/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

7.3 / 243,096人    107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史蒂芬莫法特 埃德加懷特
演員: 丹尼爾克雷格 賽門佩吉 傑米貝爾 凱瑞艾文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魔@優雅穿梭

2011-12-20 22:30:23

丁丁:走在國王前面的大使


 美國導演史匹柏的新片《丁丁歷險記》,正勾起很多「丁丁迷」對漫畫書《丁丁歷險記》的共同記憶。

    漫畫人物丁丁像魔法師一樣,鬧得比利時財政部部長坐不住了,正在開歐元區財長會議的部長中途離場,去看影片《丁丁歷險記》首映。

    「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丁丁。而要論在民眾中的聲望,我惟一的對手也只有丁丁。」說這話的人是戴高樂,丁丁曾捕獲法國這位總統的心。

    誕生於1929年的漫畫人物丁丁,粉絲幾乎遍及世界。他們沒有國別,從比利時國王到法國總統戴高樂;也不分年齡,從76歲高齡的中國漫畫家繆印堂,到書店裡捧著《丁丁歷險記》愛不釋手的小學生。他們都是丁丁迷,從迷上漫畫裡的丁丁開始,他們在現實中也記住了作者埃爾熱。

---------每個細節,都經得起時代和科學的考驗-------------------

    當丁丁開始第一次冒險旅行時,作者埃爾熱還是個22歲的小伙子。他當時剛進比利時《二十世紀報》報社,編輯派給他的任務是每週一版連載多格漫畫。為了交差,埃爾熱創作出這個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小記者丁丁——穿著藍色毛衣、褐色燈籠褲,頭上頂著一小撮捲髮。

    埃爾熱用初戀女友的名字米盧,來稱呼丁丁身邊那條形影不離的小狗。那個耳朵背腦筋靈的向日葵博士形象,則來自他的一位物理學家朋友。漫畫裡還有一個嫉惡如仇、性如烈火的阿道克船長,他雖然是「世界海員戒酒協會」主席,但其實是個嗜酒如命的酒罐子,常常魯莽地擼起袖子打架罵人。

    後來,熱心的丁丁迷專門建起一個網站,收集船長所有別出心裁的罵人話。還有一些丁丁迷則在現實中,開始模仿丁丁去旅行。《光明日報》駐瑞士記者劉軍曾在休假期間,沿著漫畫中丁丁在日內瓦的冒險足跡,重走了一遍。

    結果,他找到了漫畫裡面的各種場景——丁丁住過的酒店,走過的街道,住的房子外面的柵欄,甚至漫畫中虛擬國家的大使館都有原型。

    粉絲們會如此狂熱,應該是埃爾熱所不曾預料的。其實,在剛開始創作《丁丁歷險記》時,剛入行的埃爾熱挺愛偷懶。他把原型是「剛毛獵狐梗」的小狗米盧設定為純白色,這樣畫漫畫時就不用上色。他把原型一米九的高個子朋友畫成矮個子博士,自稱為了「節約畫紙」。

    那時候,週四就要發稿,但作者在週三晚上還不知道該讓丁丁去哪裡冒險。他更不知道,他筆下即將開始旅行的丁丁,將影響遍佈世界各地的幾代人。那些捧著漫畫書看得津津有味的讀者,跟著丁丁走遍世界,第一次知道金字塔的模樣,看到二戰期間上海街頭的三輪車伕,甚至一起飛出地球降落在月球表面……

    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追隨著埃爾熱的想像力,在精神世界裡馳騁。但作者埃爾熱並不是一個無視現實、異想天開的人。

    「埃爾熱在創作丁丁時非常嚴謹,裡面很多場景甚至每一個人都有原型。」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版權編輯孟令嬡說。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直到今天還能找到埃爾熱筆下所畫的廣場和跳蚤市場。

    劉軍拿自己拍下來的照片和漫畫比較,驚訝地發現:幾乎每個場景都一模一樣,連旅店裡面的房間設計都毫無偏差。

    更令人吃驚的是,埃爾熱的嚴謹不僅僅止步於嚴格對照現場照片作畫這麼簡單。在人類首次登月前近20年出版的《月球探險》中,他詳細描繪了火箭的樣子,還勾勒出丁丁一行人登月的場景。

    「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登月,但漫畫裡出現的很多場景,在20年後人類真正登月時都出現了。比如發射火箭要倒數計時,火箭發射升空後的運行軌跡,甚至火箭的模型,都和現實場景差別不大。埃爾熱真是了不起!」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教育編輯部主任李橦說。他負責《丁丁歷險記》中文版的編輯工作。

    當然,埃爾熱並非了不起的預言家,他只是事前為此做足了功課。後來人們才知道,為了畫這個關於「月球」主題的漫畫,埃爾熱找到從事太空研究的朋友,認真地學習資料,還按照圖紙做了一個火箭模型,讓真正的太空專家評判是否符合標準,根據反饋反覆修改。直至完全搞明白登月的細節,他才開始作畫。

    「《丁丁歷險記》能夠這麼多年暢銷不衰,一個原因就在於埃爾熱的嚴謹和認真。《丁丁歷險記》並不是一部簡單依靠想像力和幽默支撐的故事,漫畫裡的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時代和科學的考驗。」李橦說。

------------- 在漫畫背後,還有一個中國人的名字-------------

    這部讓不少人拿起來放不下的漫畫書,李橦如今天天都能看到。但是在他小時候,這根本不敢想像。

    李橦第一次知道丁丁,是在1984年。當時地攤上有好幾本丁丁漫畫,初中生李橦一眼就看中了其中的《藍蓮花》。他還記得,《藍蓮花》封面上的丁丁戴著圓頂帽子,穿著唐裝,騎著自行車,背後的牆上還用漢字寫著「打倒帝國主義」。

    李橦咬牙掏出辛苦攢下來的8毛錢,果斷買下這套分上下兩冊的小人書。為了買到這件「奢侈品」,李橦此前多次「忍住嘴饞,不吃冰棍」,這樣每次可以省下5分錢。

    不少人有和李橦類似的省錢買書經歷。在「曬出你的第一本丁丁」的帖子裡,丁丁迷們回憶:「小時候沒錢,買不起,我是坐在電影院漫畫攤前小椅子上看完的」;「本人1978年生人,念小學時本地的新華書店有小人書,纏著爸爸給我買書,好懷念啊」;「小學時學校發報紙,好像叫《中國少年報》,上面有丁丁的連環畫連載,當時我看的是《藍蓮花》,一下子就迷上了」。

    當年曾同樣津津有味看丁丁漫畫的李橦,長大後漸漸發現,在丁丁的歷險故事背後,還有更傳奇的故事。比如,那本讓他一見如故的《藍蓮花》背後,還有一個埃爾熱原本堅持聯合署名的中國人的名字——張充仁。

    「在畫《藍蓮花》之前,對我來說,中國不過生活著一些似人非人的居民……但後來我發現了一種完全不了解的文明,同時我也意識到了一種責任……因為他(註:張充仁),我更加懂得友誼、詩歌、自然。」埃爾熱在自傳里如是說。

    在認識張充仁之前,這位工作不久的漫畫家和他的作品,常常帶有偏見。由於《丁丁在剛果》中直接描繪了丁丁在非洲狩獵的場景,遭到一些非洲國家抗議,直到今天這些國家仍要求查禁這本「充滿偏見」的漫畫書。

    所以,當埃爾熱打算讓丁丁去中國冒險時,對中國一無所知的作者決定謹慎行事。幾經輾轉介紹,埃爾熱聯繫上當時正在比利時留學的中國人張充仁。

    張充仁像老師一樣,翻譯李白、杜甫的詩給埃爾熱聽,耐心地糾正他對中國的錯誤印象——相信「止戈為武」的中國人並非野蠻好鬥,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也早已不是滿街大辮子、女人纏小腳、生了女孩直接扔河裡的狀況。

    同為畫家的張充仁,還將中國的「單線白描」技法推薦給埃爾熱。正是《藍蓮花》,讓埃爾熱開創了歐洲漫畫的「清晰線條派」。這一畫派不同於以前歐洲漫畫形式,它講求線條清晰,畫面明快,至今仍是歐洲主要漫畫流派。

    在漫畫內容上,這個中國年輕人也讓埃爾熱進入一個新階段。在張充仁的幫助下,埃爾熱意識到「藝術家的責任是向讀者展示歷史,伸張正義」,在《藍蓮花》中畫出了日本侵華的事實。此後,埃爾熱多次提到,「張為我帶來了『骨』和『風』,『骨』——創作的結構;『風』——中國文化的風」,讓他的漫畫進入了「紀錄片」階段。埃爾熱擺脫了以前隨心所欲的創作模式,開始嚴謹地對待每一部作品,最終成為歐洲現實主義漫畫的奠基人。

    對於張充仁來說,《藍蓮花》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他的報國願望。當年乘坐郵輪前往布魯塞爾留學時,張充仁在廣播中得知「九一八事件」的消息。當時,船已行至印度洋上,離祖國越來越遠。這個滿腔愛國熱忱的中國青年,一個人伏在船舷上灑淚捶胸,悔恨學藝術的自己無力報國。於是,在漫畫裡,還出現了「懷才抱病,何濟於時」這副張充仁隱喻自己的對聯。

    然而,張充仁幫助埃爾熱在《藍蓮花》中畫出日本侵華的歷史真相,並連載刊出後,讀者反響強烈。蔣介石夫人宋美齡還盛情邀請埃爾熱訪華。日本駐比利時大使惱羞成怒,提出抗議照會,要求禁售該書。比利時軍方當時不得不站出來表示,這本連載漫畫「內容太沉重,不適合兒童閱讀」。二戰後,《藍蓮花》被公認為是第一本在歐洲用藝術形象揭示中日戰爭的讀物。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埃爾熱卻無法與張充仁一起分享這種榮譽。1934年,張充仁留學結束,回到上海,兩位朋友失去聯繫。

    此後的45年里,埃爾熱找遍比利時所有的中國餐館,向來自不同省份的中國人打聽張充仁,結果一無所獲。由於從沒有在比利時遇到過西藏人,埃爾熱猜想,張充仁也許在青藏高原,他刊出《丁丁在西藏》,尋找老朋友「張」。有人根據漫畫裡的發音,在漫畫提及的山岩上刻下「張仲仁」三個字。

    「這個筆誤卻讓我深思,越過文字的界限,人類的情感沒有國界,只要是真誠和正義的,不管你的名字如何拼寫,你的人格是不會錯位的。」張充仁的女兒張以菲曾這樣寫道。

    幸運的是,近半個世紀的尋找,最終有了結果。1981年,一架來自中國的飛機載著張充仁降落在布魯塞爾機場。當年曾攜手的兩位年輕畫家,再見面時,均已鬢髮灰白。他們緊緊擁抱,埃爾熱激動得熱淚盈眶,說不出話。張充仁則哽嚥著告訴現場記者:「我們分別了……半個世紀……」

    人們紛紛來歡迎「張」。法語區媒體就此事持續報導了3個月,負責刊印《丁丁歷險記》的出版社,還專門安裝了印刷機,將其命名為「張」,日夜趕印《藍蓮花》。希望得到「張」簽名的《藍蓮花》,幾麻袋子麻袋地送至埃爾熱畫室,堆滿了畫室的走道。據法國文化部統計,在法語區有10億人知道:「張充仁」這個中國名字。

    當時,一位70多歲的比利時老太太,坐在輪椅里握著張充仁的手,對同樣年邁的張充仁說:「《藍蓮花》教我知道了友誼,知道了在遙遠的地方有個迷人的中國,知道了什麼是殖民主義。《藍蓮花》是我送給孩子們的第一本讀物。」

------------ 走在國王前面的大使------------

    而在中國,鐵桿丁丁迷像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家一樣,對每個細節都非常認真地研究。他們收集跟丁丁漫畫發行同期的報紙,討論埃爾熱是從哪條新聞里得到了漫畫裡的細節,他們甚至還考究小狗米盧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剛毛獵狐梗」,畢竟,這類小狗在現實中從來沒有純白的。

    為了讓更多中國丁丁迷接觸到更純正的《丁丁歷險記》,孟令嬡和她的十幾位同事於2001年引進原版漫畫版權。2009年,他們推出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教授王炳東從法語版重新翻譯的新版《丁丁歷險記》,並面對7歲到77歲的讀者進行設計。

    據出版方介紹,僅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含有22冊書的全套版漫畫《丁丁歷險記》,就在網上賣出1000套,半個月內售出2000套,成為他們賣的最好的漫畫書。

    「小時候大家看的那種黑白的小人書,大多是根據丁丁的原書用半透明的紙拓印來的,內容也是翻譯自英文版,但現在引進的版本是高解析度掃瞄的彩色版,文字部份從法語直接翻譯過來,更原汁原味。」孟令嬡說。

    然而,仔細推敲新版《丁丁歷險記》中那些改動的地方後,愛考究的鐵桿丁丁迷坐不住了。李橦常常接到丁丁迷的「電話抗議」:「為什麼小狗不叫白雪改叫米盧了?」「卡爾庫魯斯怎麼變成向日葵教授了?」

    除了跟老丁丁迷解釋這些問題,李橦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新一代丁丁迷。這個老丁丁迷常常會考問小丁丁迷:「用一個詞來形容丁丁,你覺得是什麼?」

    令李橦意外的是,他沒有得到預想中的諸如「勇敢、善良、聰明」等答案,面前的小傢伙總能冒出「包容、學習」等一些「超出孩子年齡的感悟」。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一本正經地告訴這位編輯:「丁丁很會學習,他一直在學習新知識,而且每次學的新知識都在後面的故事裡用得到。」

    或許正像作者埃爾熱在自傳中所說:「從某種程度上說,丁丁就是我,潛意識裡我渴望成為一個英雄,而在真實生活里,我可能永遠也成不了英雄。」

    事實上,風靡全球的丁丁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漫畫形象,他身上的每一點變動幾乎都成為一個時代的隱喻。1976年,最後一部完整連載的漫畫《丁丁和流浪漢》刊出時,「左派」們為丁丁而歡呼雀躍,因為在這個故事裡,丁丁不再穿他以前常穿的褐色燈籠褲,而是換上了牛仔褲。他們認為,「這表示丁丁站到了勞動人民一邊」。

    「丁丁是我們最好的大使,當我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時候,我發現他總是走在我的前面。」70多歲的比利時國王說:「不過丁丁有一點比我強,他的臉上從來不長皺紋。」

    如同埃爾熱剛入報社的樣子,丁丁永遠是朝氣蓬勃的小伙子,但是為丁丁安排每一次旅行的漫畫家卻老了。1983年,埃爾熱去世。雖然在埃爾熱的筆下,滿世界跑的記者丁丁還沒有正經寫過一篇報導,但故事講到這裡不得不結束了。

    不過,連同埃爾熱未完成的手稿在內的這24個冒險故事,則牢牢印刻在丁丁迷的心上。

    雖然丁丁和米盧再也不會陷入大冒險中,船長也不會再罵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句子,而博士再也不會因為耳朵背而鬧笑話了,但是連同未完成手稿在內的24個冒險故事,卻牢牢印刻在每一個丁丁迷的心上,讓越來越多的人暗暗下決心,「丁丁就是我」。
  
     這大概是為什麼當李橦去尼泊爾旅行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選擇畫著丁丁和米盧圖案的刺繡紀念品,而在他身邊挑選紀念品的一群中國年輕人,會興奮地指著畫上的丁丁,相約按照《丁丁在西藏》的路線,跟著丁丁到西藏去探險。

    而隨著史匹柏將《丁丁歷險記》再一次搬上大螢幕。這個冬天,再次成為丁丁迷的狂歡節,無論是在比利時,還是在中國,他們輕易地便能看見不少地方貼著丁丁的漫畫,而不少人談論的話題,也與丁丁有關。

    有媒體刊發評論,不禁感嘆道:「如果埃爾熱能看到這個丁丁,應該會感到欣慰。」


刊於2011年11月22日閱讀,有刪節
原文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1-11/22/nw.D110000zgqnb_20111122_2-10.ht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