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觀諱

2011-12-24 16:12:59

我看《金陵十三釵》(網路水軍離老娘影評遠一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或許我有原著情節,在看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之前,只要有可能,都會去找原著小說看一看。看原著小說再看電影其實並不好,會影響對電影表現力的判斷,因為那些情感因素已經通過文字在心裡牢牢樹立了印象,在看電影的時候,所感受到的情緒,到底是鏡頭給予的,還是通過對文字的想像建立的,實在是無法說清楚。
  
  但是,我仍執著於這樣做,就是想看看電影的改編劇本究竟和原著有什麼不同。並不是反感改變,只要他的改編是有意義的,能解釋的通,並且能夠產生新的效果,那這樣的改編就是成功的。看原著還有一個良好的效果就是能夠通篇去把握情緒和情節,跳出初次看電影的束縛,去思考思考電影的主體框架是什麼,也能輕易地看齣電影在拍攝手法上的弱點。凡事總是有利有弊吧,客觀的看待,頭腦清晰。
  
  朋友看完發來簡訊,說張藝謀在電影一開始就沒有處理好,表現力差,不夠深刻。待今天我看時,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其實深不深刻並無所謂,為了深刻而去深刻,其實是很拙劣的。原著小說中,敘述人是以書娟的外甥女(考慮到嚴歌苓是女性)的角色去講述的。電影當中,用了書娟本人的旁白。激烈的戰火,灰色的廢墟中,一群身著藍灰色旗袍的十三四歲女孩拎著行李驚慌失措地四散逃亡,這個畫面本身就很有視覺張力,任何語言和配樂都是多餘的,如果不採用同期錄音,錄下女孩們的氣喘吁吁,腳步雜亂,槍炮轟鳴和斷壁頹垣倒塌的聲音來表現這場逃難的緊張、窘迫和恐怖的話,我覺得,令人窒息的沉默,也足夠去凸顯這種感覺,可偏偏,導演用了最最拙劣的對白。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要告訴觀眾發生了什麼,他們能夠看得出來,我相信,即使國外的觀眾也能看明白。
  
  接下來,是那些國軍士兵一字型的人肉盾牌策略。這裡也用到了旁白。書娟用略顯稚嫩的聲音講述為什麼瀕臨絕望的士兵們採用這樣一種殘酷的方式去完成使命。可是,旁觀者書娟只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她怎麼會明白這些?那時驚恐的她恐怕腦袋只是一片空白。這裡,我覺得是一個邏輯上的失誤。如果換做一個年長的回憶者,或許能夠說得通。人肉盾牌那一小節,發生在電影開始大概二十分鐘時間吧,我沒有計時,只是估摸著是這個時間點,或許更往前。這裡用了悲壯的音樂和慢動作。電影才剛剛開始,節奏應該在逐漸加快,可是突然來了這麼一串悲壯的慢動作,生硬極了,完全打斷了電影進行的節奏。如果把這一段作為第一幕的高潮,卻是怎麼感覺都不對勁兒的。《看電影》對這一段的態度是比較讚賞的,因為在那一段,秦淮河女人們已經越過了教堂院門,一橫隊浩浩蕩蕩地往教堂里走,與此同時,人肉盾牌是一縱隊,在畫面上有個明顯的對比。可是我看來,這樣的對比沒有起到任何渲染的意義,因為這對比隻是陣型的對比,在情感上沒有對立,在價值上沒有對立。士兵犧牲,是悲壯,是為了挽救生命,屬於正面價值。秦淮河女人們終於找到了她們認為安全的地方,有了希望,喜悅,也是正面價值。沒有衝突。而且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士兵們並非為了這些女人們犧牲,這樣的對比有些牽強。
  
  至於原著小說裡的英格曼神父和法比已經基本完全刪去,這點我倒是沒有什麼異議。明顯,電影裡並沒有打算展示法比。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是一名主角,由他引出了許多衝突。他是一個義大利裔美國夫妻的遺子,年幼父母雙亡,被中國奶媽帶大,說著一口揚州味兒的中國話,後來遇到英格曼神父,跟他在教堂做事。法比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他永遠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中國人,又融不進他在美國故鄉的家庭。就算跟親如父親的英格曼神父,也保持著一種親切而客套的關係,止步不前。兩個人的頻率總是對不上。他的孤獨感是小說的一個明顯的情節。電影為了更好的突出主題,刪去了這個人物。英格曼神父只變成了約翰米勒來中國的一個原因。這樣的改動是成功的,約翰是位殯葬者,他既有一些神聖的使命,又是一位普通青年。他沒有那麼多神的光環,人性更加複雜。而且,他的職業,能夠使秦淮河女人代替女孩們參加日本人的「聚會」顯得順理成章。這是一個很好的呼應。原著里沒有這個困擾,因為書中那些妓女本來年紀也不大,電影恐怕不好找到這樣合適的演員。這種改變是巧妙的。當然,也為了節省成本。畢竟,找兩個外國演員,其中一個還得會說揚州味兒中國話,顯然是不容易的。
  
  接下來的情節都是順理成章的。不得不說,這些人的表演很成功。眼神,姿勢,都比較到位,賦予了人物鮮活的性格。關於佟大為的戲份,《看電影》認為段戰爭場面十分成功,堪稱經典。我雖沒覺得它已然達到這樣的高度,但是也沒覺得有問題。只是惱人的旁白又一次出現。書娟說,當晚李教官可以走卻沒有走,他藏在了教堂附近的賣紙的店裡。話說,這小丫頭怎麼知道他藏在那裡呢?就因為第二天在她快被日軍強暴的時候,後面有子彈穿過玻璃,在日軍的魔爪下解救了她?李教官在死之前隱藏得日本士兵都看不到他,她一個躲在教堂裡的小丫頭,是怎麼知道的呢?她又怎麼知道整個南京城,再沒有一個士兵了呢?她又從何判斷,這位教官就這麼善良,一直在外面守護著她們?
  
  很多人對日本軍官彈鋼琴那段兒也有意見。照我說呢,導演似乎是想表達什麼,卻又沒有表達出來。我揣測呢,也揣測不太明白。表現戰爭的無奈?日本人裡也有一些思鄉情深,不願意打仗,痛恨暴力?又或者,表現這個人的虛偽?如果是前者,表現力還不夠,如果是後者,那就缺乏得更多了。看不出前後有什麼連貫性。再往後,不得不說一下玉墨和約翰的那一分鐘左右的床戲。他們倆並非不可以有床戲,只是安排在這裡,顯得有點沒什麼意義,也沒有表現力,有點雞肋的意思,不安排這段兒吧,似乎缺少了點兒什麼,安排了這段兒,似乎也沒什麼太大的用處。我很難相信他們兩個會產生什麼愛情,可能也就只是憐憫而已。在那個環境下,中國人和西方人,明顯的生存空間是不一樣的。
  
  值得誇讚的是,日本軍官在十三釵們上了汽車之後,不由分說地斃了書娟父親,這個小小的情節是十分合理的。他先前為了救自己的女兒已經方寸大亂地在眾士兵之前不小心嚷嚷出來該軍官收了他不少好處,如果最後日本軍官沒有一槍斃了他,反而是甩下他讓他在教堂前獨自慶幸的話,這也太不符合人物性格設定了。通過這一小節還是能夠看出編劇是注重細節的。
  
  另一點我認為十分成功的就是教堂的大玻璃彩窗。有朋友認為這個五彩的大窗戶十分礙眼,似乎不應該在哪兒。可是,從理論上講,教堂里都是這樣的彩窗,完全符合事實,而這個彩窗,也具有它自己獨特的意義。除了那些秦淮河女人鮮艷的衣服表達另一種色彩外,這扇彩色的窗戶代表了希望,代表了拯救,代表了與外界的溝通,也代表了生命的色彩。它在電影中的意義是舉足輕重,不容忽視的。多謝張藝謀沒有像《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那樣自我、愉悅地玩弄色彩,只保留了這兩處,彌足珍貴,意義非凡。
  
  關於電影,我最關注的還是編劇,劇情的設置是不是合理,是整個電影成功的先決條件。事實上,在這部已經很不錯的小說改編劇本面前,導演實在是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是,他也並沒有搞砸,只不過就是拍了這麼一個故事而已。
  
  部落格里有人評論道:「在我眼中,最大的缺陷之處在於:有教堂,有避難,卻沒有基督教精神,沒有救贖; 有苦難的展示和描述,卻沒有解脫,也沒有東方式智者的達觀和徹悟;甚至沒有最基本的"懲惡揚善".角色都很鮮明生動,技術上也沒有大問題,場面做的華麗又洋氣.可是華麗洋氣的表象下,依然是二元對立的簡單思維方式。我實在是連憤怒都沒有,只有壓抑和他對女人品味的無語。 明顯是販賣視覺刺激啊。他對這個題材的態度和思考難道就是:當年南京城裡的妓女還不錯? 比不解風情的女學生有味道多了? 看完除了愛國主義的憤怒之外少了一些靈魂上的震撼和思考。」
  
  針對上述敘述,我的看法是。首先,有教堂,有避難,也有基督精神,更有救贖,有苦難的展示和描述,也有解脫。基督精神沒有那麼狹隘,它是愛,是包容,是改邪歸正,是成長,這一切,從學生跟妓女這兩個團體從對立到融合,從約翰的玩世不恭金錢至上到保護女學生置個人安危於不顧這兩個轉換中已經表達得淋漓盡致。至於救贖,他們已經用自己的行為完成了救贖的全部意義。犧牲生命,拯救他人,再罪惡的靈魂也已經得到了淨化。更何況,妓女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她們大多數是苦難的孩子,出於無奈走上這條路,何苦揪著這個問題不放呢?她們完成了救贖,也得到了解脫,這是伴隨發生的。至於東方式智者的達觀和徹悟,這一點要求過於高了吧。在那種時候,你指望有聖人出現?還要強求他們什麼呢?「懲惡揚善」?李教官做的不夠多嗎?你看不到這些,只能說明你的思考還不夠。至於譴責張藝謀對女人的品味,顯得有些無厘頭,「南京城的妓女不錯,比不解風情的女學生有味道多了」,這個只是你個人的想法吧?我想,這個故事並無意去彰顯妓女有多偉大。玉墨她們不代表所有的妓女,她們只是她們,這個故事只是這個故事,不要意淫地去試圖用她們代表所有的人。這些人物,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大環境和背景下,做了自己的選擇,這些選擇的意義都是在突出她們本人的性格,跟群體無關,甚至跟意義無關。事情就是這樣,它發生了,感動了人,不要事事都上升到家國層面。她們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底層的人,想不了這麼多。這就跟採訪一個拯救落水小孩的英雄「你救人的時候在想些什麼」一樣無知淺薄。
  
  嗯,不小心嘮叨了這麼多。電影只看了一遍,很多東西也記不清楚,無法更加詳細的去敘述,就此作罷。給這部電影打分的話,五分滿分,我打四點五分。其中,三分給編劇。不管怎麼爭論,我始終覺得這是一部值得進影院去看的電影。就算壓抑也好,因為那個時候的故事,怎麼可能讓人感覺到暢快淋漓。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