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東七

2011-12-25 23:19:12

瀲灩的玻璃碎 商女的亡國恨


平安夜的晚上看了名導的名片《金陵十三釵》 本著不湊熱鬧就out了的心態去看的這部片子 不想卻被流彈打中了



除了小學時期被強迫著寫過影評 我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從不寫影評的人 包括我深愛到看了十幾遍的《戀戀筆記本》

就我看來 再好再經典的電影也不過寥寥數語就能概括出所有的感情

但是看過《金陵十三釵》 我第一次有很多很多話想說 不僅僅只是沉重和憤怒

這部片子的主線 燈紅酒綠裡的女人 傳奇的女人 秦淮河的女人

還有那句百年來擲地有聲的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抗日系列的影片大都選取正面的人物作為主線 就算不出彩 也大可讓人熱血澎湃 看罷大家就各自投身於各自的生活當中 沒有共鳴 沒有留戀 更不會記得

而《金陵十三釵》選了釣魚巷的風塵女子作為主線

一來讓人耳目一新 讓那種澎湃感歷久彌新

二來張導衝擊奧斯卡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比起說它是史詩類的巨作 不如說是一種情懷 因為它讓我感動

讓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依舊看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綻放的光彩 耀眼奪目

從影片的第一個鏡頭開始 我就激動不已 在絕望中四處張煌的女學生 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李教官 不停搖晃的鏡頭 清脆的子彈聲

都昭示著整個南京城的絕望與淪陷

就在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 釣魚巷的女人們來了 著五彩彌裳 銀鈴般的笑聲 輕鬆的調侃和語氣 為地獄般的南京城和整部影片畫了濃重的一筆

而與影片格格不入的輕快和斑斕的顏色 註定了這是一群要以悲劇收場的人



我是個具有理想化愛國主義的人 我一直相信著民族大義

大概是因為養育我的這片土地的人們在73年前灑盡最後一滴熱血 用一片赤誠吹響了抗日戰爭的號角

也可能是因為從小學開始 每一年學校都組織我們去看九一八紀念館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上9點18分 所有的交通燈都變成紅色 每一輛在路上的汽車都鳴笛三分鐘 每一個現象都在告誡著我們 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

我們都對日本這個彈丸之地有著深惡痛絕的憎恨 我們無法原諒他們曾經挺著刺刀讓我們的腳下血流成河 生靈塗炭

我們無法原諒 這片土地也無法原諒



回歸到影片本身 好吧 我淺薄我只愛主角 玉墨

她應該也稱得上世間奇女子了吧 搔首弄姿卻又不可方物 經歷慘痛卻又堅信正義 有著良好的教養卻又有著巾幗英雄的氣概

整部片子看下來我並沒有落淚過 只有兩個場景深深震撼到我

不是戰爭帶給人們內心的衝擊和深深的絕望 不是豆蔻和香蘭悽慘的死狀 不是女人代替女孩毅然的赴死

而是兩個無比簡單的場景

其一 是玉墨在替學生應邀參加宴會的前一晚

她躺在john的身下 說的那句:「明天我的身體就不屬於我了,現在就帶我回家吧。」

好不容易找到了深愛自己的人 好不容易找到了願意保護自己的人 好不容易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 好不容易 只是好不容易罷了

不知不可為而為之 勇敢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無畏也

玉墨放棄了一生所求 去替那些與自己毫無瓜葛的人去死 一個無畏的女人 一個英雄

隨後發生的事情我覺得十分順理成章 我不覺得邪惡 也不覺得是這部影片的污點

我反而覺得 在那個絕望的夜晚 玉墨最後一次燃燒著自己 是戰爭中情與欲 愛與恨的最好的詮釋

她只是在生命的最後一段里 選擇了一個人 把身體交給他 這樣悲涼的英雄末路 又有什麼錯

那一曲絕唱的《秦淮景》 那臨行前的淚珠兩串 那銷聲匿跡的虛與委蛇的嘴臉和鶯歌燕舞的召喚

這是商女的亡國之恨



其二 是電影的最後一幕

書娟說:「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釣魚巷的女人經歷了什麼,也不知道她們都叫什麼名字,我只能幻想著她們第一次走進來的樣子。」

女人們第一次走進教堂 書娟透過彩色的玻璃向外望去 看著女人們歡聲笑語的走進來 好似戰爭與之無關

不過也是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反正已經是失無所失 不過是條命了

在整部電影的尾聲里看到了這樣光鮮的一幕 又勾起了對整部電影的回憶

女人們和女孩們吵架致使一個女孩被子彈打死 女人們佔了女孩們的地窖讓她們無處藏身差點清白盡失 女孩們救了小蚊子一命 女人們為她們去死

一幕一幕下來 不知不覺早已悵然若失 欲罷不能

瀲灩的玻璃碎 照著女人們最美的容顏和讓人不願幻想的結局



讓我頗有微詞的就是女孩們同意女人們為她們去死 我覺得 個人自有個人的命數

該著你去死 就算你是學生她是妓女 你是祖國的棟樑她是社會的渣滓 她也不應該為了你而死

人人生而平等 人命不分貴賤

換作是我 我斷然不會做這樣的交易 我寧可去死也不願意一生活在悔恨自責的壓抑中



貌正梳妝畢,艷也;

秦淮唱挽罷,絕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