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嬛原劑

2011-12-21 04:31:59

只有靈魂的,才是高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寫於距離考研還有17天】


      影片開始的半個小時,依然是那座硝煙瀰漫、屍橫遍野的南京城。雖說這一主題已被無數的導演以各種紛繁的形式搬上螢幕,但每當那些槍林彈雨中夾雜著的哀號嘶喊重現,沒人會覺得這是老調重彈、舊瓶新酒。而恰好相反,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在這場視聽傳授中再一次得到強調與彰顯。
    如果這部影片在之後的將近兩個小時內依舊如其在前半小時裡表現的,那這篇觀感無疑只是一篇不忘國恥的控訴和民族復興的吶喊,僅此而已。但張藝謀沒有讓我失望,也不愧於他在面對媒體時對這一劇本的大加讚揚-----這是我20年來見過的最好的劇本。
    事實上,直到半個小時以後,那些濃妝艷抹、風騷曼妙的秦淮河畔的女子的出現,我都沒有認定他們將是這部作品的主角,心裡還惦記著教堂裡的女學生們將會經歷怎樣的一番考磨和歷練。也許這就是我們一貫刻板印象的體現----對某一事物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看法和觀念----這些賣藝女子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嫉妒成性甚至心理缺陷的不幸環境中不幸家庭的產物。這些所有的我們附加於她們的不良品性在影片前半段得以印證。但刻板印像在提供給我們看待事物的參照標準以外,也在妨礙著我們客觀公正的看待事物。
    與此同時,我固執己見的,是遠道而來負責殯葬神父的美國人貝爾以及教堂中那十二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將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膽識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但事實上,貝爾只是一個胸無大志、嗜酒好色的殯葬師,而遠非我想像的國際友人。在他眼裡,遵守職業操守並拿到錢安全回國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而未經事實的少女們在恐懼與抱怨中廝打成一片,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到一個叫書娟的女孩身上。在他們看來,是書娟的父親釀造了今日的惡果,並且還自命清高不屑與秦淮河的妓女們為伍。
    幸運的是,在少女們遭受著日本兵的凌辱時,貝爾的人道主義精神毫無保留地迸發出來。如果說這種迸發是源於貝爾自我內心的覺醒與顫動,我更願相信是【主】----這個我們素日認為虛妄的被批判為唯心主義的代表----在這關鍵時刻促發了他,是信仰,是對和平、正義、尊重的申訴和對暴力、凌辱、褻瀆的痛斥。當他身著教父的聖服,揚起那面【紅十字】,人內心深處潛伏的正義感和責任感的湧動得到最完美的詮釋,儘管他只是個【業餘】的天主教徒。
    但,這已無法阻止人性扭曲到另一個極端的那幫人,在他們身上,獸性的張狂與放肆將人性的淳善與美好徹底泯滅。
    如果將日本這個民族的殘暴刻畫至此,那這部影片的說教性和主觀色彩會使他看起來大失水準。那名日本軍官溫文爾雅的彈奏起日本民謠【故鄉】,一切都似乎回歸到戰爭前的狀態,每個人的心靈在這樣的一場靜謐中得到撫慰。其實正如我們不能將一個人純粹地定義為壞人一樣,我們也不能否認那些曾經在這個世界上製造血腥和恐懼的民族中仍然存在著一絲純真,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故事發展到日本官兵的慶功會將邀請教會中那十三個【事實上只有十二個】少女前去演出,但大家似乎都能明白這將意味著什麼。十二位少女只能選擇用死亡來免受屈辱,秦淮河的妓女們,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出場了!
    我們看到的是玉墨的堅定和眾人的無畏,我們聽到的是她們潛藏內心深處的自卑與花樣年華夭折的辛酸;我們看到的是面對死亡卻能夠戲謔以待,我們聽到的是讓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杜牧的汗顏;我們看到的是那一襲襲的華美長袍盈盈走來,我們聽到的是那一首【秦淮景】款款深情……這他媽的怎能不讓我為之動容?這他媽的怎能不讓你我敬重?這他媽的怎能不讓一切道貌岸然和不可一世黯然失色?就是這樣一群被我們鞭笞了千百年的所謂的紅顏禍水在千鈞之際撐起了民族的脊樑!
    我落淚了。
    不只是落淚,是想嚎啕痛哭。
    有人說,這部戲欠缺一個高潮。我想說,這就是高潮!他不像【南京!南京!】般嚴肅和沉寂,讓人驚顫到髮指;也不像【鬼子來了】般歡快和戲謔,僅讓人一笑而過。他將民族危亡的刻不容緩和妓女們的自我嘲諷【怕什麼,姐妹們就是幹這個的】糅合在一起展現,這種強烈反差的對比給予我們內心的深刻震撼可謂繞樑不絕。
    張藝謀還將他的專長---對攝影和色彩的精準把握----發揮到淋漓盡致。不像【花樣年華】般單純展現旗袍的瑰麗多彩,也不像【辛德勒名單】和【南京!南京!】這樣的戰爭紀念片一樣為了營造沉重肅穆的氣氛而呈現以黑白,【十三釵】通過一個外國人的眼睛看到了【民族】的風姿綽約,那性感而不失優雅的長袍的倩影是如此美麗動人。而從那扇五彩玻璃窗中看到的是一個民族抗爭的縮影。
    此刻明白:只有靈魂的,才是高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沒有好萊塢那般大肆宣揚的個人崇拜,亦沒有張導作品長期以來的顧此失彼,這部電影將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中華民族的忠孝廉恥完美融合起來,那一襲曾經暗諷著「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旗袍在神聖的教堂穿越,如同受其洗禮而成為現今象徵著「對強加於自身歷史標籤的控訴和對本不該被所有人忽略的自我內心高尚人格的吶喊」的華美印記,人類對大愛與奉獻的共同渴求在那時南京城的一隅形成了強烈的共鳴!
    此時,不得不對自己的狹隘和短見嗤之以鼻,那十三個聖潔的靈魂讓我恥於提及自己的徬徨和掙扎。縱使那夢魘的年代一去不返,但它除了給予我們警醒之外,更讓我們明白在民族的大世介面前,自我的小世界只是滄海一粟中的滄海一粟。我們,還有什麼樣的路走不出,還有什麼樣的坎,過不去呢?

    請不要忘記,還有一釵:是我們遠遠想不到的陳喬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