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晴空少年

2011-12-21 03:24:33

難得一見的佳作


       十三釵之前,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讓我哭這麼多次。

    看完電影已經深夜,獨自在外面遊蕩了一個多小時,藉著陰涼的燈光,反覆看著老校邊上的教堂,多麼神聖的地方,可災難來臨的時候,他能做什麼,他能保護得了什麼,他能約束好人,而最能帶來傷害的人恰恰是他約束不了,於是只能訴諸死後的因果報應。影片看的我很感動,已經記不清哭了多少次,看得我很壓抑,無法忍受無辜的生命明知深淵在前還要一步步向它行走,看的我腦子很凌亂,如鯁在喉,不知如何傾瀉。

    秦淮景的音樂一直在耳旁縈繞,電影中的鏡頭也總是毫無徵兆的浮現在腦海,然後就是收不住的淚水。總有一些時刻,死亡會成為最簡單的解脫,也總有一些悲劇,讓人連求死的權利都要放棄。十二個秦淮女子,她們比那些十三四歲的學生更清楚等在前面的是什麼樣的屈辱和痛苦,可她們卻不能像孩子們那樣想著一死了之,因為她們要為學生們爭取生的希望,因為她們不想讓孩子的未來覆上陰霾,為此她們不得不放下尊嚴忍辱負重。當她們顯得若無其事的開著玩笑,當她們拿著自己傷痕纍纍的經歷戲謔的時候,我感到格外的痛苦。姑娘們已然不幸,卻要讓不幸的她們放棄所有的尊嚴來挽救無辜,這本不是她們應該背負的重量。

    每個人內心都有最柔弱的地方,每個人骨子裡也都有最倔強的堅持。

    有人說這部電影表現了災難給人帶來的昇華,我倒覺得並非完全如此。其實裡面的人物本來就很美,本來就有著很光輝的人性的一面,只不過平素麵對喧鬧和醜陋時,他們把這一面深深地掩蓋起來了。只是掩蓋的更深了,但從來沒有消逝。十三釵各有各的苦難,各個顯得放蕩不羈,可是玉墨會允許放孩子們進地下室,豆蔻會為了讓浦生走好而冒死取弦,眾女子會在攸關生死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片中的男主角也是這樣,開始時的二流子形象,最終未能掩蓋其對生命的尊重,對孩子的愛,約翰最後對玉墨的吐露心聲,讓這個人物終於飽滿,「我第一次做入殮師是因為我的女兒走的時候想變得漂亮一些,她活到今天該十二歲了」。

    影片有很多動人的場景。

    我無法想像李教官在政府和軍隊潰敗的時候,如何螳臂當車般的堅持和抗爭,無法想像他出生入死後面對十三釵奚落時是何種複雜的心境,可能羞愧無助,可能苦澀難言,但作為個體,他做的已經足夠多,足夠出色了。李教官把遇難孩子的鞋子放回教堂的一幕也給了我太多的觸動,無論經歷多少生死,對生命永遠不該麻木。

    我無法想像孟先生被女兒從口袋裡翻出日本袖章時是什麼心情,無法想像當他為了女兒傾覆所有,卻換來女兒冷言冷語憤而離去時,內心孤獨的痛楚。每一個父親都希望在女兒心目中留下一個偉岸的形象,而他,卻只能在眾目睽睽下帶起漢奸袖章抽身離去。

    我也無法想像約翰為自己心愛的人化妝,送她走向不歸路時的思想,「主說人人平等,我們憑什麼作出這樣的決定,選擇一些人,放棄另一些人」,約翰說戰爭結束後要找到她,帶她回到自己的家鄉,可約翰很清楚的知道這只能是一個幻想。人人都知道結局是什麼,約翰,書娟,十三釵,可大家對明日的悲劇從無言說,這種平淡表面之下的壓抑讓我無法承受。

    影片處理的很平實,沒有一句大義凜然的台詞,但看得讓人揪心。豆蔻說浦生長的像她弟弟,將來兩人可以一起去要飯,浦生臨終前惦記著下雨收麥子,喬治帶上假髮要保護女學生,玉墨動情的說我本該和他們一樣的,書娟給玉墨們送衣服的時候一聲姐姐……這不是一部政治宣傳片,只是基於戰爭災難的反省,基於人性光輝的溫馨,所以,我終於沒有在影片中看到大義凜然的振臂高呼和刻意渲染,甚至看到最後一釵哭喊著,「我不是女學生,我不要去」的時候,我還是為之動容,那麼恐怖壓抑的情境之下,豈能要求更多,甚至,沒有人有資格去要求別人高尚。

    影片中那張鋪在教堂大院的十字旗讓我印象很深,每次攝影的角度都是一個大大的叉,格外刺眼;影片中豆蔻取琴弦的片段,從出門到跳水,一鏡到底,這是國產片裡我見過最精彩的一個長鏡頭;影片依然不失張藝謀風格,雖是戰爭悲劇,但畫面和色彩都甚為精彩,那個五顏六色的大窗戶,那些透過窗戶看到的種種影像,都有一種特別的美感。

    看完影片,我有一處不解,我不知道為什麼西方評論會說影片把日本人表現的太壞了,人人都有人性的光輝,唯獨侵略者沒有。可看完片子,我發現張藝謀已經把日本軍隊暴力野蠻的場景弱化到極限了,比陸川弱化的還要厲害,看來世界需要對那段歷史普及一下了,中國是有很多方面做的很差,但是歷史不應因此讓渡。

    至於表現侵略者人性煎熬的一面。我不反對如《南京南京》那樣以侵略者被煎熬的角度來反思戰爭,也不否認會有一些個體自殺或者被迫走上歧途,但我堅持這只是災難中的一少部份,《南京南京》放大這部份群體來探討戰爭與人性未嘗不可。但是,畢竟災難發生了,畢竟屠殺進行了,不管你內心受了多少煎熬,畢竟是你舉起的屠刀,畢竟是你殘害的生靈,什麼樣的背景也不該成為你屠戮的理由。甚至,我也不相信士兵們每一次殺戮和強暴都是被迫的。

    看完南京南京後我就是這種意見,至今未有改變,或許是大背景導致了日本士兵精神上的扭曲,但是這種扭曲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而且,你也必須為扭曲之後犯的錯誤買單,任何一種外部因素都不能成為突破人性底線的理由。

    十三釵的重心是放在災難承受方人性的光輝上,我倒是不覺得非得在壓縮的很厲害的侵略戲份中找出一個角色來展示侵略者的光芒。或者說得再直白一些,對侵略者的寬容與寬恕不是受害者的義務。當他們樂意理性得表示諒解的時候,你應該知道感恩,並且主動的為和平做出更多的努力。但他們無法表示寬恕的時候,你,我,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要求他們怎樣,受害者至少該有他們表示憤怒的權利。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冷靜的認識那段歷史,刻骨的反思那場血腥,沒有權利去仇恨無辜,也沒有權利拿著受害者的傷痛去大度。

    相信南京人民會寬恕你們,但也請你們給他們一個寬恕的機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