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pril

2011-12-21 01:55:32

不是個體謳歌而是群體的人性試煉


依稀記得在剛上映的那天已經有很多人去看過《金陵十三釵》,部落格上充斥著民族間的謾罵和指責。因此當我離開電影院之前,圍坐在觀眾席之中就覺得有些東西要說,有些東西要寫。
  
作為一個被拍過千萬次的主題,張藝謀依舊不負第五代的冠冕,他選擇了一個聰明的劇本,選擇了一群有代表性的人物。一開場就是殘忍的殺戮和亡命的狂奔,灰頭土臉的女學生,邋遢不堪的老外,看不清面容的中國士兵,木訥耿直的書僮,以及那幪上戰爭氤氳的教堂都讓人壓抑而沉悶。但教堂內的那一抹彩色玻璃點亮了天空,透過那彩色的玻璃女學生書娟眼中迎來的是一群色彩斑斕的女人。她們步伐妖嬈,說著吳儂軟語;艷艷紅唇襯著烏黑的髮髻,還有那被狐裘麗裳包裹著的身姿都在那層彩色玻璃後被映襯得熠熠生輝,週遭的戰亂殺戮似乎恍若隔世,南京城似乎還是那麼逍遙。借用書娟劇中的一句話:「那些秦淮河女人像是把整個秦淮河都搬到了地窖里,本來難聞的地窖也沾惹上了她們的脂粉香。」
  
 直到妓女出場,緊張的情節似乎得到了些許緩和,然而這種緩和是非常微小的,縱觀整部電影給觀眾喘息的時間都異常少,一開始我覺得作為一部145分鐘長的電影,給予觀眾情感過度的時間如此之少,似乎是整體結構上的一種凌亂。但是越到後來我越覺得,這個主題本身就不可能輕鬆置之,無論是妓女們的調笑和打鬧,還是約翰和玉墨每晚的樓梯夜話都只是一層淡淡地薄霧,它輕輕的籠罩住這個血腥殘酷的背景,而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結局是凶多吉少。
  
電影到1/3處已經可以猜測到,這將是個二戰中,中國戰場的辛德勒名單和羊脂球的故事。在非常的時代下,展露人性,我想這才是張藝謀的意圖。不光是本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假神父約翰,亦或是自古「不知亡國恨的商女」這些正面藍本,作為殺戮的始作俑者--日本法西斯,也展露出了人性的一面,阿爾托曾說:「殺戮,掠奪和強暴同類並看到他們的痛苦正是人性的本質。」如果我們簡簡單單將此理解為一部抗日電影,或者是關於民族意識崛起的電影就和導演、編劇的初衷相隔甚遠了。片中的隱喻比比皆是,外民族他者約翰的介入所代表的西方符號,東西方交融的影片語言環境,教堂里殘忍的強暴,日本軍官彈奏的《故鄉》,還有十三釵彈唱的那首《秦淮景》。這些都是對人性的拷問,沒有國籍、文化、教育和年紀的區分,這裡是教堂,是濃縮的戰爭歲月,甚至是人性展示的舞台。影片頗為客觀,也較為注意保持觀眾於螢幕的間離。因此,中國士兵對女學生們責無旁貸的保護,美國人對女學生們從無到有的挺身而出,以及妓女們最終選擇替換女學生的決定都毫不突兀,還有日本人無論是瘋狂還是冷峻的臉都毫無懸念的試煉了人的殘酷。當然,再堅毅的前往也不是義無反顧,小蚊子不是也臨陣要脫逃嗎?這就是人性。
  
 劇中出彩的鏡頭應該是,中國士兵與日本人同歸於盡時隕落的片片彩紙;教堂里無聲的強暴以及彩色玻璃在書娟眼前破碎的慢鏡頭;豆蔻和香蘭被日本人追擊時的跟拍;十三釵上了日本軍車帷幔落下,玉墨悽美的笑容。這幾個鏡頭印在腦中不肯離去,特別是最後玉墨的那一抹笑容似乎涵蓋了太多太多。就如書娟最後所說:「我們活了下來,至於她們沒人知道。」平淡又無奈,十三個嬌嬌女子香消玉殞何處?問的只是那個錯的時代。


ps.在網上看見有的評論說到這不片子講的不是南京大屠殺而是南京大姦殺,好像所有士兵都只指望著強姦中國婦女一般。
首先,南京大屠殺在國際上本是叫做「the rape of Nanking」是一種被凌辱的殘酷。無論如何,一部電影有時就如一個鏡頭,總是要選取一個側面來展現的,再宏大的故事也只是那時南京故事中的一葉小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