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qmtan

2011-12-21 00:42:38

The flower of the war


在兩部大片同日上映之時,我選擇先看《龍門飛甲》,一則我是天才導演徐克的粉絲,其新作問世,作為信徒,當然需要去朝聖和膜拜。二則張藝謀新作太過沉重,在調整好狀態之前,不忍卒睹,以免內傷。
《金陵十三釵》,片名遙相呼應名著中薄命司里記錄的南京十二個最優秀的女子,只是斗轉星移,舞台依舊,還是南京這片土地,薄命依舊,紅顏還是不得善終,而角色由仕女換成妓女,高貴與否,在於看客的角度和立場,見仁見智。
英文片名《the flower of the war》,戰爭之花,嬌艷的鮮花在戰爭廢墟上迎著淒風苦雨,怒放著生命的美麗,何其慘烈的畫面隱喻,不由想起早年的奧斯卡經典電影《幸德勒的名單》,全片屏蔽了所有彩色,卻在影片進程中,在無邊無際的黑白灰世界裡,突然出現了一抹紅色,那是一個穿行在廢墟和屍體間的小女孩的衣服顏色,殘酷、唯美、震撼。
1937年底的南京,陷都,傷城,國殤,文藝作品雖多有涉及,但往往不是大而無當就是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缺少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張藝謀貴為國之大師,選擇以什麼樣的角度來審視那段歷史,讓人翹首以待。
影片取材於小說,背景是真實的,人物是虛構的,開場那個有勇有謀、有節氣有擔當的軍人李教官,對故事而言並非必須,但過盡悠悠80多載歲月,國讎家恨只是塵封而未忘卻,當傷口被再次撕開,國人在療傷止痛時,需要這樣一個形象,充當聊以自慰的精神鴉片。
一個流浪漢,一群賣笑人,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中,都不過是無足輕重的一抹風煙,在國破家亡之際,無力挽大廈於傾倒,卻因緣際會,觸發了隱藏於內心深處本以為消失殆盡的俠骨丹心,用被社會蹂躪得毫無尊嚴的血肉之軀,為清白女學生撐起生命保護傘,奉獻、犧牲、俠義、壯舉,可能連他們自己都對這些字眼很陌生,所以玉墨還在為自己找理由,用自己童年的不幸作藉口說服自己、說服神父、說服影院中的我們,青樓女子的俠義壯舉並非事出無因!多麼善良、可愛、偉大的女子,你配得起這些字眼。
很可惜,悲壯的故事在藝術家們的誠意創作下,並沒有獲得所有人的尊重,影院內,自始至終玩手機者有之,不斷埋怨故事冗長的有之,大肆鞭笞影片無聊者有之,有老婦對玉墨的眼淚嗤之以鼻:結果不就是送死嗎,哪來那麼多廢話!我本來覺得很悲哀,是什麼讓他們喪失了感知人性、感知誠意、感知藝術的能力,但轉念一想,想必冷漠是我們源遠流長的傳統,一脈相承了100年前菜市口的看官心態。
關於世界的起源,有一種非常流行的理論,即希格斯提出的:世界本是虛無,有能量無物質,攜帶能量的「上帝粒子」射向混沌的空間,正負作用力相互激盪,完成無形力量到有形物質的轉變,演變成如今多姿多彩的物質世界。我不知道張藝謀以及為該片護航的張偉平是否心存一種使命感,希望在這個信仰如皇帝的新衣,道德成為裝飾品的年代,讓電影作品如希格斯粒子般,用正面的能量去撞擊當下空洞混沌的精神世界,在作用力的牽引下,觸發人性中善的一面,一如電影傳遞的理念:角色雖卑微,人性很光輝!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