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殘陶

2011-12-21 01:31:29

有血有肉的人性



  《金陵十三釵》本是嚴歌苓老師的一部短片小說,說實話,中學讀到的時候並沒有一絲被感動的成份,大概是閱歷不夠吧,所以起初不能理解老謀子對這篇文章的高度讚賞和重視。但是曾經的閱讀經歷讓我也能在影片上映之前不被網上那些惡俗的望文生義的毒評所誤導,如約的走進影院去欣賞這部電影。

  12月13日,剛剛過去,南京大屠殺這個敏感話題確實會給這部電影帶來電影本身之外的爭議。那些說妓女救國。色情化戰爭的惡評人,電影上映後就閉上了嘴巴。這本就不曾是個戰爭題材的片子。

  觀影完畢後,我的最大感觸還是欣慰。跳出電影的優劣不談,拿70多年後的國人作談,我們終於從《地道戰》等對戰爭的調侃,勝利與失敗的極度渲染的人文怪圈中,走到今日,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挖掘人性的光輝,直面戰爭所帶來的死亡的慘象。從把日本人善良化、強大化的《南京南京》開始,國人已經有相當一部份,願意走出所謂戰勝國的狂歡,獨善其身,正視敵人。影視,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在現今這個浮躁的社會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單就這點,就要感謝張藝謀導演。

  戰爭題材不是一味的歌功頌德,標榜愛國主義情操。真實的戰爭對於每一個手無寸鐵的百姓來說,都好像是一場或許可以苟活的天災,能逃則逃,能躲則躲。怎麼會每個人心中都揣著紅紅的報國偉志,高唱著激盪的歌謠?這也是金陵不同於曾經的很多戰爭題材的片子的地方,它的中心是一不小心就變成炮灰的平民,所以彼此的情感是那麼的簡單,沒有扯到江山社稷、救國救民上。一個深知自己永遠走不出南京的國兵,給自己的死亡以另一種選擇,這是合理的;一個擁有免死面孔的殯葬師,挺身保護即將被凌辱的女學生,這也是合情的;女學生雖受天主教育,卻依舊把人分三六九等來對待,這是常情;妓女最後的選擇,更多的與救人無關,而是對自己一生卑微的抵抗和那風塵軀體的洗禮,這也是可泣的。這一切都沒有高舉愛國思想的那種生硬,卻為觀影者呈現了細緻入微的有血有肉的有關人性的故事。

  不過,這部片子我還是只會看一遍的。除了那些殘忍的鏡頭和壓力的基調不忍回首之外,還有淺顯的劇情無法再勾起我觀影的熱情。這也是我客觀的去評價這部片子的不足之處。著重刻畫人性的確是近年來國產電影的一個大的突破,但是電影還是停留在講故事的層面上。《金陵》沖奧的呼聲很高,但是回頭看看那些經典的奧斯卡獲獎作品,《阿甘正傳》、《百萬寶貝》、《朗讀者》等等,無論重複多少遍,每一遍都會向中心走一層,最後豁然開朗。所以單就這點來看,《金陵》距離奧斯卡還有一點點距離,但是還是真心希望我國的國產電影能在世界影壇佔有一席之地。

  影評即將罷筆之際,說點題外話。有關於侵華,有關於日本。現在很多年輕人,早就洗淨了抗日時期那段悲慘的記憶,開始為日本人說好話,崇日擁日。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憑著片面的了解,就高舉勿忘國恥的旗號,辱罵貶低日本人。不說這兩種態度孰對孰錯,我單談談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每個民族都有他存在的價值,但是也有陷自己於萬劫不復的死穴。看看今日的國人,浮躁、冷漠的看客作風、明哲保身的自私心理等等詬病,曾經已在魯迅先生筆下暴露無疑,所以這或許是我們改不掉的特徵,是文化的烙印。復興強國不無可能,明智的領導者懂得利用民族的獨有特徵,同是中國人,也曾擁有大唐那般盛世。而大和民族(日本)呢,不得不承認他們對於完美的追求和敬業精神讓人欽佩,但也恰是這些文化將他們引入極度極端的深淵。德國人的嚴謹理智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所不敵,但是他們的過於理智使得他們易被一種思想統治,並且為之赴湯蹈火。

  不戚於自己的卑微之處,也不應只看到別人的軟肋,當然更不能棄國恥於不顧,說一些愧對亡靈的話。這才應是我們這代人對於歷史的一個正確態度。

  《金陵十三釵》還是可以看一次的,不管它是否是部值得回味的電影,但作為老謀子的瀝血作品,它已經值得一觀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