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流劍居士

2011-12-22 02:21:05

關於《金陵十三釵》,還是寫一點吧


這部被認為張藝謀十年來最高水準的電影正在熱映著,我帶著一些疑問在同一家影院裡看了兩遍。在我心裡的疑問最後也沒有得到徹底的、確定的答案。

       從敘事的角度講,電影的脈絡是清晰的:所有的人都是為了保護那些年少的女學生,最後十三位風塵女子以殉道的方式救了女學生:殉道的目的——保護天使;殉道的動機——報恩以及向世人證明商女也知亡國恨。(這裡順便提一句,當年杜牧游秦淮河,寫下「商女不知亡國恨」,不是罵妓女,而是罵當時的執政者。所以玉墨說這句詩是千百年來人們用來罵她們的,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從震撼的催淚效果看,影院裡幾乎隨時可聽到翻動紙巾的聲音、女觀眾嗚咽的聲音。所以這部電影成功了,並且值得一看!

       但妓女與學生角色之間的關係起承轉合得不明顯。由對立(廁所相爭)、緩和(學生引開鬼子、學生得知妓女照顧那個遺棄的孩子)到逐漸融為一體(小蚊子因找貓混入學生隊伍里,以及最後妓女化裝成學生),這條情感線索可以看得出來,但很遺憾,它不清晰、被弱化了。因為這些情節的前後,無不充斥著大量的感官刺激(大量的色彩重疊等等,所有能夠發揮張藝謀優點的地方),所以從觀影感受上,飆淚的地方很多,但角色關係的體驗方面,難以抽空玩味。

        由於故事發生在教堂,所以這部電影帶著濃重的宗教意味,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貝爾昨天還是一個酒鬼,今天就穿上了神父的衣服怒斥侵略者(我覺得貝爾展開紅十字旗幟,怒斥侵略者的場面是整部電影裡面最美的)。但與宗教有關的這些,不得不讓我對電影語言的應用產生了好奇和疑問,主要發生在學生與妓女之間的對比:學生出現的時候,背景音樂的聖歌響起,她們象徵著天使;妓女則出現在地窖里,她們象徵著底層,與天使相比,甚至還帶著點罪惡?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最後妓女們以殉道的方式完成救贖(救別人,也是救自己,洗脫『婊子無情』的罵名)。她們之間的這種對比是否太殘忍了。張導所說的電影主題包括「善良、救贖與愛」。可是,正如貝爾的台詞所言,這平等嗎?如果沒有了平等,善良又何在呢?這裡我不是在和劇本的故事情節鑽牛角尖,更不是說學生們該去送死,而是妓女們的這種殉道意味過強,強調她們善良義舉的同時,電影也在滲透著生命的不平等,以命換命,多在亞洲文化里出現,西方倒不多見。況且,電影的各種前期宣傳的文字中,都有類似於「即使卑賤的妓女,此時此刻也。。。。」,這種不平等的預設總是不好的。

       雖然劇本是這樣,但劇本作者以及張導似乎也在意圖弱化這種不平等的象徵:比如貝爾是假的神父,與上帝說的眾生平等就不忤逆了,而且誰也無權判定別人是否高貴卑賤; 還有「13"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出賣,苦難,不幸。十三釵被世俗觀念所出賣。即使在教堂,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在」神父「貝爾的內心深處,甚至在玉墨她們13人自己的心中,生命都是不平等的;另外,還有貝爾那句關於平等的台詞;以及電影的英文片名等等。但這些與劇本的整體相比,作用實在是太弱了。劇本到底是不是悖論,疑問一直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