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長沙沃美影城

2011-12-24 19:25:27

《金陵十三釵》:閒言碎語話「金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關於小說
在原著小說里,並沒有入殮師約翰一角。電影中的約翰,差不多是神父、法比以及青年軍官的集合,同時又給了他一個新的身份——入殮師。
神父死了,需要有人來將他入殮,潦倒的約翰就這樣出現了。
小說中唯一出現過的女學生的父親,在電影中也被融合成了孟書娟的父親——一個漢奸。
小說中頗吃重的青年軍官本是個很有味道的角色,這裡已經將部份戲份放到了約翰身上,佟大為扮演的青年軍官,被撇到了徹底的配角地位。除了打仗還是打仗,整個過程臉都沒乾淨過。
國軍撤退情節,書中交代了來龍去脈,電影中則完全忽略。只變成了一支小分隊負隅頑抗,最後壯烈犧牲。看小說時,覺得這段頗感慨。當年國民黨高級軍官們已跑得七零八落,只剩下下層這群當兵的還死守著。群龍無首,軍心不穩,日本軍隊幾個傳單就讓這群士兵全部繳械投降。日本人騙他們要把他們帶到島上去勞動改造,實際上是到長江邊全部槍殺……可憐的士兵們全都相信了……可惜這段並沒在電影裡表現出來,若表現,則是直刺民族(或者可以說是人類)的弱點。
大屠殺的氣息被淡化。未看影片之前,我的期望是壓抑與鮮活、死寂與濃烈的強烈對比,從而達到很強烈的心靈衝擊,但似乎隔靴搔癢,沒達到我心中之預期。
 
二、學生與妓女
這幫女學生對這些妓女,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的。最起初的,是厭惡。女學生大多家境不錯,妓女一詞對她們而言彷彿洪水猛獸,避之不及。但少女的心思,總是充滿著好奇,以及對美的嚮往。這些秦淮河邊的妓女是美麗的,水蛇般的腰肢,紅唇,捲髮,眼角眉梢都是風流。電影中有不少書娟的「偷窺」鏡頭。她躲在暗處,偷窺這群女人,以及這群女人和男人之間的交談。這種無意識的偷窺,是少女心中的隱秘所在,厭惡羨慕的雜糅。影片並沒有在偷窺上下大功夫,草草幾個情節,有點模仿《西西裡的美麗傳說》的意味。
學生和妓女,一出現便是矛盾衝突。一邊是被父母送到教堂來培養的名媛淑女,一邊是秦淮河邊賣笑的輕浮女子。之後矛盾衝突不斷,直到一顆流彈擊中了無辜的女學生,一切才有轉機。
小說的開頭,是寫書娟第一次例假的到來。這一描寫,和後面的妓女們的出現,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
此時的南京城已是人間地獄,這一塊似是人間淨土,女人們繼續爭風吃醋,學生和妓女繼續僵持著。若是這裡的外部氣氛能渲染得更壓抑些,這種爭風吃醋才更顯其震撼。還有什麼,能比生命更讓人震撼的呢?
 
三、暴行與鄉愁
在當今國產描述日本侵略軍的電影裡,往往會一廂情願地加上「鄉愁」這個主題。這可能是導演們受幾個日本文學、電影大師們的影響吧!《南京南京》把這點渲染到了極致,《金陵十三釵》也不例外,且表現手法類似,想要起到的作用類似。然國民無法體味中國「大師」們的深意,一部份人當好奇看了,一部份人則憤怒。大屠殺和鄉愁並存於日本侵略者的心中。我並不反感這點,但是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這麼一個處處講求禮儀,隨時抒發鄉愁的國度,能幹出如此不人道的事情來。
 
四、恐懼與奢靡
避難的主題,法西斯的屠殺,自然而然讓人想起2003年摘得奧斯卡三項大獎的《鋼琴師》。其他姑且不論,當年這部《鋼琴師》讓我看得一口氣喘不過來,心頭壓抑,仿若經歷一場大逃亡。《金陵十三釵》以此為主題,但缺少了一種壓抑恐懼的味道。幾個女人嘰嘰喳喳,心頭似乎完全無半點的恐懼,倒是把這個避難場所當作另一個風月場。這估計和導演以及演員的表演能力有關。
若不是明確被告知這部電影的大環境是南京大屠殺,恐怕很少有人會聯想到當時南京城已經是屍體堆積如山,熊熊的烈火燒燬了多少年輕的生命。當然,導演並非一定需要用正面的鏡頭來展示這痛苦的場面,我想,沒有一個中國人願意看到這樣的畫面,然這個情感必定不可缺少。
可是現在,逃難的女人們,無論是花季少女還是風月高手們,心頭似乎統統忘卻了外面正在發生的一切。煙火味、屍體腐爛焚燒的氣味、南京城的煉獄,似乎與她們絕緣。其實我本想看到的是一種在壓抑的氛圍下的風情與爭鬥,那種死亡邊緣的艷麗,或許有一種驚世駭俗的美。
有人說,張藝謀立志於每個鏡頭的精緻,最終缺少了靈魂。
 
五、入殮師
相比原著,電影的男主角是修改幅度最大的一個。這是一個不存在於小說原著中的人物。神父死了,需要有人來主持入殮安葬的儀式,於是入殮師約翰就出現了。在小說原著中,神父並沒有死,他是抵擋住日本人的最大力量。
不過,這樣的改動對於電影而言,十分之好。入殮師這個角色的加入,使得電影更加具有死亡的氣息。入殮師是一個符號,一個死亡的符號,這個死亡的符號和教堂裡的女孩女人們發生了直接的關係。但也正是這個死亡的符號,卻再三保護了這些人。讓她們「生存」了下來。
說到入殮師,總能讓人想起2008年的日本電影《入殮師》,本片獲得了這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其探討的深度和廣度都無愧於它成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張藝謀將其主角定位為入殮師,是否又是繼《鋼琴師》之後又一次野心的表露呢?
入殮師最重頭的一場戲,在我看來,不是別的,恰恰是給十三釵化妝的一場戲。這裡有個細節,入殮師說,他只會給躺著的人(屍體)化妝。這於中國人而言,是很忌諱的。但十三釵整整齊齊地躺成了一排,入殮師約翰一個又一個地給她們化妝,理髮,彷彿完成一場入殮儀式。——是的,這些女人都是去赴死的。只是,她們在死前完成了入殮的儀式。
這段,本該相當震撼。但不知道為何,總覺得蓄勢不夠,無法達到戲劇的高潮。
 
六、秦淮景
這段是被眾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也是張藝謀最擅長的。極其艷麗極其妖嬈。看到這裡,我忍不住彪淚了。不再贅述。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