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a~hoo

2011-12-23 22:57:58

無G點,還不夠。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至今我都為《霸王別姬》當年惜敗奧斯卡而耿耿於懷,若說爐火純青的駕馭是因為導演內心的真實訴求,那麼經歷和情感共同性是至關重要的。陳凱歌有《霸王別姬》並不意外,《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巔峰之作那我必須憂傷的笑了。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看得內心倍感壓抑,導演費盡心機從光影及顏色,無處不努力的營造氛圍,卻從頭至尾不見爆發點和可供發洩的渠道。一口氣憋在那裡,要死不活難受的很。好影片順暢,經典片是順其自然一氣呵成。很多人在抱怨,然而在抱怨之餘是否想過,它只能稱之為好片,無法稱之為經典的緣由。

Q: 信仰是什麼

  作為一個至今無信仰的人對「信仰」這一概念第一次有意識的源自於電影《辛德勒名單》,從發戰爭橫財到最後保護工廠里猶太人的辛德勒,殘酷暴力嗜血的納粹軍官也有一滴眼淚的柔情,潛移默化被影響的來源將那個走在猶太人之中的斯太爾恩,他才是將人道主義誘發出來並帶領猶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這個人物設計很絕。若玉墨是在扮演摩西的角色,無疑她輸在拿身份作為出彩點,編劇的期待太高導致「霸氣」外漏,不偏不倚將玉墨變成了一個畸形的存在,或許編劇也考慮到了這一點,話說單純因為她造成約翰的人道主義轉變或多或少顯得有些牽強,於是製造出約翰死去的女兒這一歷史根源。
  在英雄主義上,男女觀眾有著絕對的分歧,男性觀眾覺得片子李教官的力度會大過十三釵的力度,而女性觀眾則恰好相反。正因為力度相均也導致了對激勵事件的觀點不一,編劇巧妙的將日本人第一次入侵發現女學生作為故事的發展的誘因,若當真如此,那麼十三釵進入教堂那一幕的著重刻畫,側重點已經出現了偏差。到底是女學生丟失的一隻鞋成全了李教官隊伍的英雄主義,還是秦淮女的年幼經歷成全全片的道德昇華?
  故事出現了太多可圈可點可做之處,信仰的存在從影片一開始就變得混亂,民族性帶來的感同身受還是處女保衛戰?上帝之愛還是人道主義?未曾帶來的統一夾雜著多民族多目的的穿插,導致全片可深挖的點是散的,每一幕都壓抑,每一個點都無法成為發洩的出口。

Q: 完人形象

  我認為整部電影中人物刻畫最好的應該是小蚊子這個角色,她是一個人而不是神,到最後踏上卡車的那一幕也僅僅是因為大家都去,而她也是一開頭就被日本人點過名的人,整個人物是死得無奈生得眷戀。從玉墨到約翰再到書娟以及被神父收養的小男孩,他們幾乎是無缺點並且大無畏的。轉變的輕易來源於個人經歷,而這種給人洗腦的引導者多半是可恥的。如果說書娟保護玉墨等人引開日本人,使他們未發現地窖是源於對約翰的暗戀的話(其實這裡是硬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偷窺者者的情感暗湧勾畫得如此神韻,其精髓可能年幼的書娟還沒有參透啊……),那麼被收養的小男孩最後挺身而出就是現代版的《貓的報恩》,若一個出門上街打醬油角色的浦生都能夠成為豆蔻奮不顧身的緣由(替身效應的誇大化),那麼小蚊子相比之下就顯得太飽滿了。
  秉承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沒有秩序沒有情仇的環境下,這幫連信仰概念都模糊的人能這麼捨己為人,甘願拿自己的命不當命,不貪生怕死,試問抗日戰爭何以致於要打八年,這簡直就是無敵鐵金剛啊。他們沒有弱點沒有死穴只有創傷,並且還勇於帶著創傷爭當天使,這種精神讓人不禁淚流滿面。
  小蚊子自私怕死,半推半就的踏上不歸路,書娟慫恿同伴們集體跳樓,比起這些。無懼的玉墨等人簡直就是低賤了自己,然而讓他們低賤的理由居然是這麼輕率,這些成全和傻氣顯得證據不足。因為十三歲失身,所以不想同樣十三歲的孩子失身?若高尚不需要理由,那麼你們何必還需要墓誌銘,何必還需要《秦淮景》?
  權衡利弊的中國人枉然犧牲,在主的教堂不是生來眾生不平等嗎?為何國產片都愛如此意淫偉大?怒其不爭真是輕賤了這條命。


  之所以還贊同這部片是因為總體而言我能看得到老謀子的真誠,不論是細節的詮釋還是顏色的運用,既秉承了他一貫的風格也成就了這部短篇小說的精髓,可挖掘的遠遠應該不止這些,也總歸因為是短篇導致了拉長時間軸和人物背景上有硬傷,這個是無法迴避的。
  對於老謀子想用這部片攻堅奧斯卡,我覺得難度還是很大。畢竟西方人對我們的價值觀的不認同,會導致看這部片子的不理解。而在中國慣有的英雄主義是成全而不是救贖。

  話也說回來,老謀子無法的很好駕馭這種題材還是因為感同身受不夠,畢竟精力夠不等於經歷夠,同時也不等於經驗。挖不下去,沒有爆發感,壓抑就是詬病。
  當然你要說,就這麼營造好死不死就夠了,我也只好無話不說,可能是之前對這部片的期待值太高,多多少少總會覺得遺憾。可以講個簡單的故事,但一定要「感」,有了「感」再去「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