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usyking

2011-12-23 04:43:02

張導演的野心與里程碑式的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該片上映之前我曾對其有很大的期望,其一是張藝謀的又一部新作,其二是有「蝙蝠俠」貝爾的參演,說實在的話,後者吸引我到電影院看的因素更多。但在觀演後,不得不覺得有小小的失望。
全片節奏偏慢,且最後高潮起伏不大,都是讓觀眾感到失望的地方。當然觀眾對於這種題材也沒有抱著看戰爭大片的心態去看,但即使是文藝片,一般地認為總有一個感情爆發的高潮點。但本片從中段到最後,一直在稍顯平淡的節奏渡過,直到最後也沒有給觀眾一個感情的宣洩點,讓觀眾的感情憋在心裡走出電影院。所以,我認為此片在家中一個人看比去電影院看會更好,這部電影表達的情感需要一個人慢慢消化和醞釀,普遍觀眾對於這樣的電影還是不敏感,我在電影院看的過程中,就有很多觀眾看到中段明顯不耐煩了。可能我的喜好低俗,竊以為去電影院還是看特效大片的好。
從該片的選角和展現手法,不難看出這是張藝謀又一次野心之作。
選角上用上了近幾年人氣火爆的貝爾,可以說是瞄準了海外市場和海外評委。貝爾雖然近幾年憑著蝙蝠俠系列入氣急升,但相對與布拉德皮特和萊昂納多來說在國內的人氣還是差了點(這個問題豆瓣上很多人已經討論過就不說了,起碼我對我老媽說鐵達尼號的男主角我老媽還是認得),這點可以看出張藝謀的主要目標並不是在國內。
然後在電影中,雖然背景選擇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但與一般狹隘的愛國主義電影拉不上關係。從女學生到妓女們,甚至國軍的殘餘部隊,都沒有說過一句愛國主義式的吶喊,連抗日片中常用詞「殺鬼子」也甚少用上,更不用說那個假神父了。在南京城中遺留著的這些人,他們只有一個任務——生存下去。無論女學生、妓女、假神父、士兵還是漢奸,他們開始的首要出發點是生存下去,當然隨著電影發展他們的目的都發生了改變,而這些改變就是《金陵十三釵》的中心精神。張藝謀這次拍的不是愛國戰爭片,而是展現人性的電影,與愛國無關、與組織無關,更與大局無關。更深、更廣闊的立意,毫無疑問是直指奧斯卡。
張導演在《十三釵》中毫不遮掩地展露野心,但並不影響其出色的發揮,從某方面來說,這是中國電影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上面提及到《十三釵》中的每一個人群的首要目的是生存,但隨著電影的劇情發展,這些人的目標都發生了轉變——保護代表著弱小和希望的女學生。王教官帶領的部隊本該成功出城,卻因為執意援助女學生而導致全滅;貝爾扮演的假神父本來有機會隨朋友逃出南京城,卻因為這些女學生而拒絕了;本該只是暫時躲著在教堂的妓女們,卻最後代替女學生送去日軍的虎口;甚至那個漢奸,所做一切只是為了救女兒。所有這些角色的選擇改變,都是指向本片的中心精神,稱頌人性美好的一面。
為什麼說這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呢?上面對這些角色的分析後,觀眾不難感受到《十三釵》所表達的價值觀——不惜一切保護弱小的人性光輝。在中國電影中,很少有如此明確表明價值觀的電影。好萊塢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差距有多大?不僅僅在電影技術上,更在電影的表達上。好萊塢需要商業電影,但好萊塢的商業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價值觀的輸出。在我印象中的美國大片,總會宣揚自由、勇敢、不畏犧牲等價值觀,即使在特效再華麗的大片上,好萊塢的導演總不會忘記加上這樣那樣的價值觀輸出。反觀中國電影,看看那些巨資拍攝的大片,一個異常華麗的場景後、一場慘烈無比的戰爭後、一場眼花繚亂的打鬥後,觀眾還記得導演想表達什麼沒有?近幾年,在中國較受歡迎的電影,都是在語言節奏方面出彩,去年的《讓子彈飛》勝在姜文、葛優、周潤發出色的演技和劇本,今年的《失戀33天》只勝在文章的尖牙利嘴和迎上光棍節的勢頭。反而前幾年的《集結號》表現得相當出色,但礙於該片的中心思想有影射某組織的嫌疑,加上天朝剪刀手的存在,最後在電影中沒有說清楚,觀眾也沒有看明白。
《十三釵》作為一部花費巨大的大片,沒有隻注重於表現畫面和語言,而是在表達價值觀上用了大力氣,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上一個里程碑。
張藝謀沒有再留戀於《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大片漩渦,沒有拍上《三槍》這種侮辱觀眾的電影,也沒有沉浸於《山楂樹之戀》小小的戀愛情懷,這次給觀眾奉上的是表達人性的《金陵十三釵》,可以看作是張藝謀的自我救贖,張導演該感謝嚴歌苓出色的小說。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