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876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lbereth

2011-12-24 17:42:31

一個講得過於用力的故事


我覺得很多導演是刻意地一輩子拍一部電影。張藝謀恐怕是其中之一。

我給一門講張藝謀的電影講了一整學期的課做過助教。他的電影,從《紅高粱》一直到《英雄》(後面那些不作評價),看到爛熟。於是《金陵十三釵》這部片子的各種,對於我來說簡直是觀賞他之前電影的手法大拼貼。

這電影照舊拍得很講究。服裝燈光攝影道具甚至方言。幾乎無懈可擊。但問題出現在張藝謀對於調度的關注似乎有點過頭了。
彩玻璃不說了,衣服的顏色不說了,漫天飄揚的彩紙不說了,估計是個人都注意到了。對於小道具的近乎戀物癖的觀注,從女孩子的皮鞋,到耳環,到貓,也不用說了。用到如此熟練的技巧,其實我覺得離刻意也就不遠了。
其實破碎的玻璃和鏡子和陽光是極其美好的意象,如果儉省些用的話本應該可以非常美麗的。

攝影其實很不錯,一眼看去相當大氣。
手持攝影機的存在感很強,很多地方晃得人眼暈。但很應景。很喜歡巷戰的拍法。燃極了。佟大為的人物原本是沒有出現在小說裡的吧?最後的戰鬥場面堪稱熱血的極致。

如果說這部電影和張藝謀之前哪一部最相像的話,那顯然是《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相同點是一個原本純真而後墮落的女主角,一個險惡的環境,和一個純真的旁觀者。

所以我對這片子最感興趣的人物,是視角人物書娟。每次出現在鏡頭裡,都是躲在什麼東西後面,露出一雙亮得駭人的孩子氣的眼睛。比《搖啊搖》一片更有趣的是,這是一個未長成的、未踏入男女性別之分的女人,而非《搖啊搖》一片中的小男孩,在偷窺另一個女人。

本應該是不帶有任何權力等差的無力的窺視。但微妙地由於窺視者和被窺視者均是女人,而事實上書娟的社會等級更高,這種窺視和互動所體現的權力關係非常複雜,卻又不帶有任何對於男權社會的批判。某種程度上,書娟是故事的參與者,旁觀者,又是直接一切入物矛盾的焦點所在。玉墨這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看作她的鏡影,一個她將來可能成為的人。而這兩個人物的互動和矛盾,表現的是女性之間的關係:互相妒忌,互相吸引,互相依靠,而互相映照。而貝爾的角色在她們的故事裡,其實並沒有任何角色。或者說這悲劇是屬於女人們的故事,和貝爾的羅曼史本身就可以視作兩條獨立的線索。這個女人的悲劇里,男權社會和制度是一個自始至終未被觸動分毫的東西。玉墨之所以地位低微,是因為她失去了貞操,而她所做出的犧牲,表層上就是一個讓純潔女性保住貞操的行為,也是一種對自我的救贖。

當然,這裡有大屠殺為背景,所以我們知道她們是去送死。所以一切模糊的曖昧的男權霸權都在血肉和槍炮的重重刺激下變得無足輕重。

但這也是一個太常見的國破後的貞烈妓女的故事了,上溯李香君柳如是。南京這個六朝煙水和戰火烽煙同時浸染了兩千多年的城市啊……

不得不提,倪妮演得太好了。
整部電影裡最出彩的人物就是她,出現在鏡頭裡有奪人的魅力。


說實在的我不喜歡嚴歌苓。而且是非常不喜歡。
以前看過她的一些文字,看得不多因為每次看都不大舒服。太隔了,且小家子氣放不開。她寫的《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一聽時間背景和人物我心裡就咯噔一聲:完蛋……

以民族創傷而為娛樂。
見過這種影評。但這評論公允地說來該扣給嚴歌苓而非張藝謀。尤其是控不了大場面的其實是前者而非後者。


好吧,於是不可避免地我們來說一說東方主義和女性想像。

要批評簡直是太容易了。90年代周蕾就狠狠地分析過《菊豆》,寫過張藝謀電影裡迎合西方觀眾對東方女性的獵奇想像。這批評直接拎過來安在《十三釵》上。一個字都不用改。而且更狠的是,這裡直接有一個非常安全而直接的代入者:Bale這個人物。一個一無所成的醉鬼西方人,在一群漂亮中國姑娘為生存所迫的倒貼之下居然靠自己的技能成了一個英雄,並真的贏得了美人的尊重,這簡直是西方男人睡著了都能笑醒的白日夢成真啊。

所以說這片子讓我反胃之處不在於中日關係,而在於中西關係。把前面未墮落--已墮落的女性關係換一個說法,就是妖婦--貞女的典型東方女性刻板形象。就像名妓們總是穿不齊整的漂亮衣服和大波浪捲髮,對比小姑娘們嚴嚴實實的棉袍和齊耳短髮。甚至最後那妖婦變身貞婦的近乎cosplay的景像也如此悲哀地熟悉。

不如再說一句:我其實真的還是挺寬容的。
我可以忍受一部電影裡女性屈從於男權,我可以忍受一部電影裡中國人的自我東方化,但我很驚愕這劇本出自一個女人之手。真的。


然後說幾點完全不可忍受的敗筆:
1. 十三釵唱《秦淮景》時冒出來的小姑娘腦補的光彩照人女人們走貓步神馬的……我真的想摔桌啊!還是慢鏡頭啊!這惡俗的慢鏡頭一部片子不知道用了多少次啊!
2. 咱能把床戲砍了嗎……熊麼……求求您了這床戲礙眼死了……
3. 太露骨了有木有!讓您的名妓把衣服穿起來好嗎,張大導演……如果她們遮得稍微嚴實一點我上面的批評直接砍半啊!!!


但是,作為一個南京人。作為一個祖籍不在此處卻也是從小在南京長大的南京人。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讓這個世界知道74年前我的家鄉究竟遭受了怎樣的浩劫。所以我依然覺得比起某些立場過於曖昧的片子如《南京!南京!》,我也許會更喜歡這部。換句話說,這部片子在表現日本人這方面,沒有留下太多讓人可以質疑的地方。
(多出來的一顆星,就是地域加值,請原諒一個南京人的私心。)

無法預測美國市場對這部片子的反應。嘛,很多拿奧斯卡的電影都不是好導演最好的電影。這部片子顯然不是老謀子最好的電影。

但至少他拍出了點水平。


最後說一點只有南京人民才能發現的細節。
老南京話。

很老的南京話,現在只有很老的老人家和郊區人民才會這麼說話了。
如果懂一點音韻學的話會容易解釋一些,電影裡南京人說的方言是分尖團音的。所以他們會把「去」的音發成「ki」。

南京作為一個多災多難的城市,方言變遷非常快。很少有第二個城市會出現老人家的方言會讓年輕人聽著覺得新鮮有趣的了,但在南京這是司空見慣的現實。

作為一個語音控再說一點,現在北方方言和吳方言的區域界線在溧水丹陽一線。以前更靠近南京一些。溧水一帶的方言變動尤其大。原因再簡單不過,抗戰時南京周邊人口急劇減少,江北和安徽移民移到了江南導致劇烈的方言變遷,劇烈到了整個官話區和吳語區的界限東移。

這種冰冷的歷史事實卻往往是我心中最不可碰觸的傷痛處。甚或於這個講得如此用力的故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