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assionfly

2011-12-22 18:40:34

《金陵十三釵》:奧斯卡高考作品


我始終認為,所有文藝形式當中,文學是門檻最低、最個人、最能走極端和自由馳騁的形式,而電影則是最妥協的產物,最難做個性化的嘗試。一部電影能做到獨樹一幟(one of a kind)的境界,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的,而在中國的電影創作體制之下,這無疑很難,不僅制度決定劇本和成品的面貌,而且高考體制下出來的電影人本身,也充滿了各種應試和回答客觀題式的思維定勢。《金陵十三釵》就是這樣一部中國電影體制高考加奧斯卡高考的應試作品。

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多到已經讓觀眾快嘔吐的地步,《南京大屠殺》《南京》《南京!南京!》,要試驗一個妓女與純情少女孰輕孰重的倫理片,一個戰爭下人性扭曲與珍存的文藝片,大可不必老拿南京說事,之所以走不出來,無非是這個題材拍起來對內更安全,對外更能引起關注罷了。

從商業片上來說,《拯救大兵瑞恩》式的前奏,《集結號》已經學了一次,也可以再學一次;《生死狙擊》和《兵臨城下》的神槍手,也可以繼續複製;以旗袍為符號的東方式性感,《花樣年華》已經兜售了一次,也可以再兜售一次;波濤洶湧在《黃金甲》里已經玩了又玩,還可以樂此不疲。對比真正的好萊塢商業大片,《金陵十三釵》顯然缺乏應有的情節、懸念、節奏和視覺效果的賣點,全片結束時的內容份量,在真正的商業片中才上了一半的料,接下來應該是雙線交叉,互相救援,繼續製造緊張懸念和意外,並把前半部的大量慢節奏情節壓縮緊湊,在後半部不斷照應前面的伏筆和細節,不斷製造張力,把各種矛盾繼續向深處挖掘,直到戰爭結束時回望釋放。

從文藝片上來說,色彩,光線,慢動作,特寫,張藝謀式的美學著實已經讓人審美疲勞,戰爭文藝片的走向,在《拆彈部隊》之後,視覺效果已經無甚發揮空間。如果拿到嘎納,糙,晃動,真實,長鏡頭,《金陵十三釵》作為商業電影,又不敢輕易使用。蜻蜓點水的超現實,過份戲劇化的情節設計,遠離紀錄片的真實感,各種現實不可能的矯情和突兀,只會讓文藝的的份量減輕和庸俗化。《鋼琴師》《入殮師》《辛德勒的名單》,題材情節上的模仿和抄襲對於一部普通類型片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想成為一部文藝大師作品,這種內容創新上的匱乏和題材捕捉上的懶惰,是不能容忍的。

《金陵十三釵》的各種填空式答題法,不僅在技術處理上,也在思想定位上。對內,與《色戒》形成鮮明對比的社群利益、個人犧牲、民族認同的主流意識形態,使其能迅速通過審片;對外,反法西斯、基督教文化、戰爭下個體生存的人性,加之全方位奧斯卡製作團隊的助陣,極盡其能事的迎合西方話語。中國文化的輸出戰略,就像一個山溝里走出來的農村學生想要通過高考向城裡的現代人證明白己的價值一樣,始終帶著機械被動的不自然和怯生生的沒底氣。《金陵十三釵》很努力,但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一部奧斯卡高考作品罷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