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走

2011-12-26 04:58:41

讓我們歌頌妓女和戰爭


                        讓我們歌頌妓女和戰爭
    在看《金陵十三釵》之前,有人說中國人對人性的理解僅限於侵略者也有人性和妓女也愛國這兩條上,前者以《南京南京》為代表,後者以《金陵十三釵》為代表。我並不以為然,因為十三釵自放映以來,儼然已成為了全民狂歡,一群或高尚或猥瑣的觀眾見人就喊中國電影的春天來了,張藝謀導演真正復出崛起了。可是事實確實如此嗎?並不見得。
    首先,十三釵的思想內容陷入了一個很詭異的邏輯圈。張藝謀導演好像突然變成了一個虔誠的儒家學徒,將保家衛國這個巨大的道德冠冕強行扣在一群妓女頭上,讓人感覺形成了一種無比滑稽的反差。當然這個也許並不僅僅是張藝謀的侷限性,因為在每個中國讀書人心中都有這樣一條莫名其妙的邏輯。即一面覺得妓女多數都是生活所逼,迫不得已才淪落風塵,於是在享樂的同時莫名其妙的擁有了一種殉道者和救贖者的幻覺。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妓女拿身體賺錢是不潔的,可恥的。在這種精神病一樣的悖論中,中國從古至今的知識分子都一面在謳歌妓女,一面又在鄙視妓女。從蘇小小到杜十娘,從李師師到陳圓圓,妓女的形象越來越豐滿,越來越高潔。簡直讓人覺得女人這樣才是完美的,可是在同時,妓女先天性的身份標籤又讓人心底排斥,於是在無數的文學作品中,妓女總是一副珠玉蒙塵的模樣。在這種形象的構建過程中,知識分子的虛偽和猥瑣表露無疑。
而在《十三釵》中,張藝謀苦心孤詣創造出了這樣一群妓女,她們個個都家世坎坷,個個都義薄雲天,個個都充滿愛心。甚至可以為一群萍水相逢的學生慷慨赴死,多麼偉大,多麼感人。可是這是人性嗎?妓女之所以成為典型的人性代表,就在於她們的貪婪和懶惰,既想享樂又想不勞而獲。之所以有這種先天屬性,才讓全世界各個文明排斥了幾千年。如果妓女都是值得同情的,都是值得肯定的,那善良何在?道德何在?拿什麼體現?
    這本來是一個絕不可能實現的命題,但是張藝謀將其放置在一個特殊的背景下,就突然有了讓人相信的力量。沒錯,這個背景就是戰爭,在戰爭中,一切入性一切定性的東西都是可以突變的,卑賤可以瞬間偉大,高尚可以瞬間卑劣。玉墨等一群人的形象就這樣建立了起來,可是如果戰爭能讓一群最卑賤的妓女突然變成聖母。那要和平何用?我們謳歌戰爭吧。張藝謀要表現的人性里沒有戰爭帶來的惡,只有戰爭帶來的善。甚至連這僅有的善良都表現的無比煽情和虛假。
    玉墨等人是一群妓女,就算她們被學生感動,可為她們去赴宴,可是她們總歸是妓女。世上能有幾個人相信一個妓女會為一個陌生人赴死?反正我不信,如果妓女的思想情操都如此偉大,她們就不可能成為妓女。
    本來這個故事是可以圓滿的,玉墨在說服同伴頂替學生時曾說日本人只圖個快活,她們回來還能湊合活下去。這條說明是可信的,因為對妓女來說,陪日本人只是工作,無關道德損失,還能順手救一群學生的性命,我相信在亂世中,會有這樣的妓女。但是張藝謀在最後突然讓她們每人懷中揣了一把兇器,顯然是做好了讓她們血拼的準備,故事到這裡,立刻變成了一部魔幻片或者武俠片。
    在整部片子中,張藝謀歪打正著,倒是塑造成功了一個角色,那個小蚊子從頭到尾的表現才符合人物的心理和行為。是的,她不幹。她怕。因為付出和收穫不成比例,陪日本人可以,但是要她死做不到。這才是正常的。可惜張藝謀塑造她只是為了襯托另外那幾個聖母一般的妓女。徒嘆奈何。
  舉報
評論