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ivarez

2011-12-24 17:32:07

十三釵是不是想像中的雪糕


之前在部落格上看見別人推薦的一篇影評,大概的意思是:故事講的還湊活,只是張藝謀蓄意煽動人們的仇日情緒,並且利用中國人這種情緒大賺票房。因為部落格後來被刪,所以找不到原文,可還是想因為這個由頭,說點什麼。
我想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或許應該從兩個角度去理解:一是電影本身的故事情節直觀的畫面各種拍攝手段演員的演技情緒的張力色彩的渲染;二是電影所延伸的社會道德和所反射的歷史。如鴻門宴那種兩者皆無的垃圾片當然不用列入此等討論中,十三釵還是值得一說的。
從第一個層面說,從我個人的觀感,張藝謀這次是合格了,甚至可以達到良好。畢竟有他前面拍的諸多爛片做鋪墊,乍一看這部中規中矩淚點足夠製作成本昂貴的片子,竟然有了一點點的小驚喜。我從來不會對某一個導演抱有成見,不會在片子還沒有看到之前,與人爭辯徐克比張藝謀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龍門飛甲比十三釵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看張藝謀的都是不小資隨大流沒品味,喜歡徐克才是王道才是俠風道骨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即使我很喜歡徐克,很喜歡東方不敗青蛇金鑲玉。後來兩部片子都看過後,竟然沒法給徐克打感情分,故事講的太一般,尤其後面拖沓冗長的結尾,實在無趣。而十三釵除了女演員不太好看,其他竟然都還好。
如果從第二個層面討論,事情就開始變得複雜的多了。
歷史,歷史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歷史?我們如何能得知真正的歷史?電影又該如何去反映歷史?
看部落格上的討論,大概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小日本真TM變態」「日本人是不可饒恕的」「小日本統統該死」二是:「電影只聚焦在強姦這種引人眼球吸引票房的事情上」「不懂得真正的反思戰爭的意義。」「電影無法交代歷史的全貌」「只是導演和編劇臆想的情節。」
關於第一種態度所說的」小日本真TM變態。」,我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這是一句摻雜著民族仇恨情緒的氣話,還是客觀的道出了事實?日本人真的很變態嗎?還是在戰爭那種癲狂的環境中,激發了人人都有惡的本質?真的有民族性這種東西嗎?即使有民族性這種東西,又是否對該民族的所有人民都適用呢?我沒有去過日本,沒有接觸過日本人,並不敢妄下定論,所有關於這個國家的了解,只來自他們的書籍、動畫、電影。我只能說出我通過這些間接的資料,對這個國家一個籠統的觀感:作為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土面積狹小的島國,日本是一個安全感極度缺失的國家。當然這種感覺或許並不準確。我的理解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人數越少,國土面積越小,特點就越鮮明,即所謂的「民族性」就越凸顯。反觀一直所說的「醜陋的中國人」,這個概念卻很模糊,至少我並不認為自己有多「醜陋」,相信很多人也並不覺得自己「醜陋」,我想那是因為,中國真的,人,太多。你真的無法將這麼多的人歸類為一個特點。或許日本可以。所以對於「小日本真TM變態」,我並不會因為編劇編寫的劇本,而去感慨這句話,也不會沒在真正了解日本,沒在真正去日本的國土看一看,沒跟一個日本人交流的前提下,去否認這句話。這並不是中庸,而是對這個論點缺乏足夠的佐證,電影不是佐證,史料是佐證,但反映的更多是宏觀的歷史,民族性這種東西,它還不足夠。當然,看電影時淚流滿面,看完電影后再一遍把日本人恨的咬牙切齒,是大眾的普遍心理,這是無法改變的,任何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不管導演的本意如何,只要有屠殺和強姦的鏡頭,大眾都會有這種被激發的仇恨,他們認為那些電影鏡頭真的真實發生過,即使不是,也願意相信,從而更加的敵視日本人。所以,「大眾永遠是可怕的。」
而關於第二種態度,就變得有趣了。認為自己足夠理性客觀公正的公知,更傾向於認為「我們更應該反思,而不是激發仇恨賺取票房」。可是,反思什麼呢?日本人屠城南京,這件事情如果真實發生過,搬上螢幕,無可厚非。我們都沒有親歷過戰爭,導演也沒有,即使有史料,也更多的是數據和照片,史料不可能記載一個日本兵在發現女學生後狂喜著奔出:「快去報告隊長!這裡全是處女!」也不可能記載一個妓女為了傷兵回妓院拿琵琶弦被殺害,支持起這個電影架構細節的更多是編劇和導演的戲劇化處理。現實的戰爭,現實的南京城,可能,或者說,肯定,更多的是脫下兵服混進安全區的逃兵,更多的是倉惶逃命的妓女,更多的是無所保護最終被殺的學生,編劇把所有巧合湊在一起,想像了這麼一個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或許沒發生過,或許真的在某一處某一時刻以某種方式發生過,然後感動了觀眾並自我感動。------並沒有什麼不可以,只要導演願意,觀眾願意,演員表達的是真實情感,故事足夠好看。
如果不讓電影編故事,那只能去看記錄片了。
關鍵的問題並不在於這個故事真實不真實,而在於動機論。張藝謀有沒有可以刻意醜化了日本兵的形象,並且巧妙的利用了這一點?我不認為一群兵在殺害掠奪強暴一群平民的時候,會有人性立體的展示,客觀的反思和糾結,善意的閃現,更多應該是在那種狀態下人性的瘋狂。(前提還是南屠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我理解日本兵的醜態,或者說,是把一個人放在那種可以無限放大自己的惡的癲狂狀態下的醜態。
反對「可怕的大眾」並不一定是走另一種極端,如果是存在的歷史,電影把它講出來,並沒有什麼。即使它客觀上引起人們的仇日激烈的情緒行為,比如愚蠢透頂的「抵制日貨」,也並不能因此而給這部電影減分。就像本來是一隻雪糕,被認成了一坨大便,而且還被邊吃邊稱讚:「這大便真好吃!」這本不是做雪糕的那人的罪過。不過,如果那人本就想把它做成一坨大便,只是不小心做出了一點雪糕味道,那就另當別論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