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貰

2011-12-24 23:38:15

唱唱反調——評金陵十三釵(長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本不是一個影評者。
     這些個觀後所感,原形只是零落的隻言片語,故也並未能想出什麼文藝的題目。直到發現網路上充斥著漫天好評,以及今何在那篇因與眾不同、卻被眾人「圍觀」的評論(http://t.cn/ScRRVr),我突然想起《哈利波特》裡的《唱唱反調》。當然,為了避免被「圍觀」,儘管我大概應被歸為「少數派」,作為看客的你,相反地,大可以把我看作一個鐵石心腸的食死徒,在和諧的大環境裡無恥宣揚著「神秘人」的聲音。

     影片的開頭,是一場在那時尋常卻浩大的逃亡。一九三七年的冬天,中國南京,除卻蕭瑟的寒風,有的儘是瀰漫的戰火硝煙和無比慘烈的燒殺掠奪,對生命的掠奪。十幾個穿著校服的女孩子,留著同樣整齊的童花頭,無助而絕望地在斷垣殘壁中奔跑。她們正被數不盡的流彈追殺。在一次躲藏中,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不幸被日軍在草垛中發現。她被其刺刀砍了數刀,卻悶聲不吭。原來不遠處還藏著她的同伴,無疑是她拯救了她們。哪怕她只是不經人事的學生,一個心智未全的孩子。
     在這場追逐中還穿插著我們的男主角,入殮師約翰,與槍彈漂亮的捉迷藏故事。一個本應了解險峻局勢的美國男人,為了給戰區教堂神父安葬的錢財,冒著生命危險臨走還不忘賺一筆外快。
     當然,影片中的戰爭不會是殘酷的日軍唱獨台戲,我們的戰士必不會放棄頑強的抵抗。教導部隊的李教官帶領著英勇無懼死亡的中國軍人們,願與敵人周旋到底,直至生命同最後一發子彈一起消亡。於是一場無比驚險刺激的游擊槍戰應運而生,這無疑是好萊塢似的大場面——由此可見,毫無疑問是大製作,老謀子絕對沒浪費傳說中的六億元投資。隨著鏡頭的移動,FPS大作般的視角堪稱精彩,並持續了相當不短的時間。
     到這裡為止,如果我記得沒錯,差不多過去了半個多小時,可能還要多?

     正如一切故事慣用的手法,女孩子們在避難過程中遇到了約翰,李教官一路拚殺,三條路線的人這才彙集到故事發生的核心地點——美國人的教堂。

     教堂死了神父,別的人忙著跑路,留下的只有神父的養子陳喬治。一個比那些女孩子大不了多少的少年,獨自守著那兒等學生們回來避難。學生們安頓下來不久,走投無路的秦淮河女子們便出場了。果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她們撒著潑,硬是翻入教堂,擠進地窖住下,彷彿不聞半點窗外事,嬉笑著打著麻將,更不忘與洋人約翰調著情,也自然免不了被女學生們看成下作,鬧出不少摩擦。
     然而,日本人的炮火也是停不住的。李教官留下一個重傷的小兵,隔日就在保護眾人的戰鬥中犧牲——這裡又是一場華麗的槍戰,好一個英雄,一個人硬是折損了敵軍一個隊。這次侵襲,雖被孤狼般奮戰的李教官救下,精神的恫嚇與死亡的陰影卻在每個人心頭籠罩。值得一提的是,明明無比厭惡著秦淮女子們的女學生們,在逃命時卻冒著極大風險掩護了她們。
     不得不提到我們的男主角,那個算得上油腔滑調的浪子、貪財又愛飲酒的男人,那個一開始就被言談舉止淑女般優雅、說著流利的英文卻又風情萬種地散發著秦淮味道的玉墨深深吸引的約翰,許是終於直面了對殺戮姦淫的無能為力,震撼過後,他好似瞬間轉性,從不惜躲進衣櫃偷生的膽小鬼,變成為保護女學生站出來的勇士。

     這段之後是豆蔻為了趕在一見如故的小兵還活著之時,彈唱一首說好的《秦淮景》,冒死回妓院取琴弦的橋段。和原作不同的是,這裡偏偏捎上了個冒死回去拿一對耳環的香蘭,和已變為有情有義漢子、放棄和老鄉逃亡機會的壯士約翰。
     再然後就是影片高潮部份了。如狼似虎的日本人知道教堂有嬌滴滴的「新鮮」女學生,必然是不會「浪費資源」的,派了專人來看守,準備過幾天就點走學生們「吃掉」。這個過程無需贅述,約翰用拙劣的謊言極力安撫孩子們此行無礙,因找貓被數進十三人的窯姐小蚊子卻喊出了真相。於是女孩子們要跳樓,而深明大義的玉墨說服同伴們替她們去,明明都是好想活下去的人,她們稍稍糾結便乾脆地答應了這個殘酷的提議。她們依舊嬉笑著接受了變裝。約翰和玉墨趕緊訴了衷腸,明確了兩人之間的愛意並結合。十二個女人不夠,於是我們英勇的小戰士陳喬治挺身而出,為了對養父的承諾,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冒險保護女學生們……我承認他與約翰的對白愣是把我的眼淚煽了下來。我全片中唯一的淚點。
     順帶一提,故事的講述者——孟書娟,她那個為了苟活當漢奸的父親,因為救女兒付出生命的行為整個人洗白。
     最後假神父帶著孩子們順利逃走。那金陵十「三」釵們,前路未卜,卻不言而喻。

     這部影片,共一百四十五分鐘,說它不長是對不起良心。是的,我必須承認,它拍得並不賴,製作精良,堪稱近期相當不錯的一部片子,不愧花了六個億。那種壓抑感,無論從血腥暴力的場面,還是沉重悲慼的情節中,都展現得十分到位。
    然而細細一想,卻總是透出了三個字,「不自然」。

     影片一大公認的亮點是玉墨。她氣質孑然,淡定自若,一口英文流利漂亮,堪稱全然不像是在畫舫里呆過數年的樣子。相比同行的女人們,同樣是窯姐兒的身份,卻自始至終是迥異的氣質,貞烈有餘,放蕩不足,煙火味未免太少了些。
     你不妨拜讀下原作,「他旁邊躺著他的理想:娼妓其內淑女其表。這個時刻,他還不知道趙玉墨是徹頭徹尾的、職業的、出色的名娼妓。」趙玉墨迷戀上書娟的父親,那個拋棄她跑路的「雙料博士」,並向他隱瞞真實身份,迷得他認不得家。她是一個典型小三的形象。
     「玉墨扭著,從戴教官身邊移開,移到李全有面前。李全有是老粗,覺得女人身子和他只隔兩尺距離兩身衣裳,浪來浪去,實在讓他受洋罪,他嘿嘿傻笑,手足無措。」還有一句寫道:「她是愛戴教官的。她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一顆心能愛好多男人,這五個軍人她個個愛,愛得腸斷。」
     側面描寫也從不缺:「豆蔻不知道隱藏自己的妒嫉,她又懶得像玉墨那樣學一身本事。」
     「她們個個暴躁怪戾,一觸即炸,連一向有淑女涵養的玉墨也犯潑,為打牌輸了幾文錢和自己師妹玉笙罵街。」
     書中的趙玉墨,無疑是有血有肉的。是的,她曾受到過知識分子家庭的薰陶,頗有文氣;但是,被父母抵押給堂叔,又被堂嬸賣進妓院之後,她怎麼可能不受骯髒環境的洗禮?怎麼可能不讓心靈保持純真?怎麼可能堅守道德不甘沉淪墮落?她就是騷進了血肉媚透了骨,她就是任腐朽的壞境侵蝕了心靈,雖然她可以「有一點拿捏矯情」(原作中書娟的看法),好像一個真正的淑女,然她卻又放蕩,她浪起來不分對象,她是真正的娼妓。
     趙玉墨可以有情有義,但她不是貞潔烈女,她會很容易對男人產生興趣,卻不至於因浪子變英雄對一個認識不過幾天的約翰完整地付出身心。老謀子刻意強調的她這段愛情,未免突兀。同時,扮演者倪妮頗具神韻,顏色真心勾魂,可惜的是被腳本安排束縛住了角色的張力,遠不夠「浪」,硬生生地被貞潔化了。
     要知道,如果不是在神父愛的感召下,不是在女學生們的聖歌的感化下,娼妓們的靈魂會受到感化嗎,趙玉墨她們還會受到感染,挺身而出犧牲自己拯救別人嗎?

     我仍唸唸不忘原作最後一段的精彩:
「排在最後的是趙玉墨,她發現大佐走到她身邊,本能地一躲。但又側過臉,朝大佐嬌羞地一笑。像個小姑娘犯了個小錯誤,卻明白這一笑就討到饒了。
日本人給她那純真面容弄得一暈。他們怎樣也不會把她和一個刺客聯繫到一起了。」
     雖算不得「神來一筆」,這這樣難得的靈氣,在老謀子的片子裡面,我沒能找到。
那麼,老謀子又是怎麼處理末尾的呢?我私自引用一段張家瑋(信陵公子)的描述吧:
     「十三金釵特意走台步一樣,在教堂里並排扭擺款款而行?還金燦燦爛慢慢還他媽是慢動作?這是90年代卡拉OK廳那種泳裝美女MV嗎?這是80年代遍地開辦的野雞晚會嗎?這種場合的出現會讓人好不容易稍微有點準備開始感動的忽然就跌進了現實:噢搞半天這是在唱戲呢……這就是張老師的排比句。」
     對此我不予置評,由你來做對比。

     於是話題就轉移到角色性格塑造的豐滿度上了。上文中提到的,我在全片中有唯一的淚點,那就是男孩喬治主動提出替補一個女孩的位置,約翰和他對話的橋段。一男孩子啊!你說他怎麼能這麼勇敢呢?他的承諾和信念該多堅定啊?他明明知道會遭到何等蹂躪,真是了不起。我當時就震驚了。可是之後冷靜下來,我卻感覺不可思議。非親非故的人,以他那麼小年齡的心智,真的可以做到放棄自己的生命去保護嗎?是的,這毫無疑問是有可能的,但是一部電影裡面同時有太多的英雄,就略感誇張失真了。
     原作的陳喬治又是如何的呢?
     他是教堂裡的廚子,他和窯姐兒紅菱相好,會肉麻下流地調情,總對她說:「好死不如賴活。」「他胸無大志,堅信好死不如賴活著,最近和紅菱相好,覺得賴活著也有千般滋味。」可他在看到重情義、養育了自己的神父受到日寇迫害時,卻能不顧一切地挺身重出,犟了起來,導致喪命。
     無疑,陳喬治比誰都愛惜自己的命,他心裏面沒什麼大義,也不屬於為了承諾不辭就義的英烈。但他會被神父的真誠感動,這是個人的情感,和大義卻沒什麼關係。然而,正是這樣的他,才符合一個普通受難百姓的脆弱形象。

     然後,不妨把目光移向英勇的教導部隊戰士身上。佟大為飾演的李教官,不愧是純爺們兒,鐵血真漢子,槍法那個準啊,身法那個迅捷啊,真心一個頂子十個——你會不會感覺有點美帝個人英雄主義的影子?蘭博可以退位讓賢了,我大天朝的菁英士兵多麼厲害,絕對有力挽狂瀾的潛質就是生不逢時命不好……
對此,惟有原作能夠精闢地總結,哪怕最後士兵們在和日軍的對峙中挺身而出英勇就義,確實值得我們敬仰和感動,但是他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不都是什麼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傷兵和窯姐們倚倚摟摟,吭吭唧唧,南京城風化最糟的一隅搬進這裡了。」

     刻意地從方方面面烘托出角色們的非凡品質,導致形象塑造的失真,實乃本篇的一大敗筆。對此約翰一角也不例外,我想都不必特意去分析了。

     另一方面,還記得「對於赴約唱歌一事,約翰用拙劣的謊言極力安撫孩子們此行無礙」這個橋段嗎?原作是沒有約翰一角的,其原型應是堅守正義的英格曼神父。諷刺的是,英格曼神父的做法恰恰相反:
「女孩們都用手摀住眼睛,然後從指縫去看那橫屍遍野的江洲,燒成炭的屍群,毀成一片瓦礫的街區,一池鮮血的水田……
英格曼神父完全改變了對女孩們的教育方針:他要她們看清楚,並且要永遠記住。
    ……(此處略)
女孩們漸漸地敢於正視這些照片了。」
     同時,原作還寫道,在十二月十三日,那在歷史上無比灰暗的一天,「神父在半分鐘前告訴她們:日本軍隊佔領了她們的總統府。神父說:「孩子們,這一天是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是你們民族最不幸的一天。」她們聽著廣播,了解事實,聽日軍屠殺中國人的慘烈新聞;女人和學生有權知道真相,包括豆蔻的屍體也運了回去,受辱與凌虐的事實也盡數告知於她們。她們懂得日寇對女童的變態喜好。
面對殘酷的事實,正確的態度並不是隱瞞,而是直視它,克服它,消滅它。我很不欣賞電影中約翰問陳喬治為了安撫孩子們欺瞞的做法。經歷戰爭是對她們的成長最可怕卻真切的磨練,不早一點面對事實,又怎麼保護自己,憑什麼活下去?沒有她們自己清醒的認識,誰又能在兵荒馬亂中保證溫室花朵的安全呢?
     由此,不禁發問,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真的是正確的嗎?

     且慢,我的疑問還不僅止於此。我非常非常的困惑,當約翰無奈而悲慼地問陳喬治,儘管是為了拯救孩子,但就這樣犧牲十二位娼妓是否真的人道的時候,陳喬治幾乎是立刻回答:「可是又能怎麼辦!」言下之意,恐怕就是說這麼做是現有條件下最合理的。人人的生命不應該是平等的嗎?崇高道德難道就意味著妓女命賤,不如女學生的命值得令人珍惜嗎?是的,她們是自願的(電影中並未能夠刻畫好她們心理的掙扎和轉變,缺乏過度,銜接比較生硬——她們過於乾脆了,更合理的情況是會有非常不簡單的內心糾結),但是連半點猶豫都沒有就認可嗎?可能是我過於敏感,但是我必須指出,這樣的道德判斷可以參見那個經典的扳火車軌道的假設,它存在著我們無法迴避的爭議。相對於僅僅歌頌妓女犧牲自己的行為、為死去的她們立崇高的牌坊,恐怕我們更需要的是思考,全民更深層的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人道主義?

     回到本文開頭我談到的「立場問題」罷,你若願意,不妨在網上查查本片的影評,不難發現,褒獎的聲音遠遠多過批評。同時,不妨對比以下兩篇典型影評:
(黑老謀子)張藝謀老師的聰明站位和排比
實際上,張老師每次遇到這類元素,都會不淡定,都會像我在小學寫作文用排比句一樣鋪排出 來。讓人不舒服的是,他每次描述女性+色彩元素時,都有一種事無鉅細的獵奇感,一副「好新鮮啊,我要反覆多用幾遍,你們也多感動幾遍吧」的感覺,比如這次 的《秦淮曲》。實際上,我所見的張老師電影裡,比較拿得住勁,能舉重若輕的也就是《有話好好說》。哪怕是《千里走單騎》,沉穩了大半部戲,末尾還是忍不住 浮了一把。這一次也是:在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在風塵女子們的南京元素這兩個環節,張老師幾處節奏顯得滑了,於是齣戲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7059/?start=100#comments

(捧老謀子)好片是經得住考驗的,好導演是經得住詆毀的
「看的時候笑中有淚,淚中有恨,時而沉重,時而抑鬱,時而幽默,時而感動。這絕對是張藝謀 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說,要是《十三釵》都拿不了奧斯卡,我覺得中國人從此真沒必要湊那個熱鬧了。就像諾貝爾文學獎一樣,中國人沒拿過,就能說中國沒有特別優秀的文學作品嗎?我們多數時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價值觀的套子裡鑽。」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5300/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你大可以把我看作一個鐵石心腸的食死徒,在和諧的大環境裡無恥宣揚著『神秘人』的聲音。」我的聲音是不順應大潮流的,大概不被噴恐怕是不正常的。對此我有深刻清醒的認識。
我想指出的問題,也許大家都有體會:只要是依託於歷史的作品(這裡特指沉重的歷史),咱們都是說它不得碰它不得的。只要情懷渲染到位,看官們的民族情緒就上來了——這固然沒什麼不好,每個人都多少會感動,說明我們都愛著自己的國家,這時候民族凝聚力往往得到良好的體現。由此,群眾築起了讚揚高風亮節偉大情懷人性光輝的精神壁壘。可見只要立場站對了,規避非好評的機率便大多了。不是說不允許,但是很多人因此不歡迎不同的聲音。然而,對於藝術作品的賞析和產業的發展,要想進步,正需要不同的聲音。
我不知道參與編劇的原作者嚴歌苓老師對於老謀子為迎合市場口味而做出的改編是否打心底全然支持(好萊塢風格:華麗動作場面尤其是槍戰,男女主角必坦白愛意並有床戲,故事主線和人物形象不能太複雜),我只能確定地說原作的神韻確實消磨了不少。相當不少。

     磨嘰了那麼些個字兒,也許你會覺得我對一部電影太較真,太理性了。我終於猛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我,不文藝——如果文藝意味著片面追求所謂國際化潮流的感官刺激,意味著只允許主旋律氛圍的傳染與同仇敵愾的共鳴,意味著脫離獨立思考和人云亦云,那麼我寧願承認自己不文藝。遠遠不夠文藝。

P.S.:
對了,有網友說「張藝謀拍電影還是很考究的,可是始終喜歡不起來。慢慢才覺得是因為他拍電影有自己的美學,可是沒有自己的哲學。」這句真心精闢!
但是我們也應該理解老謀子,「自從被官方確立身份之後,他要拍的首先不是一部好作品,而是一部符合他現今身份的作品。張導現在也首先不是一個藝術家,而是人民藝術家。」
最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我膽敢對十三釵赴宴前夜唱的《秦淮景》略吐一下槽……那群說著正宗南京話的美人兒,竟掌握了一口標準的軟糯蘇州話——原作中豆蔻曾向王浦生說「我還會唱蘇州評彈呢」,尚且算是簡短交代了一番,可南京話並不屬吳語,個別說得好也就罷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