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葵貳

2011-12-21 20:57:24

張藝謀的電影進入死緩期


早先就毫不猶豫的決定選擇去看《金陵十三釵》。我不是衝著張藝謀,已經對他表示失望。他是被判了死緩的,從他第一部影片至今除了《千里走單騎》是純男人戲以外,不都是偏好女人嗎。導演需要自己的風格嗎?需要,但不能讓所有作品硬是必需要有女人。首先,在兩性這麼開放的時代,哪個老爺們兒還覺得你那香肩大胸傳統女人特別美啊。其次,你每部文藝片兒裡的女人也沒突顯出個別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啊。真心衝著編劇去的,我沒有看過嚴歌苓的任何一部小說。對她的眾人評價頗是好奇,所以想去看看她的才華。我認為電影根據小說改編,無需去看小說。因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形式,只是在故事的部份情節和人物上會是相通的。電影是視覺藝術,怎麼可以和小說完全對比呢。獨立來看這部電影的好壞不能依據是否與小說相契合。可是小說作者來將其改編成電影劇本,我到想看看作者到底是怎麼做的。
   
單純來講這部電影,故事讓我大失所望。我不深究,光是表面就已經千瘡百孔。國軍為了還是處女之身的女學生浴血犧牲、貪錢貪色的酒鬼老外一夜間轉變保護女學生、秦淮河畔的妓女換命保女學生。大家都是為保護最純潔美好而顯得偉大。看起來還挺合乎情理的,可是你要是思考中國近代歷史你還能覺得合理嗎?若中國人都有這樣當機立斷的高尚覺悟至於南京大屠殺中國被侵略的這麼慘嗎?明顯這不是一個真正思考自己民族和人性後的救贖故事,張藝謀和編劇你們玩兒票兒呢?以為奧斯卡是傻子嗎?這麼簡單的表面救贖想拿奧斯卡?不可能!說到救贖,就會想到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說難聽了,中國導演有人家一半兒就頂好了。不是埋汰自己,是著急為什麼咱們中國所有搞電影的會和他們有這麼大的差距。近幾年國內無好片真的需要思考而不是趕著出作品。《辛德勒名單》中你能慢慢的感受到辛德勒作為德軍和猶太人之外第三方的一種心理變化,這個人物才是人。那john呢?他是打醬油的嗎?他變化突然,僅僅一句:「你知道,那個小屎球太會留住人了。」別逗了,你是美國人。而且是一個普普通通貪錢貪色的酒鬼。大醉一夜後突然變得偉大,這不是人。

國軍的出場,我特想知道你是埋汰國軍還是表揚他們呢?他們是要出城的,到城門口看見女學生了決定不走了。女學生是女神嗎?全南京城死了無數少女和老百姓,他們都沒打算再繼續留在城裡救其他人。到這兒了突然覺悟了。畫外音孟淑娟說過去的中國人都會覺得當漢奸丟人是要拼死的,這話太「畫外音」了。合著中國人愣是和鬼子拼死拼完了整個南京城,言外意是所有中國人都是拼死拼的抵擋不住小日本島國侵略的。別自欺欺人了!這點《金陵十三釵》照《鬼子來了》差很多。對於中國人思想來講,妓女與女學生之間的橋段還是很有看頭的,這是兩個矛盾的群體。她們之間的衝突是必然的,這是電影中最合理的部份了。但可怕的就是張藝謀的妓女們,風騷的太刻意了!玉墨刻意風騷是理解的,她要吊老外胃口需要老外救她們。那在地窖的那些個呢?你們要這麼享受嗎?就算你們是女流之輩,可你們不是一般女人。什麼男人沒見過,你們就那麼相信一個老外能救你們?怎麼可能每天喝酒打麻將,不自己也想想怎麼逃出去呢。那時中國人的害怕懦弱不應該是這樣的。

整體說劇本,就是不知道電影哪個是重點。軍人太脫離、老外太脫離、妓女稍脫離。都過於濃重刻意的表現這三個救贖群體,不知道編劇和導演的重點是什麼。過於生硬。他們都太不像人了。最像人的就是小男孩兒和孟先森。小男孩兒是典型中國人,他為了女學生可以犧牲自己,這的確感人,可他說了是神父交給他的任務他為了聽神父的話才會這樣做。沒有自己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只是聽別人的話。這樣的悲壯很現實,既感動又扎心。孟先森絕對是中國父親,國家都這樣了還管什麼大義,保住女兒是真的。每個中國人都是這麼想的。就算是現在,你問你自己的爹,你爹也會說保你的。在群體淪陷之時,是不會出現個體英雄的。看了電影,我想看小說,到要看看小說也是這麼差的嗎?

說說電影中的一些細節。最先聽到孟淑娟的畫外音我就傻了再加上那麼多的畫外音。這部電影已經是不符合實際的歷史了,你再讓畫外音講,完全讓觀眾不能融進影片劇情。不能夠切身感覺到那種慘烈只是視覺衝擊。我認為畫外音是很大的敗筆。戰爭場面也不合乎情理,女學生像漢堡一樣被國軍與鬼子的子彈夾在中間,她們是怎麼沒被射到還依然隊形整齊從國軍身邊跑走的?國軍把鞋子帶給女學生,這鞋子有意義嗎?是讓她繼續活下去走下去的寓意嗎?太刻意太沒必要了。小蚊子和她的貓讓人無法理解,我沒看過原著。如果原著中有這樣的橋段,那我會在劇本中改掉。到最後,小蚊子只有愚蠢沒有可憐。她最重要的是貓,貓對於她來說應該是唯一依靠是內心的一種安全感。可是她這種不安我沒在她們的地窖生活中看到。她能為了貓愚蠢的跑出來,那她為什麼不能在丟了貓之後生死無所謂?在她為了貓跑出來的時候她就應該想到自己的危險,這種自己和貓同在的想法是不會導致她成為最不願意上車的那一個,太不合理了,這一點不會讓觀眾覺得小蚊子可憐。

張藝謀的畫面,永遠沒得說。但這次他畫面毀了,這是一部沉痛的電影。就不該有那麼多女人的香艷,香艷過頭就成喜劇了。不如把妓女們搞的越來越落魄卻還要表現出賣弄和拿勁兒的感覺,這多真實揪心啊。從頭到尾都那麼香艷漂亮,就算大義凜然的去死我也沒有一點震撼和悲痛啊。都說中國人感情含蓄細膩,那怎麼變得這麼大條呢?一部悲痛的片子誰見過這麼香艷的?剪輯太拙劣,我多希望看到像大師一樣的思考每一個鏡頭和剪輯啊。那慢鏡頭用的!怎麼還能鏡頭退步呢?《有話好好說》裡的鏡頭就很棒啊,讓人覺得合適。那怎麼這麼多年過去了,《金陵十三釵》需要慢鏡頭來渲染嗎?!最敗是,豆蔻香蘭返回妓院和john尋找他們竟然這麼無聊的平白直敘。那我們都看見她倆那麼慘了,你倆還找什麼啊?觀眾內心都在說:「別找了,她們被糟蹋死了。」剪輯白痴嗎?到了讓觀眾告訴主角結局的地步,不能平行蒙太奇嗎?你找,她們逃。你們找沒找到?她們怎麼慘死的?給觀眾留點懸念還能緊張揪心呢。

說了這麼多不好,肯定有人罵我站著說話不腰疼。我也腰疼,我要是爺們兒,我還蛋疼呢!這片子,如果換其他導演可能更慘。好是不會好到哪兒,頂多馮小剛拍的話也就和張藝謀差不多。我們回顧一下,以南京大屠殺作為背景的電影,除了激起民憤外能帶給人們什麼?都是憤怒大於思考和哀痛。真正的哀痛不是站在旁觀角度去惋惜同胞的逝去而是對國民本質的思考。落後就要挨打,那想想為什麼落後?中國電影也一樣,為什麼落後於西方國家?為什麼拍不出《辛德勒名單》這樣優秀的反戰影片?若《金陵十三釵》是第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中國電影,我會說這是中國電影界的一步。但它並不是,可它卻是另一部失敗作品。張藝謀最崇拜黑澤明,可他崇拜在哪學習到什麼了?思想的差距!

ps:我討厭 給我留言說什麼 我黑張藝謀 說我批評他電影不厚道的。我告訴你,我打小就愛看張藝謀電影可不代表他NM就是中國電影神父部部好作品!別拿普通觀眾的眼光來和我較真兒,中國電影提不起氣和你們這些只看導演不看電影是有關係的!以後你要有這想法 別留言 想點沒用就點沒用。因為我在說電影 我沒說導演。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