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pstar

2011-12-23 01:53:27

1937,那年的男人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金陵十三釵》其實更適合叫「1937,那年的男人們」這個名字。因為,它看起來是在寫1937年南京中的女性——教會學校的女生以及秦淮河上的女人,但是實際上它所塑造的——更著力塑造的形像是男性:一個玩世不恭但具有正義感的美國男人;一個用生命鑄就軍人責任的中國軍人;一個道貌岸然,有著高素質教養而又卑鄙的日本軍人;一個執著於責任,敢於擔當和挺身而出的小中國男人;一個卑躬屈膝,但一樣有著善良自覺的中國漢奸男人。這些人才是這部影片所要敘述的主體。而那些女生、女人們,雖然更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和鏡頭,但她們只是為了突出男人們而做的鋪墊,她們的存在是為了寫那些男人。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寫女人的,但是它表現的是男人世界的故事。女人們為什麼依然要唱後庭花?因為她們是商女,她們只是男人們的掌中玩物。假如不是男人們依然流連於秦淮河畔煙街柳巷,耽於聲色之間,忘記了國恨家仇,這些商女們怎會繼續高歌呢?更可嘆的是,在太平年代裡,這些商女們是不被男人們當做完整的人來看的。她們是玩物,是士大夫的依附品,沒有自己的人格尊嚴。既然如此,要她們來承擔起國恨的責任感,是不是有些狠心?而更像是對於男人們的嘲笑呢?雖然這裡,1937年的南京,這些曾經的商女們沒有置身於國恨之外,繼續高歌后庭花,國家民族的苦難也使得她們不能置身於外,最後決然走向以身殉國的壯烈。但是她們的壯烈不過是在詮釋和折射、質問著那些個不同男人們。也可以說她們是在拷問著這個以男性而主體的世界。男人們背叛她們,玩弄她們,遊戲她們,同時遊戲著這個世界,她們用身心承受著男人們帶來的痛楚,可是她們所得到更多的是來自於這個世界的嘲笑、鄙視、不屑。而顯然,她們並不僅僅是男人的玩偶,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愛恨分明。她們所渴望的不過是像個人那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已。她們最後的選擇,高尚、純潔、偉大、讓人敬仰。不過對於她們來說,她們不過是在追求一種自己獲得這個世界上人們——特別是男人們對於她們作為人的認同感。她們走了,擔負起國恨家仇,但是她們留下的只是身影朦朧,沒有姓名能流芳千古,名垂青史。這就是歷史的殘酷吧。在那一刻,她們或許已經被一些男人們所認同了,但是這個男性的世界呢?這個世界是否已經認同了她們人的屬性呢?這就是她們最後留給我們的問題。
同樣,那些女生們,她們就更是為了折射男人們——戰爭中的男人們而存在的。她們的恐懼,使得軍人們擔負起了自己的責任;她們的苦難迸發了洋人的正義感;她們的秀色激發了日本人的獸性;她們的柔弱則導引了王喬治樸素的責任感;她們的堅定民族感刺激了漢奸的羞愧感。說她們是花瓶,不是貶低她們,僅僅是陳述畫面給予人的觀感。
秦淮的女人們把自己最心愛的遺留給了教堂裡的女生們,她們顯然是將自己的身心全部交付給了女生們,讓她們來代替自己活下去,活在這個男人的世界裡,繼續求的男人的認同。這些女生或許是幸運的,她們顯然已經開始得到人們世界的認同,而將來,她們也會更多的得到來自於世界的認同——因為她們讀過書,有文化,能按照自己的思維思考而敘述歷史。所謂認同感,不僅僅是對方的點頭和贊同,更是要發出自己的聲音,有話語權。只是,慢漫長路,女性要完全得到認同感,要不在作為花瓶而出現,不再是聲色犬馬的點綴,遙遙無期遠。

西江月·秦淮河

舞榭秦淮蕭瑟
歌台烽火殘垣
金迷紙醉是當年
而今不堪殘雪
沉寶十娘快意
香君擲扇橫顏
怡紅賣笑丈夫前
忠義不辭決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